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月4日下午,徐州盛夏湛蓝、澄澈的天空,极明、极静,极宽广、极深邃。室外酷暑难耐,蝉声阵阵,行人步履匆匆;室内凉爽宜人,情意浓浓,欢声笑语不断。</p><p class="ql-block"> 此时,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徐州市春慈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举办的首期“文艺沙龙”活动正在进行,几位读书人沉湎于书海遨游追梦,畅谈阅读精彩,述说写作快意,围绕苗磊老师的新作《古城墙下桐花开》,孜孜探求基层作家创作的艰辛、快乐与突围之路。</p> <p class="ql-block"> 首先,苗磊老师就本人与文学的渊源、创作经历、创作的艰辛与收获、创作感悟及建议意见作了长篇主旨发言,他分别从目前国人读书的现状与其他,解析散文随笔集《古城墙下桐花开》是一本怎样的书,《古城墙下桐花开》一书的创作与出版过程,读者眼中的“龙卷风”——全国部分作家阅读《古城墙下桐花开》一书后的书评及读后感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与畅谈,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历程,强调了情怀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著名记者、徐州市作家协会理事肖慧就文学创作的艰苦付出与回报,与苗老师进行了具有哲学高度的交流。她希望,作家要善于从中华文化的思想道德精髓和中华美学的审美风范中汲取营养,将其融入艺术理念里,通过意象和意境的营造,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为新时代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企业家时善文在座谈中,谈到了他与苗磊老师同在淮海控股集团工作的点点滴滴。“我在工会,他在涂装车间,他不但上白班还要上夜班,每天在面对生产任务重、环境噪声大、油漆气味浓,苦、脏、累的工作压力下,还能坚持、坚持、再坚持文学创作,着实让我更加佩服苗磊老师!”时善文说,“从他身上我看到文学爱好者的坚守,他孜孜不倦的阅读、创作,让我自愧不如,他奋发向上的精神让我感动。自问,如果换作是我,吃不了这个苦,受不了这个罪。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与他的坚持不懈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著名文化学者、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学术专委会主任兼副会长于克南与苗磊老师就作品中涉及的文史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他对苗磊老师对历史知识的稔熟与把控感到钦佩。于老师与与会老师谈到了苗磊书中的与苏轼相关的内容,并与大家进行了漫谈与探讨。于会长还就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想法。</p> <p class="ql-block">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汉韵》杂志创办人兼总编、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写作专委会主任兼副会长张尊浩对于苗磊创作生活方面的沉入与深思尤为感佩, 并由此得到启发与感悟:“唯有更加深入生活接地气,才能够提升文本对生活和生态的丰满度、精彩度;唯有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才能够以更加专业、愈加细腻的笔触发掘生活的本质,才能够更加凸显笔下人物的灵魂质地和性格特征;唯有把自己的个人作品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相关联,才能够在烟火漫卷中拨动心弦,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p> <p class="ql-block"> 张文强老师在发言中,就苗磊老师在作品中表现的对家乡徐州的热爱与情有独钟,进行了交流。</p> <p class="ql-block"> 协会妇联主席、副会长,春慈社工办公室主任冯艳春在主持本次沙龙活动中提到,苗磊老师的这本文集,就像他的为人一样,真诚温暖朴实,坚韧纯良厚重,他的字里行间始终贯穿着悲天悯人、与世间万事万物和解的雍容大度、沉着宽容。在纯文学有些式微的年代,能够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写作,勤耕不辍,本身就非常难能可贵,这不仅是文学的魅力、文学的气场、文学的定力使然,更是文学的情怀在吸引他锻造他。若干年之后,在世间所有的浮沉喧嚣转瞬消失之后,苗老师干净的文字依旧会是灵魂的寄托与心灵的净土。尽管现世太现实,尘世间的价值取向离我们的初心尚有一段距离,但我坚信文学的教化作用,足以让我们浑身充满力量,这力量,促使我们仍旧对生活对工作怀有绵绵不绝的希望和梦想,依然会因为热爱而执着前行。祝愿苗磊老师能够长勤精进,创作出更多更好,隽永精致的文学作品,以致敬我们倾其一生挚爱的文学,也致敬我们这一代因热爱文字而永不孤独的平凡素人。</p> <p class="ql-block"> 会长李坚强作了总结发言,就拟在今后每月都要举行至少一次《文艺沙龙》活动进行了说明,对沙龙的整体设计、设置、目的、意义、实操等进行了阐释,并向各位老师征询了意见。他与与会者就文学作品的经验表达的趋同化,以及基层书写价值的同质性等两个基层文学的创作困境进行了阐述,他建议基层书写者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突破基层书写的瓶颈,建议基层或底层写作者必须和现当代文学中作为宏大历史叙事的主流文学进行互补与自我争气,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位置与地位。他说:“我们在写作中要始终秉持着打破惯性、满足和自我陶醉的心态,切忌自我满足与自我吹嘘,要求自己不断去改变和突破,保持反思和自省来对待自己的写作,始终对于如何突破、如何寻找基层或底层文学新的未来,不断反思,才能取得更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统筹:冯艳春</p><p class="ql-block">监制:李坚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