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红楼笔记(一)

蹇季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刚看完第一回,感触颇深。至少在第一回中,禅味十足,处处都有宿命的味道,处处都有轮回之因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开篇作者说那些风尘女子之事,感觉自己不如那些女子,有愧,对父兄,有罪,对师友。如是那样的话,按照佛家之报应说,作者行文定含悔恨之意,来抵消自己的愧疚和罪过。如无此意,定然撒谎。既知自己有愧有罪,定当磊落以应,何须借助他人语言来敷衍出一段故事来?既然如此,可能会有两种原因,一种是作者的胆量极小,丝毫不敢面对自己的愧和罪,而只能借助于隐文而略之;另一种原因是作者丝毫不认为自己有愧有罪,而是权做笑谈而已。也就像作者说的“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所以作者也就在不停的提醒大家,这里是“梦”是“幻”,不可究真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女娲补天剩下一灵石,本就悲苦之至,为何那么多的灵石就只剩下它一块,为何他人均能物尽其用,而自己就只能被狠心的遗弃?它究竟是为什么被遗弃?是无材?总隐隐感觉这已经是宿命的开篇。它注定会被遗弃的,倒不是它的材,天上材必有用嘛,或许只是任务分工不同而已。但灵石嗟叹倒是情有可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看了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甚觉可笑。观其语言,既说红尘乐事,又说不可久恋于红尘,莫非他们也曾历经于红尘俗世?听他们对万境一空的注解更信。莫非久经劫难,是很难随口而出此语的。空心,空法,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种下了因,必有结果。若说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真的达至“虚空澄明”境界,奈何又解释再三?未净其心,自不能净佛土。他们看似摆脱尘世,观其语却执着太多,无处不存相,度人也是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现在倒疑惑,不知道赐了灵石何种奇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空空道人出来了。他来了,不是一个空,而是空空,韵味深长啊!但空空道人一点也不空的,看了“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便以大段问话而来,岂不麻烦?实为痴!他离“内圣外王”还差得远甚。不过倒和灵石有一番相似之处,似乎都恋于红尘,都是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后面灵石的笑答非常有意思,只有历经一番事才能如此笑,无论悲苦还是欢喜,皆已枉然,自然而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下面对市井分析一段实在精彩。我一直非常喜欢看言情小说和各种散文野史的,虽然的确一直觉得是有些粗俗不堪,但也没想到能被鞭笞成这样。其实言情小说里也不是都是什么才子佳人糊弄风雅的,也有很多的无奈辛酸泪和奇闻异事的。那些野史也还是有十足用处的。悲叹啊,灵石是没看过李碧华的《胭脂扣》,没看过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没看过余华的《古典爱情》……不过细想,它说的也对,我本市井之人,亦应看市井之说。在这段话中,又提到那几个女子,看来灵石的笑还是有些凄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既为荒唐,倒不荒唐,只有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才能认识到什么是荒唐。在部分人眼中,任何正常的事物都是荒唐之极的。世人皆言己为智者,这话本就是荒唐的。如果真的空了,那么是不是连荒唐也没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荒唐中甄士隐出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观甄士隐性格,秉然天性,能洞穿一些表面相,能怡己乐品,即成道先决已具,他定然第一个看破红尘。就是不知道此处说他女儿何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此处的甄士隐梦幻,应该是间接介绍仙草和侍者吧,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要通过甄士隐来介绍这些?估计应该是认为甄士隐是一个在俗世边缘活动的人吧。不过还是有问题,给他讲这些对故事架构会有影响吗?莫非真的只是增强小说的结构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现在还不知道,那些风流冤家是那些,此处的僧道已经不同于上了,感觉上已经很宁静了,一笑一答自然而为,纯性之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里又看到了三生石了。记得前几天偶翻电脑,竟然发觉原来自己以前也写过三生石的故事。打开电脑深处一文档,再次看了那篇三生石的小说,三世一劫,历经三劫,只为一个永恒的等待,在奈何桥边无尽徘徊,都等不来那个人。历经九世,最后仍是自己含泪喝完那碗孟婆汤,是为千古凄凉!总感觉只要爱情和三生石扯上关系,就有宿命的味道,就有因果的姻缘,就能让人感动不已,这应该是物性的心理因素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