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忆那年。那年----是那年----是一张褪色的老照片;那年----是那年----总是梦绕魂牵;那年----是那年----是我们共同的从前。</p><p class="ql-block"> 打开尘封的日记本,回忆起激情燃烧的----那年。</p> <p class="ql-block"> 1973年九月初,北京延庆冠帽山脚下,已有了初秋的感觉,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山坡上繁盛的植被渐渐变黄;山前人民公社,地里的庄稼开始收割;果树园里,硕果累累,飘出阵阵清香。</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大”刚刚闭幕,军营里欢天喜地,到处都洋溢着,欢庆党“十大”胜利召开的场面,并掀起了学习“十大”文件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通信站六队,当时的重点工作: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大”重要文件;二是抓好73兵的业务培训工作;三是备战汉中十一局架空明线的施工任务。</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延庆冠帽山</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了提高和改善食堂伙食,六队注重发展农副业。队长梁绍兴,经常组织战士们,利用业余时间,到山坡上割青草,把草晒干,粉碎后喂猪,还在营区的空闲地,开荒种菜。</p><p class="ql-block"> 梁队长经常对我们说: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精打细算、细水长流,不能吃光花光,要积累农副业资金,用于以后购置农耕用具、购买种子、购买蔬菜秧苗、购买小猪仔等,以求长远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延庆军营大门</p> <p class="ql-block"> 在这非常繁忙和紧张的时候,通信站领导给六队安排了,新的临时工作任务,是让六队派出30人,去遗光寺参加部里的营房建设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军队,上级的工作安排,那就是命令,下级必须坚决地执行,并完成好工作任务,最后,队领导研究决定,让三分队,去完成此项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延庆军营2号楼</p> <p class="ql-block"> 1973年秋,三分队编制情况</p><p class="ql-block"> 分队领导:孟胜利、赵振富 </p><p class="ql-block"> 七班9人:李建民(班长)、孙占禄(副班长)、杨金川、邵延山、齐昌顺、朱毅刚、朱兴武、李春忠、李军峰 </p><p class="ql-block"> 八班9人:祝建立(班长)、李占峰(副班长)、李涛、张小力、王贵先、万春生、隋秉一、孙立昌、刘玉华 </p><p class="ql-block"> 九班8人:赵建军(班长)、孙怀欣(副班长)、张春生、曹志新、杨波、杨绍华、桑敬国、段永江 </p><p class="ql-block"> 合计:28人</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延庆军营食堂</p> <p class="ql-block"> 当时三分队满编人员是28人,其中:分队领导2人、七班9人、八班9人、九班8人。九班长赵建军,去司令部打篮球,减少1人,人员明显不足。</p><p class="ql-block"> 因此,队领导决定从二分队增援4人,有王会文、陈建国、赵得利、袁海军。人员到位后,将王会文、陈建国编到七班,将赵得利编到八班,将袁海军编到九班,由分队领导孟胜利和赵振富带队。</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2008年六队在京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了遗光寺,后勤部负责基建的朱培武助理员,给我们做了动员报告,说明了工作内容、并提出了工作要求。</p><p class="ql-block"> 在晚上召开的班务会上,大家都积极发言,表决心,一定要向工人师傅们学习,完成好领导交给的这次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住宿,被安排在机要区里,赵振富和七班、八班住在西楼的一个大房间里,孟胜利和九班住在东楼的三层,也是一个大房间里。</p><p class="ql-block"> 通信站领导又从七队调来8个人,由69年山西五台兵王贵祯带队,有两个是71年邢台兵,一个叫高培生,另一个叫林祥钊。还有5个73年兵,有3个是辽宁法库兵,董文荣、马玉章、袁志刚,另两个是湖南株洲兵,张国勋、王建平,这些人组成了一个班,也都住到东楼的大房间里,王贵祯任班长。</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营房建设时在大礼堂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参加营房建设,主要是配合,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的工作,建设遗光寺4号院的住宅楼,现在这个院叫5号院。</p><p class="ql-block"> 当时,现场的民房,已经基本拆除完毕,我们到了工地,给三建的工人师傅们当小工,平整土地,开挖楼基地槽,用小推车运沙石料,回填三合土,夯实楼房的基础等。每天都很辛苦,但是,大家都不怕苦、不怕累,干劲十足,一干就是三个多月。</p><p class="ql-block"> 九月份的下旬,教导员刘绍文、副队长刘振海,带领一分队和二分队,去了汉中十一局架线施工。七班长李建民,从遗光寺回到了延庆,做全队的留守工作,梁队长从延庆来到遗光寺,参加营房建设工作,赵建军打篮球结束,也归队了,我们这个临时建筑队伍,整整40人。</p><p class="ql-block"> 入冬以后,在十二月份的中旬,因天气寒冷,工地结了冰,建筑公司怕影响工程质量,营房建设就停工了,七队的八位战友回了原单位。</p><p class="ql-block"> 这时,汉中架线施工告急,当时是因为人员不足,工程进度缓慢。我们做了简短的休整,参加完司令部五四式手枪,实弹打靶训练,梁队长带领我们三分队,奔赴汉中增援一分队和二分队。</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营房建设时在颐和园合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早晨,我们从北京火车站,乘坐9次特快列车出发,第二天中午,到达陕西略阳下火车,在站前我们见到了,前来接站的司机许福先,我们每人吃了一碗陕西臊子面,又坐了3个多小时的汽车,晚上到了住地。</p><p class="ql-block"> 一分队和二分队的住地,设在距十一局很近的许家庙杜家堡村,他们都住在民房里,我们去了,住到了自己的帐篷里。食堂设在,村子一座不太大的祠堂里,路广阔和炊事班的人,都住在祠堂的厅堂里面。</p><p class="ql-block"> 在住地,我们见到了,分别了几个月的一分队和二分队战友们,大家高兴、激动、欢呼、拥抱,二分队增援的4人,也迅速归建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住地的第二天,队领导专门给三分队召开会议。</p><p class="ql-block"> 教导员刘绍文,向我们介绍了,一分队和二分队刚进住时的情况,由二分队领导王生印带队,有姚富兴、王长春、郝连军打前站,打前站的工作很紧急,也很忙碌。他们在十一局通信科的安排下,确定住地、号民房、定伙房、找库房,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确保大队人马来到后,有饭吃、有地方住,以及施工设备和物资有地方存放,他们把前期的工作,做的仔仔细细,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 刘教导员还说:现在二分队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在分队领导刘林章和王生印的带领下,李明坤和一部分人,晚上站岗警卫,白天还要去参加架线施工,或在家里做一些零星的施工准备工作,很辛苦。他还介绍了当地的民情,并给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 副队长刘振海,向我们介绍了,现在架线施工的进展情况,工程概况:线路从部队甲区到双溪坑道,全长35公里,新4A线路,木杆四线担,4.0毫米铁线条一对,2.8毫米铜线条一对,跨越河流一处,所经过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山区,施工条件艰苦。</p><p class="ql-block"> 刘副队长还说:施工前,从一分队里挑选人,成立了工程技术组,技术组由李震负责,有张海、刘士军、谭会仁、张立臣、贾中华等人,他们非常辛苦,在分队领导侯庆良、刁献文的带领下,选择路由、勘察、设计,根据地形地貌的情况,确定线杆的位置、确定需要加固线杆的拉线、跨越湑水河飞线的设计、配线杆编号等,这些工作都已经完成了。现在忙于做地锚、挖杆坑、运杆、并已经开始了立线杆,施工从十一局甲区零号杆开始,向双溪方向推进,现在是我们施工的最紧张阶段。</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在延庆机要区后面坑道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为了合理使用人员,充分发挥每名战士的长处,三分队领导孟胜利和赵振富,将人员进行了调整。</p><p class="ql-block"> 张春生、桑敬国由九班调到七班,杨波、段永江由九班调到八班,杨金川、李春忠、朱毅刚由七班调到九班,李涛、隋秉一由八班调到七班。</p><p class="ql-block"> 人员调整后,七班增加1人,八班保持原来的人数,九班减少1人。3个班也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七班架线施工,八班24小时轮班站岗警卫,九班食堂做饭,</p><p class="ql-block"> 原先是,二分队四班站岗警卫,六班食堂做饭。至此,三分队全面替换了二分队,做后勤保障工作的人员。</p><p class="ql-block"> 冬天,陕西汉中的天气也很凉,八班除了站岗警卫外,每天还要到村子的外面,灌溉农田用的水渠里,去挑几次水。刚进住村里时,在管理员张贺山的主持下,在村子的打谷场下面,一个露天坑里,架了一口大铁锅烧水,还在锅灶台的北面,建了一个露天厕所。我们延续了二分队四班的工作,继续劈柴火烧水,给大家提供,早晨和晚上,洗脸、洗脚的热水。</p><p class="ql-block"> 施工紧张时,八班经常留下2个人值班,其他人都去参加架线,或做一些施工的辅助工作。</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2002年株洲战友到延庆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元月下旬,是我们架线施工最艰苦的时期。十几天以来,天不作美,经常下着雨加雪,山上有积雪,脚下滑,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便。</p><p class="ql-block"> 我们往山上运电线杆,很不容易,把一根杆运到坑位,需要五六个人才能完成,有时候抬、有时候扛、有时候用绳子拉。</p><p class="ql-block"> 每天出的汗和雨雪混在一起,衣服都是湿漉漉的,天气阴沉,晒衣服也不干。为了抢进度,队领导要求不停工、不休息,一直坚持施工。</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2015年铁岭战友到延庆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吃中午饭,都要在外面野炊,有时候人员分散,还要自带馒头和榨菜。</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有一次野炊,孙怀欣和曹志新,用湑水河里的石头,把两口行军大锅,架到了河道上,是为了便于取水做饭,那时河里的水没有污染,可以直接饮用。当时,天上一直飘着雪花,由于天气潮湿,柴火湿点不着,剩下的火柴也没几根了,他们十分着急,最后,终于用衣服兜里的一张报纸,把柴火点燃,他们说:真是“捏着一把汗”,有惊无险。中午,大家集中到一起,有说有笑,都忘记了疲劳,我们顶风冒雪,吃着热气腾腾,可口的饭菜。</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在过湑水河渡口时,河上没有架桥,只有木筏子摆渡,木筏子很大,上面可以承载汽车,由于木筏子在水面上摇摆,把行军大锅摆动到了河里,锅里面还装着大米,但是锅没有翻,浮在水面上,眼看着锅渐渐飘走,锅盖没有掉,还在锅的上面盖着,河水有3米多深,大家都吓坏了,赶紧打捞,最后,孙怀欣用抬锅的木杆子,慢慢的把锅移到木筏子旁,才把锅打捞上来,没有受任何损失。当时大家高兴、欢呼,真是有惊无险。</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株洲战友到延庆办公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汉中架线施工的后期,出了个事,九班(炊事班)长赵建军等人,用施工的炸药,到湑水河里去炸鱼,此事发生,梁队长可发了大火,队里决定,停止施工三天,全队进行纪律整頓。</p><p class="ql-block"> 在整頓中,通过学习讨论,大家不断提高认识,做到人人自查,个个保证。通过纪律整頓,增强了大家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推动了架线施工的进度,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p><p class="ql-block"> 教导员刘绍文要求战士们,要认真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要为老百姓做好事。副队长刘振海,也要求战士们,要搞好军民关系,不利于军民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军民团结的事不做。</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开始,住扎进村,到最后,施工结束撤离,半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发生任何,影响军民关系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当地盛产蜜桔,一分队和二分队,刚进住村里时,正是蜜桔成熟期,我们没有去摘吃,农民树上的一个蜜桔,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2015年在延庆2号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来,我们在汉中架线施工的日子,在野外风餐露宿,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早出晚归,真的很辛苦。</p><p class="ql-block"> 六队全体指战员们,为了加强国防建设,为了履行军人的职责,在队长梁绍兴、教导员刘绍文、副队长刘振海的带领下,大家不怕苦、不怕累,按时完成了汉中架线施工任务,彰显出了军人的本色。战友们在工作中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结下了兄弟们之间深厚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汉中架线工程,于1974年4月初竣工,我们共干了六个多月,工程结束后,将线路交给了十一局通信科维护,大队人马撤回了北京。</p><p class="ql-block"> 最后,留下部分人员留守,由三分队领导赵振富带队,整理施工物资、托运施工设备、归还民房。还配合十一局通信科,完成了甲区至西乡,甲区至双溪,两条电缆路由勘测和设计工作,最后留守人员,分批撤回到了北京。</p><p class="ql-block"> 留守人员:赵振富、张海、祝建立、王长春、李涛、刘士军、王贵先、杨波、刘玉华。</p><p class="ql-block"> 回忆起过去在部队的往事,真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刻骨铭心,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制作美篇,我们旨在,不忘军旅生涯,重温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杨波写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3日</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2012年六队在京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才俊当年辞故乡,</p><p class="ql-block"> 矢志军旅好儿郎。</p><p class="ql-block"> 熔炉炼就不怕苦,</p><p class="ql-block"> 技术精通本领强。</p><p class="ql-block"> 回首从军五十载,</p><p class="ql-block"> 此生无悔穿戎装。</p><p class="ql-block"> 把酒言欢忆往事,</p><p class="ql-block"> 战友重逢叙情长。</p><p class="ql-block"> 杨波</p><p class="ql-block"> 2022年 8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