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堂财富课》浅读一二

周琦·木吉之城

<p class="ql-block">2022/08/05 天气:炎热 心情:平和</p> <p class="ql-block">1. 优秀企业的股权投资是致富的秘诀</p><p class="ql-block">2. 陈家两个女儿对于家庭和社会福利的不同理解</p><p class="ql-block">《24堂财富课》一书,是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与女儿的对话集。陈志武教授分析了微软、星巴克、沃尔玛、戴尔、无锡尚德、重庆力帆等公司各自不同的商业模式,正是因为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它们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巨大的规模,其创始人也因此积累了亿万财富。至于什么是失败的商业模式,有哪些不好的后果,书中也举了不少例子。本书是全民创富年代不可多得的一本畅销书。</p><p class="ql-block">陈志武教授是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他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自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以来,陈教授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长江商学院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访问教授!</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为你解读的是《24堂财富课》。我会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身为金融学教授的父亲,通过深入浅出的聊天,教会两个十来岁的女儿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从而了解财富的秘密。</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本书作者陈志武教授虽然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还被北大、清华聘为访问教授,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为人父母者,自然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在教育两个女儿的事情上,陈教授可是没少费心。给自家孩子上财富课,套路显然和在耶鲁大学上经济学课不一样,陈教授从女儿每日生活都碰得到的微软、星巴克和沃尔玛这些品牌入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商业成功的秘诀,全书连亚当·斯密和“无形的手”这种经济学经典概念都没有谈及,完全就是一本和孩子聊家常的谈话集。到底耶鲁金融学教授是如何和孩子谈致富经的呢?就让我们赶紧走入《24堂财富课》一书,看看陈志武教授和女儿的财富私家课,到底聊了点什么。</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将通过优秀企业的股权投资是致富的秘诀,以及陈家两个女儿对于家庭和社会福利的不同理解这两部分出发,带领大家一起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财富累积的秘密。</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让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说优秀企业的股权投资是致富的秘诀。</p><p class="ql-block">陈教授的小女儿出生于美国,深受美国梦的影响,对于赚大钱非常有兴趣。陈教授告诉女儿,致富的秘诀在于投资有着巨大增长潜力的优秀企业股票,然后长期持有。</p><p class="ql-block">分析优秀企业的增长潜力,最直接的方式是分析这些企业的财务报表,但是由于当时小女儿还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因此陈教授从商业逻辑的角度,用直白的方式告诉孩子优秀企业各自的“护城河”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微软这样的大型软件公司之所以很赚钱,是因为它的商业模式非常好。微软最大的成本是软件开发成本,这种成本是一次性的,一旦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完毕,后续的成本就很低了。以前操作系统通过光盘交给客户,涉及一张光盘的成本,现在直接通过在线下载,就可以传输到客户的电脑上。对于微软而言,一旦开发成本收回之后,后面的销售成本基本就是0,简直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因此好的软件公司和印钞机差不多。相比之下,汽车公司赚的就是辛苦钱,每辆汽车的成本都差不多,不存在一定数量之后,后续的汽车可以零成本生产。</p><p class="ql-block">星巴克和麦当劳这种连锁店之所以很赚钱,是因为大部分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看到自己熟悉的品牌,会有亲切感,于是极大提升了消费的潜力。沃尔玛则是低成本专家,它成功的秘诀是避开批发商,大批量从厂商采购,当厂商成为沃尔玛的独家供应商之后,沃尔玛就拥有了强大的砍价能力,而对于供应商来说,虽然和沃尔玛合作,利润空间小了,不过出货量大而且稳定,因此也乐于接受。</p><p class="ql-block">陈教授还和小女儿讨论了政府管制的行业,这种行业如电力,虽然有垄断的优势,但是利润空间有限,因为是民生工程,因此价格不能太过市场化。这种政策对于老百姓来说肯定是好事,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好还是避开这种利润空间不大的行业。</p><p class="ql-block">陈教授告诉女儿,投资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公司,已经成为投资界的一种共识,而这种投资方法的先驱是一位华人投资家,他的名字是蔡志勇,他任职的公司是富达基金。</p><p class="ql-block">在蔡志勇之前,富达基金主要投资于分红好的股票,蔡志勇认为这种投资模式太过保守,收益和国债差不多。他改变了富达基金的投资模式,开始投资有着巨大增长潜力的公司,富达基金就此开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相比蔡志勇,富达基金的彼得·林奇知名度更高,但事实上,当年彼得·林奇就是冲着蔡志勇的名头才去富达基金的,他曾经表示“当初,想到能在蔡志勇的办公室工作,我就特别激动。”</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让我们聊聊陈家两个女儿对于家庭和社会福利的不同理解。</p><p class="ql-block">陈教授的两个女儿,虽然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教育的方式也差不多,价值观却大相径庭,大女儿各种观念比较偏向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小女儿的观点更接近于美国主流阶层。比方说,两个女儿对于家庭和社会福利的理解就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生儿育女的目的是“养儿防老”,因此在中国家庭的语境下,儿女孝敬父母,回报长辈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实际情况中,大部分人退休之后,并不完全是等着子女孝敬,而是帮着子女带孙子孙女,子女则在教育后代的同时,也顺带孝敬父母,因此三代同堂在中国是符合国情的常态。</p><p class="ql-block">美国的家庭则完全不同,美国社会强调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子女长大后,专心组建自己的家庭,照顾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了,不用想着回报父母。父母老了之后的生活,通过退休基金、投资基金、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险来解决。当然,与此同时,美国老年人也很少帮着子女带孙子孙女,三代同堂在美国家庭中非常罕见。</p><p class="ql-block">针对中国式家庭和美国式家庭的不同,大女儿表示两者模式各有优劣,自己更喜欢中国家庭的方式,小女儿则表示美国家庭的模式明显更合理,如果两个成年人既要照顾年幼的几个孩子,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这种模式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p><p class="ql-block">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大女儿赞同政府应该多向富人收税,赚得越多,税额越高,收上来的税可以用来改善穷人的日常生活,让穷人拉近与富人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p><p class="ql-block">小女儿则对累计递增式税率制度,非常不满,她认为这种税费制度会打击很多人的工作动力,长期以往,对于社会总财富量的增加不是好事,采取一刀切的税费费率才更合理。小女儿还认为不应该给予穷人太多的福利照顾,这种做法会让穷人更懒,穷人如果发现躺着不干活,也可以有吃有喝,那以后更没有工作的动力了。</p><p class="ql-block">不过,小女儿并不反对有钱人做慈善事业,她觉得把自己的财富用于医学和教育领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多学习,追求更高的医学水平,这些事情都是可以真正造福于人类社会的。</p><p class="ql-block">陈教授看来,大女儿的价值观更倾向于民主党,小女儿的观点则更偏向共和党,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和人云亦云相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肯定是一件好事。</p> <p class="ql-block">读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p><p class="ql-block">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了解到长期持有优秀企业的股票,是致富的秘诀。以美国企业为例,从微软到星巴克,再到沃尔玛,优秀企业各有各的“护城河”,这些“护城河”确保了企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可以保持稳定的盈利。著名基金富达基金,其投资风格在华裔投资人蔡志勇的主导下,从投资高分红企业转为投资高增长企业,之后成就了富达基金的传奇业绩。</p><p class="ql-block">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陈家两个女儿对于家庭和社会福利的不同理解。中国式家庭和美国式家庭的特点各有侧重。陈家大女儿觉得中美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小女儿认为美国的模式更好。在社会福利应该如何照顾穷人方面,大女儿认可政府应该多向富人征税,尽可能多照顾穷人的政策,小女儿则认为过度照顾穷人只能让穷人更懒,并不是好的策略。</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24堂财富课》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希望大家通过我们的解读,了解到用不着深奥的金融学名词,也不用复杂的数学公式,通过朴实的聊天,也可以说清楚商业世界的诸多道理。</p><p class="ql-block">在每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经常会批评大学里的的经济学家总是在课堂上,说些用不着的东西。通过今天的讲解,我们发现,虽然陈志武教授是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并常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长江商学院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授课,但是他也非常擅长讲些接地气的东西,即使是十岁的孩子也能理解他们聊天的内容。或许,经济学家在课堂上说的那些深奥内容,是大学课堂考核的要求,而不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讲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