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书承载了数千年乡愁家思的深厚底蕴,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漫漫征途中,家书也时常出现,它们或寄托着革命志士对家人的宽慰和勉励期许,或回应了亲人的思念,或抒发自己的革命抱负,一纸家书,却承载了革命志士们永不动摇的理想信念与深深烙印在骨血之中的家国情怀。这个暑假,我便在《百年革命家书》中与百位革命先驱的家书相遇了。 在家书中,他们有的作为前辈,他们会在信中关切后辈的成长,给后辈寄去进步书籍,同时又细细叮嘱,哪几本书要多读深读,哪几本书则不能全信,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丝毫不畏家族中的闲言碎语,以自己做为榜样,鼓励后辈勇于与家族之中的封建思想作抵抗、斗争,为后辈的进步感到由衷的喜悦。 他们有的作为在外的游子,在信中向家人报平安,问家人的近况,抒发常年在外,漂泊不定,未能尽孝的遗憾,对父母说出“不出乡关誓不还”的豪言壮语,誓为中国革命献一份功劳,建一份功业。 也有的是抗日救亡的战士,他们匆匆写下这封家书,就投身鲜血横飞的战场。他们不被家中人“好男不当兵”的落后思想所影响,为国家的存亡,弃一己之名利。他们最后或马革裹尸,或冤死于反动派的牢狱。这封家书就是他们的诀别书。 更有的,是父母、儿女、丈夫、妻子……但是,他们都拥有一个无上光荣的身份——中国共产党。 这百人中,有像吉鸿昌、赵一曼一样的抗日英烈,有如向警予、杨开慧一样坚持为党的地下工作献身的顽强斗士,也有同孔繁森一样的新时代党的好干部。但更多的是如今鲜有人知的无名烈士。他们每个人都各不相同,百年间沧海桑田,他们处在不同的时代,坚守着不同的岗位,用不同的方式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他们又都有同一个名字: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的守则是他们共同恪守的信条,共产党人的理想是他们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 “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良好的家风是无声的教育,捧读这些家书,穿越百年历史,让我重温革命烈士的故事,触摸先辈们笔下流淌着的热血与激情,感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而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