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年初,曾经高调宣传、引起广泛关注的史书巨著《易中天中华史》,出版了最后一卷,收工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掌声,没有喧嚣。有没有首发式、签名售书?开没开座谈会?没见报道。我揣摩,这不是作者低调(况且出版发行商还有经营压力,还想多卖几套呢),易老师也不是低调之人,实在是因为这套史书缩水了,走样了,虎头蛇尾,只得草草收场了。</p><p class="ql-block"> 原想着是条龙,出来了是条虫。</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我买完最后一册一一第24卷已经好几个月,想想还是得就这套书说点什么。因为去年10月,我在美篇上尝试发的第一篇文章便是讨论这套《易中天中华史》的,题目叫做《追的是易中天,进的是糜子地》,阅读量还不错。只因我从2013年起,一直鸡窝边等蛋一本本买,8年后的2021年买到这套史书第23卷时,读完越发感到这部书走偏了,有些首尾难顾了,所以才写了为此丛书担忧的美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 《易中天中华史》原定要写36卷呢!如果第5部的第24卷(加一个总序共25册)写到明清时代,那么就给后面的一二百年留了12卷的篇幅。</p> <p class="ql-block"> 可是 如今《易中天中华史》到第24卷凑合着勉强收官,不再往下写了。我对这套书要“烂尾”的预感应验了。</p> <p class="ql-block"> 先说说我去年读第23卷后的怪异感觉。这一卷的书名叫《大航海时代》(分明不足以涵盖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主要写国际风云变幻,开放交流此起彼伏,在经历一些宫争、腐败之后开始闭关锁国。这一卷只写到乾隆58年(1793年),而且重点不在述史,康雍乾时代的许多大事均是浮皮潦草说一下,最后一章却用整整30页的篇幅评介《红楼梦》,并将这一章标题定为《黛玉葬花》,似乎有意暗示什么。</p><p class="ql-block"> 那么到第24卷,该顺理成章写乾隆之后,尤其是1840年之后封建帝制崩溃前的重大历史事件吧?又没写!作者以《命运和选择》为这一卷书名,把前23卷的内容做一个梳理,阐述了地球东方这片黄土地从最早的邦国到帝国,后来初步形成共和国所走过的历程,以题目《问苍茫大地》为最后一章,草草为全书画了句号。纵观第24卷,叙事的成分更少,评论的比重更大,感觉许多该说的历史事件都没说。 </p><p class="ql-block"> 从第24卷的内容风格来看,易老师显然已经知道后12卷无法按原计划推进了,所以才以收官总结的思路写就了第24卷。</p> <p class="ql-block"> 看看他为这套书所写的后记吧!就这么寥寥二百余字,落脚是:</p><p class="ql-block">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请让我们一起来回答。”</p><p class="ql-block"> 辛劳9年写完了一套史书,什么原因让他感到沮丧?</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再就我读这套书感觉到的问题说说看法。</p><p class="ql-block"> 一是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p><p class="ql-block"> 易中天认为,中华文明至今只有3700年。</p><p class="ql-block"> 有点诧异吧?</p><p class="ql-block"> 这个观点他在2013年岀版的《易中天中华史.总序》中就明确提出来了,直到9年后,2021年末出版的第24卷,他仍然没有修正自己这一观点。在题为《命运和选择》的这一卷中,他说,“如果仅仅是为了存活,有文化即可。文明的意义则在于既要生活有着落,又要精神有寄托,这就叫安身立命。如围绕此确切目的,建立城邦国家的行为可称为文明,而此前的文明记忆模糊而混沌,既有失忆也有想象。”</p><p class="ql-block"> 易中天说,建中立极,追求方正规矩和中轴对称,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并不多见,但却是中国的治理理念。这个观念表现于城市规划和建筑中,则是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而形成这些理念和形制的,有考古实据为依托的是二里头遗址。</p><p class="ql-block"> 二里头遗址在河南洛阳偃师,遗址的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宫城遗迹,其形成年代在3800年到3500年前。遗址内有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表明其是一处规划缜密、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p><p class="ql-block"> 易中天借助考古学家许宏的观点说,城市是国家出现、文明时代到来的唯一标志,换言之,有城市即有国家;有国家即有文明。而比二里头年代更早的中华大地,只有村庄和部落,没有出现以城市为中心的邦国,还不能称为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一说法显然和我们国内目前主流说法不同。</p> <p class="ql-block"> 易中天的观点并不是孤立的,在国际上,西方社会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提出质疑。</p><p class="ql-block"> 对此,曾在今年5月中央高层组织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题学习的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研究员做了详细辩答,阐释了现当代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p><p class="ql-block"> 他说,百年中国考古学,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把中华文明产生的时间提前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的考古项目研究显示:从距今5500年开始,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存在一个交流互动圈,形成龙图腾和祖先崇拜,并出现彰显尊贵身份的礼制;距今5000年前后,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出现早期国家,跨入古国文明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p> <p class="ql-block"> 虽然易中天的个人观点从2013年出版《总序》时就已经明确提出,但此后这些年他关注史学界、考古界的研究和实证,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了吗?为什么到2021年第24卷收官时仍然坚持呢?</p><p class="ql-block"> 也许他就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易中天对中国人信仰问题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信仰这个概念,虽然来自于宗教,但在中国人的理解中含义不仅如此。我查询2001年的《现代汉语词典》,在其对信仰的注解中,宗教信仰只是其中的一项。</p> <p class="ql-block"> 然而易中天把此概念做了排他性解释,限定在宗教领域。他主张政治讲理想,道德讲追求,宗教才讲信仰。这与我们对信仰的理解认知有很大偏差。</p><p class="ql-block"> 关键还在于易中天在对“信仰”概念限定后得出的另一个结论。</p><p class="ql-block"> 易中天认为,中华民族至今没有统一的宗教,所以也就没有统一的信仰;汉民族的信仰从来就没有定准,很容易变。</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信仰跟信念是有区别的,是超自然超世俗的。只有彼岸的信仰才真正具有超越性,而政治和道德的“信仰”,总是面临信誉危机甚至破产,原因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易中天关于信仰的观点及其相关表述还有一些,大家去读读,仁者见仁吧。</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我不否认易中天是一位注重个性表达的老师,而且思绪开放活跃。但我认为,既然是写史,应该以述史为主,个人的观点表达应建立在述的基础上,紧扣史实,有机结合。可是这套《易中天中华史》似乎不是为述史而来,是专为点评而来的,把严谨的述史当成《百家讲坛》上的“品三国”,侃得过多。他9年前单独出版的“中华史”的总序,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书名定为《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这个小册子等于给浩瀚的中华史提前挖好了沟渠。那么,他此后所写的每一卷都不能偏离这个主线,大量重要历史史实也只得依其需要取舍,越来越不像史书了。这种感觉,易老师在全书的《后记》中自己也承认,所以他说“这件事太难了”。</p> <p class="ql-block"> 再说说易中天老师写这部中华史的方式吧!如他所说,他至少10年前就住进了江南小镇,潜心写作这部煌煌巨制。可这10年,正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也包括史学研究波澜壮阔的10年。这10年间,如果关起门来写一点个人的古代史评介或可,如果写照鉴现当代的中国历史,却全然不顾外界的喧腾热闹,只顾单打独斗是断然无法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难怪泱泱中华史,他只写到明清止,而且似乎越写越拧巴。</p><p class="ql-block"> 看当年豪气多壮,现如今一声叹息。</p>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我在西安的一家书城看到,已出齐的《易中天中华史》有整有零地陈列在一个不太起眼的柜台上,有点冷落。</p><p class="ql-block"> 一年前我的美篇《追的是易中天,进的是糜子地》中曾说过,易中天老师的文字有热情,有个性,也可算一笔有价值的文化资产。跳出来想,想为中国写一部全史的文人学者很多,已经出了的历史书也不少,哪一本又尽如人意呢?中国历史不是那么好写的啊!如此看来,易中天老师的书也算一家之言,既然已出,且由爱读史书的人评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