<h3><p>语言和文字是社会生活的载体,每个时代都有表征那个时代的词汇。例如解放初非常流行的“四万万五千万”这个词,表示当时国内有4亿5千万人口,所以成了“我国人民”一词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初期有“万元户”一词,表示当时国内走改革开放道路而致富的群体,在当时是富裕的象征。今天家有万元或许只是贫穷的标志。现在再拿万元户一词形容某人很富有的话,显然可笑了。这些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消失在大众生活中。</p><p>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也令某些词汇消失于无踪,诸如粮票、倒爷、大哥大、BP机等等,概莫能外。<br>遗憾的是,有些应该消失的词现在还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翻篇,依然在使用,感觉有点像以万元户形容人家富裕,比如“工薪阶层”一词。<br></p></h3> <h3><p></p><p>工薪阶层这个词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一群“下海”的人迅速致富,卖瓜子的卖成巨富“傻子瓜子”等等。而在“岸上”拿死工资的人收入却在原地踏步,于是称他们为“工薪阶层”。意思是“相对低收入”者。如果在报纸或广播中报道谁说:我们工薪阶层如何如何,那肯定是在说我们低收入者如何如何的意思。</p></h3><h3>实际就字面而言,按收入来源的不同来分类,可以分为雇员和老板两类,前者以固定的工资为生,就是所谓的“工薪”;后者收入不固定,由盈利决定。工薪阶层无疑是指前者。<br>不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出现了很多大公司、大企业。即使国营企业也因股份多元化而套用了股份企业的管理方式。于是有了CEO(首席执行官)、CFO(首席财务官)、CIO(首席信息官)等五花八门的职务,他们无疑都是工薪阶层,却同时是高收入阶层。即使在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系列也大幅拉开了各层级人员的收入水平,他们中的高职务者无疑也是工薪阶层,却并非低收入阶层。以一个大企业的CEO(工薪)和街头早餐店的老板相比,谁穷谁富一目了然。<br>实际上目前的收入来源除了上述的雇员和老板两种,另外还有一类自由职业者。如独立记者、自由作家、自媒体主播、某类撰稿人等等。他们既非工薪,也非老板。所以仅仅以工薪或非工薪来划分收入水平,早已不切实际。以收入水平的高、中、低来说事,无疑更加准确。现在以工薪阶层描述收入,则给人以含混的概念。</h3> <h3>另一个应该消失的词是“退休工资”。这是日常生活频频用到的词,网上甚至有“退休工资吧”的公众号。应该消失的原因也很简单,“工资”的意思是工作的酬劳,既然退休了,当然就不工作了,何来酬劳。所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养老金”。所谓的退休工资是因你退休前所得的一部分交给政府了,政府来安排你退休后给你的生活保障。这和雇佣单位给你支付的工资是彻底不同的钱。此乃“无工而资”。</h3> <h3>最近网上盛传一篇文章,该文针对目前老龄化的一种说法,认为因老龄化而造成“几个年轻人养活一个老人”,对年轻人是不公平的。文章认为这种说法完全模糊了工资和养老金的概念,也抹煞了老年人曾经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个人低工资,政府高积累政策,导致老人手头很少积蓄,所以说老年人由年轻人养活是有失偏颇的。<br></h3><h3>笔者非常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这个说法也更加说明退休工资这个词应该尽快消失了。</h3> <h3>还有一个起意就很费解的词:“空巢家庭”,更应该让其消失。所谓“空巢”并非指无人居住的家庭,而是指家里的子女长大而离家谋生,家里只剩下老父老母的家庭。<br></h3><h3>一个现代社会极为正常的家庭由于这个词的存在而变得“病态”。子女长大了,自然要自行谋生,自行成家。如果和老人在一起居住,势必形成二代、三代同堂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在现在是少之又少,反而是小众家庭。这个词产生的本意或许是善意的,意思希望社会对这样的家庭给予多一点的关照。但是客观效果却非如此美好。<br>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两代人的生活背景相差如此之大,“代沟”是极为正常的事,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矛盾重生也是必然的事,更何况三代。所以必须让空巢家庭这个词下岗。如果一定要有一个词来表示这样的存在,不如用“原生家庭”、“高龄家庭”这样中性一点的词更妥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