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下,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流传着一个据说能够让孩子以后更优秀的方法——“延迟满足教育法”。</p><p class="ql-block"> 即不要即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提出需要做什么时,家长不是痛痛快快地满足,而是要让孩子等一会儿,说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孩子形成延迟满足的能力,孩子以后就会更优秀。</p><p class="ql-block"> 并且,这种“教育”方法的支持者会告诉大家,这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米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的得出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真的是这样吗? </p><p class="ql-block"> 一、“延迟满足”实验</p><p class="ql-block">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在位于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里主持了这样一个实验:</p><p class="ql-block"> 实验对象:32名孩子,最小的3岁半,最大的5岁8个月。</p><p class="ql-block"> 实验过程:让每个孩子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这个孩子最爱吃的东西——棉花糖、软糖、曲奇或是饼干棒。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他们可以立即吃掉托盘里放的食物,但得不到另外一份的奖励;二是假如他们能够忍耐一定的时间(15分钟)再吃,就可以再得到另外一份食物,这是对他忍耐和等待的奖励。</p><p class="ql-block"> 实验结果:大约20%的孩子忍受了15分钟的漫长煎熬,得到了第二份美食的奖励。</p><p class="ql-block"> 这次实验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同样的实验。</p><p class="ql-block"> 1986年,1990年,2011年分别对当年这些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回访。回访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最后得到双份食物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为出色,在美国高考中的成绩更优秀,成年后在事业、生活方面也比较成功。</p><p class="ql-block"> 实验结论:如果孩子在四五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人生可能更精彩。</p><p class="ql-block"> 二、“延迟满足”实验的缺陷</p><p class="ql-block"> 米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证明了一个事实:“做出明智的选择,并努力坚持的优秀品质越早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越好。”</p><p class="ql-block"> 但它的缺陷是没有涉及家庭教育和孩子表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米歇尔并没有调查这20%优秀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没有去深入研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20%的孩子能够做出延迟满足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延迟满足教育法”就是对“延迟满足”实验曲解的一个产物。</p><p class="ql-block"> 三、“延迟满足教育法”与“延迟满足”实验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1、主体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延迟满足”实验中,孩子们是“独立自主”做出判断和选择;</p><p class="ql-block"> “延迟满足教育法”的主体是父母,孩子们是在父母的要求和控制下被动延迟满足,孩子们完全没有主动权决定自己是否愿意延迟,孩子是受控对象。</p><p class="ql-block"> 2、因果关系不同</p><p class="ql-block"> “延迟满足”实验没有研究一部分孩子能够选择延迟满足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延迟满足教育法”支持者却主观认为,家长的人为干涉——不即时满足孩子,能够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p><p class="ql-block"> 四、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造成这些孩子差距的根源是父母主导下的家庭教育。</p><p class="ql-block"> 当父母真正的尊重孩子,无条件的爱着孩子时,孩子的内心是平和而满足的,就会有丰盈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孩子反而对物质没有特别强烈的需求和渴求。当他在实验中面对一盘美食时,往往有良好的控制力,不那么迫不及待,而会选择耐心坚持。</p><p class="ql-block"> 而那些在管制较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没有发展出选择的力量,愿望很少得到满足,内心充满了匮乏感。突然得到一份少见的美食时,根本无法忍受诱惑,就会迫不得已的享受它。</p><p class="ql-block">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的生活始终是温暖的、流畅的、简单的,给孩子以丰足感和幸福感;而不是故意使绊子,让孩子觉得父母冷酷,每件事都要和自己耍心眼儿,都要给自己添堵。</p><p class="ql-block"> 在儿童教育上,家长应该凭自然天性去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理论;不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生搬硬套,否则,最终受苦的都是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