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闲得无聊…近来,随手找来几本书和照片瞎看。谁知,看着翻着,竟然有股冲动:写完我的"巴尔干十国行"吧。虽然6个从前南联盟独立出来的国家早已收尾在我先前的美篇之中,但那些随意而过的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以及阿尔巴尼亚的点点滴滴呢……所以这只是一篇集锦,且是对五年前走过大巴尔干的追忆,难免琐碎零乱☺️</p><p class="ql-block">巴尔干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山岭",特指北自多瑙河,南到达达尼尔海峡,西自伊斯特里亚、东到伊斯坦布尔的这片狭小的区域,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国和土耳其的一部分,尽管匈牙利人和希腊人都不喜欢被套上这个标签😜这曾经是一个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半岛:岛上的人活泼热情,嗜好加了辣椒的食物,痛饮烈酒,偏爱艳丽的服装,敢爱敢恨,甚至一言不合就动粗杀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战斗欲!</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i>🎢匈牙利🕍</i></b></p><p class="ql-block">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曾是古罗马的一个城市—阿昆库姆。它位于罗马的边境,公元89年,一支6000人的罗马军团驻扎在这里,以堡垒为中心,这里慢慢发展成一座城市。到了公元106年,它成为了下潘诺尼亚省的首都,作为对抗邻国雅斯基的指挥中心,罗马皇帝也曾亲临此地。罗马帝国没落后,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摧毁了,直到匈牙利人来此处定居才和缓下来。1873年,多瑙河西岸的布达和旧布达以及东岸的佩斯合并成了如今的布达佩斯。(引自媒体)</p> <p class="ql-block">正是这片平原,渗透了战争的鲜血:这里是匈奴人在"黑暗时代"、马扎尔人在9世纪末、土耳其人在16和17世纪以及俄国人在20世纪进军欧洲的线路。今日,此地成了我们进入巴尔干旅行的起始点。前不久我还向先生问起了有关匈奴的历史:原来在被汉朝击败后,匈奴分裂成为南北两部。南部匈奴逐渐被汉族同化,而北部匈奴则一路西撤,最终定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在网上一开始也只是想寻找一条前南斯拉夫之旅的线路,可内心里的我,却又想能多走几个国家—这是我的贪心😜一个始于匈牙利,经罗马尼亚,再过保加利亚后进入前南联盟独立后的北马其顿及其它5国,结束于意大利的特洛维索的行程就这样被我选中。虽说这样的行程一定会是走马观花,但旅行社给出的结论极具说服力:"这是一个大巴尔干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旅行团,组这样线路的旅行社不多"。</span></p> <p class="ql-block">🏃👣🏃来到布达佩斯,首先绕不过的就是多瑙河以及连接着布达和佩斯的那九座桥。布达佩斯以前是两个城市,一个是多瑙河左岸的布达,另一个是多瑙河右岸的佩斯,合并后,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布达佩斯。</p><p class="ql-block">九座桥自北向南依次是:迈杰里桥(Megyeri hid);新佩斯铁路桥(Ujpesti vasuti hid);阿帕德桥(Arpad hid);玛格丽特桥(Margit hid);塞切尼链桥(Széchenyi lánchíd);伊丽莎白桥(Elisabeth Bridge);自由桥(Szabadság híd);裴多菲桥(Petofi hid);拉科奇桥(Rakoczi hid)。它们姿态各异:或古典精致,或简约大气,或坚固敦厚,或轻盈便捷。</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多瑙河上只有一座简单的木制浮桥,一旦天气恶劣,浮桥就不能通行,极为不便。1800年冬,奥地利总督大婚,佩斯的贵族政要们身着华服准备去布达一侧喝喜酒,却被大雪阻断在岸边不能通行;1820年,塞切尼伯爵要去对岸参加父亲的葬礼,也遇到恶劣天气被迫等了一周才过了河。此事令他痛下定决心:建造一座任何时候都能畅通无阻的桥梁。塞切尼广筹资金,从英国请来建桥工程师威廉·蒂尔尼·克拉克(William Tierney Clark)。1849年正式完工启用,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塞切尼链桥(Széchenyi lánchíd/Szechenyi Chain Bridge)。匈牙利5000弗林纸币上的头像就是这位塞切尼伯爵。</p> <p class="ql-block">链子桥北侧的玛格丽特桥(Margaret Bridge)是布达佩斯第二座永久性桥梁,桥身分为两部分,呈165度夹角,中间伸出一座小桥通往多瑙河中间的玛格丽特岛。同时,它也是游人照片中常有的黄色有轨电车Tram2的终点站。</p> <p class="ql-block">链子桥南面的白色桥梁就是伊丽莎白桥,它是9座桥中唯一一座没有桥墩的,主跨度长290米,全长380米,建成时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为纪念茜茜公主,匈牙利人特将此桥命名为伊丽莎白桥。它那白色且又简洁的桥体设计,宛如悬挂在多瑙河上的珍珠,十分纯洁典雅;而茜茜的巨型铜像则安放在这座桥的布达一侧的小花园中间。</p> <p class="ql-block">茜茜公主曾经帮助风流倜傥而又极为能干的匈牙利安得拉希伯爵建立了一个二元的奥匈帝国,使得匈牙利得到实质性的独立与发展,安得拉希伯爵也因此为茜茜加冕成为匈牙利女王。茜茜与安得拉希伯爵之间的情事,更有利于成就安得拉希在此纷乱的战国时代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匈牙利的民族利益。</p><p class="ql-block">借图一张,布达佩斯的夜景那么美,可我们三次路过都未曾有机会看一眼,可惜啊!</p> <p class="ql-block">与伊丽莎白桥并排的是象征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自由桥(Liberty Bridge),又因为它的颜色简称为“绿桥”,所以绿桥与白桥并称为“夫妻桥”,象征着爱情与自由。桥柱顶端铸造的是古代匈牙利神话中的猎鹰图茹尔(Turul)</p> <p class="ql-block">按说跨过横跨在多瑙河上的铁索桥就能到达城堡山,山上是匈牙利的老皇宫。可我们的司机好像是迷了路,转了几圈都没找到那条通向山上的步行道。好在皇宫是我和先生第一次来到多瑙河畔就已去过,那是1990年的深秋时节。当年先生在莫斯科国关学院做高访,恰好我有机会随海洋局的代表团访问莫斯科。出访前,我壮着胆向团长申请:团组活动结束后滞留莫斯科二周…没想到竟然同意了😜要知道当时谁都承担不了出国不归的风险啊!于是我和先生买了火车票,从莫斯科出发,经乌克兰到捷克和匈牙利转了一圈,东德没去成,因为柏林墙已被推倒,入境需要签证。</p> <p class="ql-block">这次只看到了皇宫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马加什教堂(Mátyás-templom)也算是布达佩斯的象征之一吧,集匈牙利民俗、新艺术风格及土耳其设计等多种色彩。特别是一旁的白色尖塔和彩色屋顶,让整个教堂更显生动,不像教堂更像城堡。这是帝王加冕的地方,原先的教堂早在16世纪就被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摧毁。</p> <p class="ql-block">紧邻马加什教堂的渔人堡,始建于1895年,花了六年时间才完成。它的设计师是负责重建马加什教堂的弗里杰•舒勒克。最早这里曾是个鱼市,后来渔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修建了此堡,作防御之用。渔人堡上共有白塔七座,尖尖塔顶则似要触碰到蓝天一般……在原本残存的中世纪城墙上修建的观景台,是眺望多瑙河和国会大厦的最佳角度。这里几乎就没有人少的时候,所以要想好好地拍张不代旁人照片,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扭头转向另一边,河对岸的</span>圣伊什特万大教堂落入眼中,它的高度与匈牙利国会大厦一样96米,同为布达佩斯最高的两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平地上仰视大教堂,内部至今一直保存着匈牙利第一位国王圣伊斯特万的右手。此处的南塔钟楼,共有364级台阶可登高,不过也可以电梯上去。</p> <p class="ql-block">到此一游,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与有着皇宫及渔人堡的布达相比,佩斯这边的开发就相对较晚,大部分的城市建设都完成于19世纪。眼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议会大厦则建于20世纪初期。它气势宏伟,高96米,奢侈地用了重达40公斤的黄金!整个大厦共有691个房间,27道门,单单楼梯的总长度就要达20多公里😇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欣赏,它都美的让人除了惊叹还是惊叹🤗高度为96米,是因为马扎尔人王国在西元896年建国,而且建国又在1896年,所以比较有纪念意义吧。</p> <p class="ql-block">最后将我们视线转向渔人堡上的小广场:中间那尊雕像是骑着战马的阿尔帕德王朝的建立者—阿尔帕德大公。他曾经率领马扎尔人进攻过欧洲多个国家,历史上被称为“马扎尔人的冒险时期”。</p><p class="ql-block">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壮士,棕红肤色,手持猎鹰稳坐在大太阳之下,若无其事。想来那就是匈牙利人心中的神鸟—图茹尔吧🤔,但要看他放飞,估计是要花钱的。</p> <p class="ql-block">布达佩斯的英雄广场是在19世纪末为纪念匈牙利人定居欧洲1000年而建的,整座广场气势恢宏。广场的右边是全国最大的画廊,左边是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进入广场,方可看到两侧有两堵对称的弧形石柱壁,每一堵石柱之间,都排列着七尊历史英雄的塑像,石壁上方各有两组勇士驾驭战车的塑像。广场中心矗立着那座36米高的千年纪念碑,柱顶站立着大天使加百列的石像,高展双翅,似乎刚刚从天而降。石柱的基座上共有七位骑着战马的青铜像,代表着匈牙利史上的七位民族领袖。</p> <p class="ql-block">专门拍了一下阿尔帕德大公,他的玄孙就是赫赫有名的圣伊斯特凡—匈牙利王国的开国国王。</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英雄广场后面的一块空地,一座像似城堡的建筑是这片绿地的背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里原来就是城市公园,那座建筑就是沃伊达奇城堡,而边上则是布达佩斯城内名气很大的<b><i>塞切尼温泉浴场</i></b>。布达佩斯可是世界上拥有温泉和药疗泉水最多的首都,我们没能去享受一下,唉😔</p><p class="ql-block"><b><i>赛切尼温泉浴场</i></b>Széchenyi在20世纪初便以“欧洲最大的矿泉浴中心”而蜚声海内外,其的历史十分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大概是由于天气炎热,古罗马人非常喜欢洗澡,据说他们一生中有一半时间都是在浴池中度过的,那时的罗马人发掘了许多天然的露天温泉。当然,温泉文化的发扬光大,却还是得益于奥斯曼土耳其。他们在统治匈牙利期间建造了一系列土耳其风格的室内浴场,并把这种生活方式永久的遗留给了匈牙利人。</p> <p class="ql-block">记得2019年我们结束了十几天的德奥行,由斯洛伐克首府布拉迪斯拉发坐大巴来到了布达佩斯。选此地作为回国前的最后一站,只是因为东航新开了布达佩斯直飞上海的航班。47路有轨电车将我们带到了市中心的奥斯托利亚酒店,而烟草街上犹太教堂恰巧离酒店不远,我们顺路就去了那里。1854年到1859年间,犹太人建造了这座亚欧大陆最大的会堂,同时它也是继纽约第五大道的以马内利会堂(Temple Emanu-El)犹太教堂之后,世界上第二大的犹太教堂。</p> <p class="ql-block">整座会堂长75米,宽27米,拜占庭加北非和西班牙摩尔复兴式风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会堂遭到严重破坏。1991年教堂才得以重新修缮,1998年完工,重新向世人开放。我们并没有入内参观,单单从外观上判断,它是我所见过的最醒目的犹太会堂。</p> <p class="ql-block">犹太会堂侧面的墓园,安葬了2万名二战期间被迫害致死的匈牙利犹太人,正面的金属纪念树叶上刻着他们的名字。由美籍匈牙利犹太人雅诗•兰黛女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著名化妆品品牌的创始人</span>出资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需要补习一点小知识:犹太会堂的传统是根据耶路撒冷的神庙为原本,但耶路撒冷的神庙并没有留下可以仿效的图像,因此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堂真是各式各样,不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自身明显的标志。一般犹太教堂内包括有一个“圣约柜”,保存《摩西五经》卷轴;有一个大台子,是为了诵读摩西五经时而使的;还有一个常明的七烛台。七烛台是犹太人的象征,据说是来源于摩西看见西奈山上的橄榄树在燃烧。此外还有一个面向圣约柜的小讲台,为拉比站在上面领导祈祷用。犹太教堂内和清真寺一样不允许有偶像和画像。有的拉比建议犹太教堂应该只有12个窗户,以象征摩西带领逃出埃及的以色列人的12个部族,但由于建筑的需要,并不是所有教堂都采纳这种设计。</p> <p class="ql-block">主街上的茜茜公主雕像:原名为伊丽莎白·亚美莉·欧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是奥地利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奥地利皇后和匈牙利王后。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她既不喜欢宫廷生活的束缚,又因为在孩子的教育上"婆媳不和",茜茜公主经常前往更为自由的匈牙利,也更喜欢这里的艺术氛围和淳朴的民风。</p> <p class="ql-block">说到布达佩斯,在我旅行的记录上竟然已有三次🤭除了最早的1990年那一次,接着就是此次的巴尔干之行;再后面就是2019年的德奥行。现在回想起来,我也真是太轻看了它,因为匈牙利不是作为我们旅行进入欧洲的开始,就是作为它的结束,从未将其作为主要目的地认真仔细地游览!真不知是否还有机会补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罗马尼亚🏞</i></b></p><p class="ql-block">在罗马尼亚语中的意思是“罗马的地方”:这片区域本为达契亚人居住,公元前70年左右达契亚王国建立并控制了罗马尼亚地区。从公元101年起,达契亚王国被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领兵进攻,并最终于公元106年被消灭,罗马帝国在此设立达契亚省,使之成为宏大罗马帝国的公国。在罗马帝国统治的160多年里,达契亚人与罗马人共居融合,形成了罗马尼亚人。所以,罗马尼亚人确实是有罗马人的血统。(引自媒体)</p><p class="ql-block">罗马尼亚的历史和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山脉决定的,血缘关系影响着山区的生活。喀尔巴阡山不仅将摩尔达维亚与特兰西瓦尼亚分割开来,也将特兰西瓦尼亚和瓦拉几亚分割开来,同时也将居住在此的群体分割开来。在喀尔巴阡山内,看到这个村子是罗马尼亚人的,那个是匈牙利人的,还有一个则是德意志人的情形真是不足为奇。但是在平原地带,在边疆地区,由于民族的边界在过去的数个世纪中经常变化,各个群体自然就会相互混合。</p> <p class="ql-block">在普拉霍瓦河上游谷地,海拔844米的布切吉山坡上,藏着一座有着300年历史的山城小镇—锡纳亚(Sinaia)。镇子不大,依山而建,主道路的坡度相当陡。</p> <p class="ql-block">派勒斯城堡<span style="font-size:18px;">隐匿在山坳里,需从小城中心步行一直上山绕过去,大概要20分钟左右的路程。上行</span>的路上,我们首先会路过锡纳亚修道院,是17世纪末为纪念瓦拉西亚公爵而建的。当年随着修道院名气的不断扩大,来此修道的僧侣越来越多,不得不扩建。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是在1897年扩建形成的,由于卡洛斯一世国王的过问,该修道院于1906成为第一家享受电力供应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座修道院远没有罗马尼亚布科维纳那里的"有壁画的修道院"群古老,且这里的彩绘只限于建筑外墙的上段,而那里的壁画则是布满了修道院的里里外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座修道院以不同的主色调壁画来诠释罗马尼亚的三色旗:以茜草根的红色建造了休莫修道院(Humor's Spell);以钴和天青石的蓝色建起的沃罗涅茨修道院(Voronets);而以硫磺的黄色得以建起的摩尔达维察修道院(Moldovitsa)--代表了罗马尼亚国旗🇷🇴上的蓝黄红。</span></p> <p class="ql-block">上山之路的沿途有很多当年王室或贵族的豪宅:群山环抱,植被茂盛,规避了外界的干扰和烦心,真是个避暑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派勒斯城堡(Pele Castle)是罗马尼亚第一任国王卡洛尔一世的夏宫,坐落于山间。这位被罗马尼亚从德国请来的国王,在他成为罗马尼亚国王的7年后,于1873年开始兴建这座夏宫,前后用了42年。可惜的是,当宫殿建好后,这位国王却无福享用,内外交困使得这位国王在夏宫完工的当年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派勒斯城堡一眼看去就有别于东欧的城堡,被誉为罗马尼亚的“新天鹅堡”。当年我们尚未去过德国的巴伐利亚,无从比较,但如今翻开照片对比,不得不说派勒斯城堡还真是在向德国的新天鹅堡致敬。</p><p class="ql-block">这也难怪,因为城堡的主人-卡洛尔国王其实是位德国王子,出身于欧陆三大王朝家族之一的霍亨索伦氏族,出于当时列强分治的规则而出任了他邦统领。眷恋怀念故园山水与古堡,这位君王决意在附庸国也修一座家乡风格的行宫,于是便有了这座杰出的建筑传世至今。</p> <p class="ql-block">白色的宫墙,尖尖的塔顶,深红的窗棂,藏身于森林间,现实版的童话世界。可我们抵达时,已过了城堡开放的时间,只能在铁围栏外探头伸脖地草草拍了几张。好在,第二天在驴友的“抗议”之下,导游增加了入内参观的时间。巴洛克式雕塑、古典画廊、彩色玻璃窗和大理石楼梯在城堡内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城堡内部主要由上等木材精雕而成,是一座少见的全木质城堡。每一个中庭,每一扇门窗,每一件家具,每一根廊柱,无不都是一件世界级的工艺品,印象深刻,<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当年的工匠大部分来自意大利。由于入内参观原本就是我们团队与导游力争而来的,所以只是匆匆而过地浏览了一层,也没买拍照的票,所有的经典只能是饱个眼福,记在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宫殿外花园里有卡洛尔一世和王后伊丽莎白的雕像,有着他们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庭前花园则是明媚生动,庭院正中央有一个雕刻精美的喷泉池,周围簇拥着生动优美的雕塑。回首仰观,高耸的哥特式钟楼背后,逶迤的喀尔巴阡山和郁郁葱葱的杉木林-俊秀挺拔。我想,秋天来此,景色一定更美。</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喀尔巴阡山脉北坡的小城布拉索夫(Brasov),其最初的名字叫克朗斯塔特,属中世纪马尔扎人的国王葛扎二世从莱茵河征募到此定居的萨克森人建造的七个坚固城市中的一个。12世纪时,匈牙利国王请来了这些德意志人来协助发展城镇,建立矿井,耕种土地,给布拉索夫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老城里保有了较为完整的中世纪德意志风格的建筑,我们的感觉也好像是不在罗马尼亚😜</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拉索夫成为了罗马尼亚仅次于布加勒斯特的第二大工业中心,1950-1960年间曾更名为"斯大林城"。</p><p class="ql-block">自1364年起,这里一直就是国内外客商举办年度市集的地方。广场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是该城历史的凝聚点:周围的每栋房屋都有着其丰富的历史;在广场中间有一个颈手枷,曾用于当众羞辱惩罚被抓的犯人。女巫曾在此受到惩罚、反对奥地利军队进入布拉索夫的鞋匠协会负责人Stefan Steneret也于1688年在此被斩杀,另外广场上还有两口建于1892年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走近市议会楼,看到墙面上刻着:建于1420年。以广场中央的喷泉为中心,四周是散开来的蜿蜒小巷,两边的房子都还保留着几百年前的样子。一间间的餐厅、咖啡馆及商业街上店铺……只是午间太晒,不见有多少游人光顾。</p> <p class="ql-block">该城的地标-黑教堂,建于1383-1447年间,最初是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也是东南欧地区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教改后,这里成为了罗马尼亚最重要的路德会教堂之一。1689年,布拉索夫城的手工业联盟发生暴动,哈布斯堡王朝的驻军无力控制局面,惊慌失措之下,驻军头目下令烧城。顿时全城多处起火,教堂木结构部分被焚毁,石质的墙壁也被熏黑。重建后,外墙被焚烧后的样子得以保留,黑教堂之名也就由此而出。</p> <p class="ql-block">黑教堂有五个大门,主要入口处是最古老的,但当我们走过黑教堂的石门时,看到的是大量的壁挂毯…据说这都是当年土耳其商人来这里参加集市,抵押或保存在教堂的。教堂内部不允许拍照,再加上许多区块都被围起来在修,所以我们也只是在教堂门口草草地扫了一眼。站在教堂墙角下,抬头不见顶,想要拍张全景照,要么是上山,要么是带上广角镜。</p><p class="ql-block">转角过来的塑像是Johannes Honterus,他自波兰留学后回到家乡,促成了天主教到路德教的改革。</p> <p class="ql-block">布拉索夫古城三面环山,山间围起的一块平地就是古城。犹如好莱坞风向标一样的Brasov字母高挂在坦帕山上(Tampa Mountain)。照片中能看到政府修建的登山缆车,山上是观望小城全景的最佳之地,边上还有几条登山步道,难度适中。按说,到一个新地方,想要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它,就是登高望远,站到上帝的视角俯瞰全城,可我们……</p> <p class="ql-block">普拉胡瓦(Prahova)山谷里,山峰上还有一个高耸入云的十字架纪念碑。每到夜晚,这座纪念碑被照亮时,小镇上的每个人都能看到它。我们与其相遇是在离开布拉索夫去往有着吸血鬼城堡之称的布朗城堡的路上,二者之间相隔只有30公里。</p> <p class="ql-block">借图一张,因为只有进入布朗小镇度假村这一片,才能拍到城堡的全貌,我们的大巴是直接开到山脚下的。</p><p class="ql-block">1897年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撰写了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德古拉》,故事就是以位于布拉索夫的布朗城堡为背景。虽然他本人并未到访过罗马尼亚,而主人公正是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由于这座城堡多次出现在有关吸血鬼题材的电影中,于是布朗城堡又被定义为吸血鬼城堡。</p> <p class="ql-block">由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联合主演的电影《夜访吸血鬼》中那个恐怖阴森的吸血鬼世界就源于这里:白天睡在棺材里,夜里出来活动,专咬人脖子的吸鬼血😱</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座城堡是由匈牙利国王—伏勒德大公于兴建于1377年,用来抵御土耳其人的防御工事。建成后,逐渐成了集军事、海关、当地行政管理、司法于一身的国王行宫。</p><p class="ql-block">当年城堡的主人异常残暴,杀人无数,但又害怕遭到报复,故将城堡的大门改建成了城墙,欲进入城堡,只有从城堡南边沿着上面扔下来的绳梯爬上去。</p><p class="ql-block">但如今这里已经改建成一个具有楼梯的小门,门里面开凿在岩石中向上爬进城堡里的楼梯,仍是窄得仅能一人通过。</p> <p class="ql-block">发生在罗马尼亚中部这片土地上关于吸血鬼的故事,大都与照片中这位瓦拉西亚大公弗拉德三世(1431-1476年)有关。《德古拉》一书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德古拉伯爵,原型就是出生在锡吉什瓦拉的弗拉德•德古拉王子。历史上的弗拉德大公并没有像小说上描写的那样可怕,对于瓦拉西亚地区来讲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称他为民族英雄。他于1456年当上瓦拉西亚(当时的罗马尼亚有三个公国)公国大公以后,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恢复社会秩序,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阴影下保持独立。为他引来传说中的吸血鬼外号主要源于他将俘虏的两万名从奥斯曼攻入的士兵,插在削尖的木桩之上,由他们慢慢地死去。暴政虽然口碑不好,但正是在这些严刑酷罚之下,当时的罗马尼亚成为了一个团结、强大的国家。只可惜好景不长,1462年弗拉德在与土耳其人的战斗中被杀。没几年人们就把弗拉德的出色功绩忘掉了,只记住了他的木桩刑,记住了他的严刑酷罚。</p> <p class="ql-block">布朗城堡中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四个角楼:这些角楼或储存火药或装了活动地板,专为反击围城敌人而设计,各有各的职能。</p> <p class="ql-block">角楼之间又有走廊相连,走廊的外墙上都有射击孔,整个城堡就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战斗堡垒,中庭也不大,一井一树还有几株老葡萄藤。</p> <p class="ql-block">地处在特兰西瓦尼亚、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三个公国的边界地带的布朗城堡,在喀尔巴阡山的怀抱之内。透过窗向外望去,那条唯一可以出入的大路就在眼前。远处的绿植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红顶房屋,让人产生虚无缥缈的遥远之感……再瞥了一眼巫师帽的顶端,想想住在如此森严壁垒的城堡里真是有种坐牢般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首都<b style="font-size:20px;"><i>布加勒斯特</i></b>是我们罗马尼亚行程的结尾。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讲,只要行走在罗马尼亚境内,就一定会想起原罗共执政时的总统齐奥塞斯库的名字。</p><p class="ql-block">照片为从议会宫到统一广场间的统一大道上的巨大喷泉。没让我们下车走走这条1998年称之为社会主义大道,所以只能是抓拍。</p> <p class="ql-block">齐奥塞斯库执政的最后五年,一场无所顾忌地破坏性拆建在首都疯狂地进行。布加勒斯特南部的大部分地方的古建筑,包括16座教堂和三座犹太教堂都被强行用推土机推倒。我们在大巴带领下开过了绿树成荫的统一大道,当年这可是齐奥塞斯库受平壤的启发,仿照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而建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路面十分宽阔,中间还有带喷水池的环岛;品质很高的大楼一栋栋地排列在道路的两旁,颇有莫斯科西南角上加加林广场的气势。统一大街的尽头是议会广场,其对面就是罗马尼亚最著名的建筑-议会宫,又称人民宫。</p><p class="ql-block">这个形如婚礼蛋糕状的议会宫,开工于1984年,正值罗马尼亚经济走下坡路之时。总建筑面积多达36万平方米,仅次于美国的五角大楼:地上12层,高84米;地下四层,深92米;有64个大厅和1000多个房间。这座世上最大的民用建筑,工程巨大,到1989年齐奥塞斯库倒台时就已耗资20亿美元。所有建筑材料都是产自罗马尼亚本国,市面上的大理石几乎全被用来建造此宫,以至于当地老百姓需要购买的墓碑石也只能到黑市上花高价才能有所收获。该宫最终于1997年才完工。</p><p class="ql-block">我们旅行计划里没有入内参观这一条,所以大家都只能是遥拍,照片是此建筑的正反面。</p> <p class="ql-block">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在罗共中央总部大楼阳台上对着游行示威的民众发表演说,后发现大事不妙,于是带着夫人从大楼顶部平台上乘直升机仓惶逃走至首都北部的县警察局。警察局长通知了当地的兵营,兵营指挥官又向国防部报告。齐奥塞斯库夫妇在兵营里严加看管了三天三夜。12月25日圣诞节,罗马尼亚救国阵线组建了特别军事法庭并对其进行了审批,判处死刑并即刻枪决。</p><p class="ql-block">现如今,在共和国宫对面的革命广场上竖立起了重生纪念碑,以纪念89年2月的那场推翻老齐独裁统治的颜色革命。仔细看的话,在那白色剑头刺穿黑色恐怖的下方还留有"红色的血迹"。</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后方略隔开一点距离的是骑在马背上的卡洛尔一世,背后是漂亮的布加勒斯特大学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据当时的报纸记载,齐奥塞斯库夫妇死后遗体被秘密安葬,地点则是位于布加勒斯特西部的根恰公墓:当年夫妇俩被分开隐姓埋名草草埋葬于此,木制的十字架上用白色油漆写着:预备役上校鲍培•丹(1920-1989)和预备役上校恩纳斯库•瓦塞尔(1921-1989)</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看到的已是二人合墓被安葬在一起了,出生年份更改为1918和1919年,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官方文件确实过齐奥塞斯库夫妇最后的安身之,由此也就引发了绵延半个多世纪的“安葬之谜”。</p> <p class="ql-block">📑📰2010年7月21日,罗马尼亚前领导人齐奥塞斯库夫妇的遗体从布加勒斯特公墓中被挖出,用以核实他们的身份。目睹挖掘过程的女婿奥普兰在媒体面前忧心忡忡地说:"我看到了黑色大衣上还有弹孔,所以倾向于遗体是岳父岳母的,但在进行DNA检测之前,我无法百分之百的肯定"。</p><p class="ql-block">相较于奥普兰的趋于肯定态度,齐奥塞斯库的大儿子瓦伦丁并未发表言论,他的举止仍然可以看作是对父母遗体的真假持有怀疑态度。当然,作为一名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家,瓦伦丁的态度可以理解,毕竟惨剧已经发生了多年,在某些方面“调包”也是极有可能的。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在市区里看到的雅典娜宫却是一座难得的老建筑,虽然二战期间,布加勒斯特被战火轰炸得几乎成废墟。罗马尼亚史记上的雅典娜神庙,现如今的音乐大厅,是由法国建筑师阿尔贝加勒马(Albert Galleron)于1888年建造而成。</p><p class="ql-block">雅典娜宫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是欧洲独一无二的酒店。外面战火熊熊,可住在此店的记者一直都不会少于50名。也只有在这里纳粹和盟军的军官会在同一个屋檐下睡觉。</p><p class="ql-block">照片下:罗马尼亚首都的全盛时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1920-1940年,赋有小巴黎之称。第一座布加勒斯特的凯旋门修建于1878年罗马尼亚独立时期,为木质拱门;第二座凯旋门建于1921年,由著名设计师安东尼斯库修建。上面提及到的雅典宫和共和国宫都是出自于他之手,但1935年却被拆毁。眼前我们车停下来让大家拍照留念的凯旋门修建于1936年9月,高27米,像巴黎的凯旋门吗?当然既然是小巴黎,有这么一座凯旋门应该属于标配吧。</p> <p class="ql-block">罗马尼亚,一个让我只记得小偷高手和吉普赛人特别多的国家,当然还有那位”老齐”……去了之后才彻底颠覆了我对它的认知!它没有西欧那般的高傲,但远比北欧要多彩多色。在这片苍茫的土地上,那些宏伟精致或是神秘苍凉的古堡,以及那些中世纪风情十足的城镇,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古老国度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i>保加利亚</i></b>💐</p><p class="ql-block">7月2日大巴带着我对罗马尼亚存有的好印象,由公路边境口岸进入到了保加利亚的古城—大特尔诺沃Veliko Turmovo。一路上窗外的景色不错,可是在驶入古城后的上坡路上,司机竟然将车给开坏了,只听车底盘发出一声巨响,接着就是刹车失灵……于是车只能趴在离查雷维茨堡-又称沙皇城堡较远的地方,导游只给了一小时的时间,让大家自行前往古堡。那天真是热啊,气温达到40℃,而城堡又在凸起的三角形高地上,没遮没挡的。</p> <p class="ql-block">大特尔诺沃,这里曾经是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首都,是一座拥有7000年历史的古都。12世纪末,保加利亚贵族阿森兄弟在这里组织武装起义摆脱了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创建了新的王国并定都于此。中世纪时期,这里则是巴尔干半岛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的第二大城市。</p><p class="ql-block">从照片中就能看出,古都的地理真是易守难攻。它雄踞于查雷维茨山顶,杨特拉河环绕而过,唯一的道口就是那座石桥。</p> <p class="ql-block">地势险要的查雷维茨城堡就是从前的皇宫。13世纪初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攻陷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后,建立罗马天主教国家,大特尔诺沃就成为总主教所在地。现如今城堡顶端的那座圣迪米特尔教堂,并非是原始的古教堂,而是于1985年重建的。别看其外表还挺古朴的,但其内部的壁画,说是色雷斯时代的抽象风格,我看不懂且多少让人感到有点怪异。</p> <p class="ql-block">从城堡向南望,便是古都的老城区,老城区也是依山而建,密密麻麻的房子从山底层层叠叠延伸到山顶,在浓雾的笼罩下,更衬托出城堡的气势恢宏,可以想象昔日帝国的雄威。老城的标志建筑是圣母玛利亚诞生教堂,与城堡遥遥相对。</p> <p class="ql-block">晚上从酒店的阳台上竟然遥拍到了一把利剑刺向天空的阿森王朝纪念碑(四勇士纪念碑)。周边的四位骑士分别是伊凡•阿森一世及其兄弟彼得;卡洛杨以及阿森一世的儿子。纪念碑为1985年所建,是为了纪念保加利亚摆脱拜占庭的800年统治以及大特尔诺沃在1185-1393年间作为保加利亚王国的首都。</p> <p class="ql-block">城内城外古迹众多,存留下来的老教堂虽比不上当年的数量,但都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沉淀……晚餐时,花了6列弗品尝了一下纯正保加利亚菌做成的酸奶冰激凌🍦那叫一个好吃啊😊</p> <p class="ql-block">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位于巴尔干山区的索非亚盆地南部,四周高山环绕,气候温和,绿树成荫,历史上是从中欧到西亚的交通要冲。其最初的名字叫塞尔迪卡Serdica,而塞尔迪卡人是巴尔干半岛最早居民色雷斯族其中的一系。</p><p class="ql-block">自我们的大巴在大特尔诺沃"罢工"起,接下来的行程在景点上就更受到挤压。傍晚时分抵达索菲亚,时间紧迫,我们蜻蜓点水地看了几处城市地标,没敢多停留,更何况还遇上夏日暴雨。</p> <p class="ql-block">索菲亚地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是一座新拜占庭风格的建筑,保加利亚主教的主座教堂,为纪念1877~1878年俄土战争俄军“解放”保加利亚而建。1882年奠基,于1904-1912年完工,并以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命名,堂内圣像和壁画多为俄国画师的作品,其镀金大圆顶金光璀璨,是巴尔干半岛仅次于贝尔格莱德圣萨瓦教堂的第二大教堂,从索菲亚市各处均可望到。</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教堂周围紧赶慢赶地拍照,连细看一眼都没顾上,那片压在教堂上方的乌云瞬间变成了夏日暴雨。坐回车里,窗外已是哭泣中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p> <p class="ql-block">离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不远处的另一座教堂,绿荫掩映中很不起眼,却十分质朴古老,在信徒们的心中无比圣神,它就是圣索非亚教堂,建于公元527-565年间,索非亚第二古老的教堂。14世纪起,索菲亚城市的名字也因它而来。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这里曾经被改建成清真寺,而在19世纪的一次地震中,清真寺彻底被毁,此后这里再度建立起一座东正教堂。教堂外的无名烈士墓,点燃着长明火,依然是为纪念俄土战争的希邦卡战役。我们隔着条马路拍下这张照片并行了个注目礼。</p> <p class="ql-block">📚说起此教堂的得名,还赋有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相传,拜占庭皇帝的女儿索菲亚,花容月貌,柔情温顺,后来得了绝症,皇帝求遍天下名医,仍无好转。一天,公主在玫瑰园赏花,忽然一修道士从天而降,对公主说:“我住在维托沙山脚下的塞尔迪卡,您在那里会得到新鲜空气和矿泉圣水,在宁静中能摆脱病魔的纠缠"…说完,修道士匆匆离去。</p><p class="ql-block">听了这番神秘的话后的公主,历尽艰辛,来到塞尔迪卡找到修道士。心有灵犀一点通,公主和修道士相爱了。在山明水秀的维托沙山下,公主呼吸着鲜花芳香的新鲜空气,喝着沁人肺腑的矿泉圣水,身体逐渐康复。就在幸福降临之时,灾难紧随其后。大天使米哈伊尔认为,公主和修道士是不能结婚的,于是用吐着火舌的利剑刺向公主。等修道士赶去时,公主已死。修道士把索菲亚公主安葬在这教堂的地下,从此得名索菲亚教堂📚</p> <p class="ql-block">请看索菲亚的城徽:索菲亚大教堂在右上部,左上部是索菲亚公主头像,左下部是维托沙山,右下部是象征本地矿泉的健身神庙,都与索菲亚公主的动人传说有关,所以人们把索菲亚公主尊崇为这座城市的护卫女神。</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典型的俄式洋葱头金顶教堂,外形很像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滴血教堂,当然要小很多,5个圆顶都有纯金包裹。教堂所在位置原来是一座清真寺。1882年,俄国帮助保加利亚从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原来的清真寺被推倒,1914年建成了现在的俄罗斯教堂。为纪念当时俄国的沙皇尼古拉斯,这座教堂被称为圣尼古拉斯教堂。教堂旁边原来是俄国驻保加利亚的使馆。作为俄罗斯驻保加利亚使馆官方教堂,教堂建成之初一直是俄国外交人员和侨民的专用教堂,教堂斜对面就是沙皇解放者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沙皇解放者纪念碑Паметник"Цар Осво-бодител":又一座纪念当年俄国沙皇将保国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解放出来的纪念雕塑。看来保加利亚还真是与东欧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俄国怀有真挚的感激之情。马背上的就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与雕像正对着的是国民议会大厦,而议会大厦广场前的那条路也被称作亚历山大二世大道。</p> <p class="ql-block">索菲亚市里另一座东正教教堂-圣礼拜教堂Sveta Nedelya Church,建于公元10世纪,教堂内存放着中世纪塞尔维亚国王斯特凡•米卢廷的遗体……但是如果按俄语去解读的话,好像更应该翻译成圣周教堂,啊呀,其实一样🤔</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闲逛途中看到的索菲亚莫斯科文化与商业中心,即东正教圣会堂。总之,在市中心的地方时时刻刻都有俄国的存在感。</p> <p class="ql-block">东欧巨变后,原来竖立在此的列宁雕像被拆除,2001年重新建立起了醒目的索菲亚女神标志柱。昏暗天空中,让我们都无法看清其金色的皮肤和飘逸的长裙。这位索菲亚的守护神,右手拿着橄榄枝,祈望和平;左臂上站着猫头鹰,象征着智慧。一切都复原至古老,标志旧时代的结束,新的篇章开启。</p> <p class="ql-block">照片1:色迪卡古城,如今的索非亚最中心的位置,它被看作是通往古代色迪卡城的大门。公元前29年,索非亚被罗马帝国占领并取名为Ulpia Serdica,随后渐渐发展成为这一区域的行政中心。公元175年,色迪卡城四面围起了城墙,并有四座城门和暸望塔;城墙内有许多公共建筑和住宅,并带有输水通道、铺设的马路街道等。引自媒体</p><p class="ql-block">照片2:看到下沉区的这座"石屋"是不是很是不解🤔?然而它却是一座东正教教堂Sveta Petka Church,建于公元13世纪,名字源于保加利亚11世纪广受爱戴的圣人-圣佩特卡。教堂之所以如此低矮,是因为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东正教被严格压制,规定所建教堂的高度不能超过马背上的士兵。于是聪明的保加利亚人就想出了如此之招:把教堂建在地下!教堂的下面有一个公元4世纪时期的墓穴,墓穴的右侧有个秘密通道可以通往教堂,这个墓穴在修建地铁时被发现的,但是现在的教堂只能从外面张望,入内参观已被禁止。</p><p class="ql-block">照片3:班亚巴什清真寺Banya Bashi Mosque的名字是音译过来的,如果以俄语来解读,那么就是"温泉"清真寺🤭,的确这座清真寺还就是建造在温泉之上的。其周边还存有老时光留下来的公共浴池,现如今的历史博物馆。当年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土耳其人都充分利用了索菲亚地下的天然泉资,修建浴场。</p><p class="ql-block">这座索非亚唯一仍在使用的清真寺建于1576年,当时正是奥斯曼军事扩张的鼎盛时期,仅在索非亚就曾经建有超过30座的清真寺,但在1880年后,大部分的清真寺要么被拆毁,要么被改建成教堂。如今的班亚巴什清真寺保留完好,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统治过这里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雨中忙乱地念着大楼的名称:由三座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组成的拉格大厦(Ларго)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它是索菲亚社会主义辉煌的象征。三座建筑中,位于中间的是保共中央大楼,现如今的保加利亚国民议会的办公大楼;面对议会大厦,左手边是一家名为TZUM的商场,俄语拼读就是ЦУМ,意为中央百货大楼和保加利亚总理府;右手边是保加利亚总统府,而围绕着建筑群的黄色鹅卵石广场被称为独立广场。</p> <p class="ql-block">图1:国家考古博物馆的前身是索菲亚最大最古老的清真寺,建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1474年。</p><p class="ql-block">图2:外国艺术博物馆,一座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图3:被雨水浇透的保加利亚央行,国人比喻是北京的人民大会堂😊</p><p class="ql-block">最后是出城时在车上抓拍到的由捷克人于1891年设计并建成的鹰桥,它横跨在Perlovska河上,桥的四角分别矗立着象征保护神的翔鹰雕像,索菲亚大学就在附近。</p> <p class="ql-block">说起保加利亚,了解他并给予关注的人并不是很多,说它是属于巴尔干大圈子里的国家,但多少觉得其存在感不高,然而它却是盛产玫瑰精油的地方。玫瑰是保加利亚的国宝,世界上85%的玫瑰精油都在巴尔干山南麓、斯特里亚马河与登萨河之间的一小块峡谷地带出产。玫瑰谷卡赞勒克位于保加利亚中部,以每年6月第一个周末的玫瑰花节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我们因为车坏耽误了行程,游览的项目只能压缩到参观一下玫瑰精油博物馆。粉红色的大马士革玫瑰才能提炼出高级的玫瑰精油。据说,第一朵大马士革玫瑰是公元13世纪由土耳其人从波斯带到此地。这里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日照和肥沃的土壤,昼夜温差又很大,十分适合玫瑰的生长。提炼一公斤的玫瑰精油需要3.5吨质量上乘的玫瑰花瓣。也就是说,花农摘上几百朵玫瑰花才能炼出一滴精油!在去玫瑰谷的路上,导游许诺大家能购买到盛赞的玫瑰精油,可不知何故,等巴尔干一圈走下来,最后我们都未能遂愿。私下里我倒是收获了这样一小瓶,是导游为了让我们不签投诉信而得的😄</p> <p class="ql-block">我关注保加利亚是因为网球🎾高手迪米特洛夫,小帅哥啊😊</p><p class="ql-block">离玫瑰谷不远有座色雷斯古墓,还记得电影里的角斗士斯巴达克斯吗?他可也是生于长于此地的古色雷斯人。我们在玫瑰精油博物馆参观结束后,就急忙赶往那里,因为老天看着又要下雨。</p> <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色雷斯人是巴尔干半岛最早的居民之一,主要分布在现今的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等国境内。色雷斯人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最终被罗马帝国毁灭。色雷斯人在保加利亚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青铜和铁制的矛和箭,宫殿和城市的废墟,岩石和石柱上雕刻的至理名言,书写在羊皮纸和皮革上的充满哲理的话语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都有发现。(度娘搜索)</p><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现在看到是古墓的复制品,真正的墓地在附近,已不让游人进入了。用黑红白黄绿褐色呈现色雷斯人葬礼的壁画是保加利亚保存最完好的古希腊时期的艺术杰作,古墓被盗数次,贵重的陪葬品所剩无几。</p> <p class="ql-block">附上一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色雷斯古墓这里,大家被暴雨浇了个透,接着就驱车前往古城普洛夫迪夫。一路上,大片大片的向日癸随风摇摆,空气中散发出的那份清新,让人顿感凉爽不少。</p> <p class="ql-block">普罗夫迪夫是保加利亚第二大城市,坐落在古老的色雷斯土地之上,距今有超过6000年的历史,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城参观给我们的时间依然有限,我们只能沿着步行街逛逛街景,再走了百八米的高坡小道……</p> <p class="ql-block">寻找古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露天剧场是游人们到古城的主要目的。我们走走停停,踮着脚向围墙内的楼宇建筑张望,是啥叫啥,属于谁的都是无从知晓,那叫个晕啊😇好在罗马古剧场我在希腊的雅典及中部地区都已看到过,留下的念想依旧是在这样的露天剧场听上一场音乐会!至于那个不怎么高的祈祷山,也算是普罗夫迪夫古城的起步点,因时间受限,想去爬也不成啊😲</p> <p class="ql-block">普洛夫迪夫罗马竞技场倒是十分容易找到,它就在市中心步行街的地下,是以古希腊德尔菲竞技场为原型而建造的。现在遗址仅挖掘出竞技场一侧的一个13层的观众席,绝大部分仍然还被埋在步行街及周边房屋的地下。残留的遗迹让轰然倒下的罗马帝国变得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们创造的东西,虽逝去千年,却风光犹在。</p><p class="ql-block">旁边的朱玛雅清真寺建于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时期,是建在原来的基督教堂遗址之上,曾经是保加利亚第一座清真寺,也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清真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里拉修道院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修道院,也是保加利亚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藏于首都索非亚以南117公里、巴尔干半岛最高山峰里拉山的里奥斯卡山谷中。由于去哪里参观的团队经常是爆满,外加山路不好走,所以旅行团就将里拉修道院挪至保加利亚境内景点的最后一站,一大早就出发了。刚抵达时,厚重的云层将山谷里的修道院压得有点喘不过气…但是一穿过绘有花纹的拱门,脚踏实地进入修道院内,眼前真是豁然一亮:这座占地8千平方米的修道院,在远处山峦的衬托之下仿如是用积木搭起的城堡,以斑马线装饰的三层拱门型的连廊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出挑,与传统的修道院外观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这座新拜占庭建筑始建于公元10世纪中期,是由隐士圣约翰•德里拉建造的。因为厌倦了枯燥的宫廷生活,他来到了荒芜人烟的里拉山,现在保加利亚第一位圣徒伊万•里奥斯基居住过的山洞附近修建起了一座修道院。后人于三百年后将修道院迁至如今这个海拔1147米的山谷中……当时这里还曾是巴尔干国家第二个修士团的大本营。在这里潜心修性,脱离世俗的烦扰争纷,欣赏独具匠心的艺术壁画与云雾缭绕的青山美景,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里拉修道院里最耀眼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堂内不允许拍照,但其实它最吸人眼球的是堂外走廊顶端的壁画,这里你想拍多少就拍多少😜</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里最古老的是这座高22米的五层防御塔,建于1335年。外墙以红砖与细石堆砌而成并保留了当年遗留下来的弹孔;靠内侧的这面已被刷新,上面勾勒了极其精美的花纹,让人误认为是两座塔😏</p> <p class="ql-block">环顾四周,建于14-19世纪的住宅楼应该是当年修道士的居住之地,当然一定不会像现在这般"华丽"。我们轻手轻脚地走上二楼,三楼,这里的房间已变为游客的歇脚点,相比鼎盛时期曾有上千万的修道士居住于此,如今这里很显冷清…</p> <p class="ql-block">可这正是我所中意的,如果有机会再来,我一定会选择在此处停留几天,可以去周边徒步爬山,最主要的是可以去看里拉七湖。多好的环境,多好的山水!</p> <p class="ql-block">给修道院来一个环视频</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i>阿尔巴尼亚</i></b>🇦🇱</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团号称是大巴尔干10国行,但在我看来,其中的阿尔巴尼亚纯属是凑数🤭大巴从马其顿与阿尔巴尼亚相交的公路口岸进入后,一路上看到的无论是街景还是山景,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贫瘠。对大部分人来说,很少会将旅游的脚步停留在这个名气不大的山鹰之国,然而对于我们团的大部分人来说却不是那么回事。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谁都知道那是对当年中阿两国亲密友好的最高评价。</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最古老居民伊利亚人的后裔,地拉那的城市规模不大,与先前的几座首都相比,气派上自然不好比。</p><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的是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环顾四周,附近有建于1830年的钟楼,建于1919年的著名古迹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苏式建筑的文化宫以及博物馆看得让人很眼熟。</p><p class="ql-block">1928-1939年佐格一世王朝时,曾雇请意大利的建筑师对首都的城市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所以城里的一些楼宇建筑有着意大利风格,外墙的红黄色很能让人想起西西里和那不勒斯。</p> <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横刀立马,耸立醒目。这位15世纪带领阿尔巴尼亚民众抵抗外族入侵的大英雄,坚持在山区与奥斯曼帝国展开游击战,使得苏丹们三度围攻克鲁亚都未成功。阿尔巴尼亚国旗上的双头黑鹰就是当年斯坎德培部队的印章。广场上,已不见那座高10米的霍查铜像,在1991年的民主浪潮中被示威群众推到。</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博物馆,其前身是意大利占领时期的警察总署;国家美术馆最出名的不是里面的画作,而是馆前的那个大型现代艺术雕塑,名为在云端The cloud,由日本建筑大师藤本状介设计而成。</p> <p class="ql-block">在市中心广场转了一圈,我们继续启程,向北开。进入斯库台地区后,窗外的景色变得越来越开阔。斯库台湖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湖泊,位于黑山共和国与阿尔巴尼亚边境,地质史上是亚得里亚海的一个海湾,面积390平方公里,雨季涨水时达530平方公里。湖岸有很多小村庄,均以古老的寺院和城堡闻名,阿尔巴尼亚的斯库台城在湖的南岸。</p><p class="ql-block">至此我们的阿国行也就算是画上了句号,大巴准备从这个口岸过境,到下一个国家-黑山共和国的湖岸小镇维尔帕扎尔,坐船游览斯库台湖,此湖的70%属于黑山,30%属于阿国,红底色国旗上双头鹰由黄色取代了黑色。</p> <p class="ql-block">巴尔干十国行终于圆满了。此美篇在巴尔干十国行中的行程线路:匈牙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黑山共和国……</p><p class="ql-block">都说旅行会上瘾,我完全赞同。五年前的巴尔干之旅,如今回忆起来依然趣味浓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