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澄源,盛夏好清凉

风和

<p class="ql-block">  好山出好水,好水养好茶,澄源好空气,好茶育人才。政和县澄源乡地处闽浙两省四县结合部,距政和县城62公里,面积271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离县城最远的乡镇。澄源好山好水养好茶,是绿色宝地,创业福地,文旅胜地,红色高地。2022年7月30至31日政和户外登山队应澄源乡党委政府的邀请,组织二十多名热爱户外活动的队友,同时还携同建瓯山水户外二十一名驴友深入四地澄源,感受18℃夏都的清凉。</p><p class="ql-block"> 澄源地名正确的读音叫澄源(灯源),为什么叫澄源,据乡志载:唐代咸通年间,由许姓自上洋村迁入,取名汀洋村,清同治四年(1865)改称澄源村,随后有陈、吴、王姓陆续迁入,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了。澄源境内赤溪村是颜氏后裔的集居地,保留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玉带,还保存着闽北地区最古老的完整木拱廊桥。澄源有闽北创办最早的梧桐书院旧址,有建于唐代的清平寺、定风寺、凤栖寺三座寺院,还有明隆庆六年(1572)建造的七层宝塔以及保存十分完整的古隘口建筑—分都亭。四地澄源是炎炎夏日避暑胜地,这个夏天澄源好山好水好茶等你来!</p> <p class="ql-block">澄源乡全景图 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近些年当地党委政府不断挖掘自然地理、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四地澄源,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为乡村振兴走出一条新思路。</p> <p class="ql-block">澄源乡政府供图</p> <p class="ql-block">  我们第一站来到梧桐书院,书院位于澄源乡上洋村,历史悠久,是政和见诸记载的最早一所书院,也是闽北、闽东最早的书院,新修建的书院仍保存着原来的遗址。目前,梧桐书院修缮项目基本完成,宣传推广梧桐书院传统文化,是今后澄源发展旅游经济和弘扬澄源传统文化的一个重点。</p><p class="ql-block"> 政和不仅有御赐县名的美名,还有教育先行的美誉。据历史记载,福建在唐代建立六所书院,闽北有三所。政和梧桐书院(亦称梧峰书院),是闽北建立最早、具有真正教育功能的第一所书院,建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前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p> <p class="ql-block">  书院选址很有讲究。距政和县澄源乡不远,与上洋村隔着小山。书院背靠巍峨钟山,面向远处南当山,地势开阔。下方是一片开阔地,有小湖,边上有小溪流过。周围的山绿树长青,田垄弯曲有致,稻苗齐整。梧桐书院是块风水宝地,蓝蓝天空白云朵朵,清鲜的空气凉风习习,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书院创始人是许延二。唐宣宗时,官居三品至银青光禄大夫,与兄许延一同掌皇室库钞。唐朝末期,奸臣当道。兄弟二人同时受谗被贬。他们带着母亲和家人离长安返乡,一路风餐露宿。半路却被官兵持刀拦下搜查。原来,有人告发,说兄弟一行人担子沉重,一定带走贪污盗窃的大量皇室库钞金银。执行搜查的官兵打开一看,担子里只有很少的盘缠和破旧衣物,大量的是砖块和石头。官兵疑惑不解,便把许延二母子三人带到朝廷,许延二母子据实禀报,掌皇室库钞,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家中并无浮财。为免乡人看轻,故在担子中加砖石。皇帝感动之余,令将砖石过秤,换以等量金银,并恩准随带仆众32姓70余众还乡,许延二母子为避免再度受迫害,决定不回老家,带领家人往南方避难。进入福建经过此地,见到现在的上洋村几株高大的梧桐树树干挺直,树冠遮天蔽日,便决定在此定居。兄弟二人用皇帝赐给的金银开垦山地,建设家园。许延二最有远见的,在家园初创时期,就着手创建梧桐书院,教育乡人子弟学习儒家典籍,崇学向善,做有学问的正直人。</p><p class="ql-block">公元1115年,因关隶县进贡茶叶白毫银针,宋徽宗龙颜大悦,将年号政和赐给关隶做县名,尽管历史无从考证,但民间确有传说。所以比较起来,梧桐书院创办早于关隶县约140年,早于政和县254年。有学者认为,梧峰书院的创办,让政和开始有了文气,为政和县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文化积累和催生作用。</p><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来,梧桐书院培育了无数政和子女,也延续了梧桐文脉。新中国成立初期,书院依然是当地最活跃的学校之一。书院良好的学习风气一直延续下来,成为澄源上洋村的文化基因。村里人求学向学蔚然成风。近三十年来,该村有一百多人参加高考成为教师,四处教书育人,成为闻名遐迩的“教师村”。</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底蕴,尊师重教成为优良传统,澄源乡今年高考出了两位北大学子,这不仅是澄源的骄傲,也是政和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梧桐书院是许氏子弟读书的场所,也是许延二读书藏书之处。后来,许延二招聘秀才来书院任教,也开始对外招生。澄源各姓氏家族将子弟送入书院就读。根据记载书院规模宏大,有门厅、前殿、大殿、后堂四进。大殿上供奉的有孔子朱子像,也有书院创始人许延二的像。殿堂边是二层楼房,上下12间,作为书院学生宿舍。学生多时有几百人。踏着书院大殿的宽敞大道,依然感受到那幽静风雅院落中的诗文光芒,感受到当年的琅琅书声和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p> <p class="ql-block">浩浩荡荡的车队,排成长龙,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车队行驶至接近星溪头村,在一处斜坡上山,我们来到五色山,对面就是刀板石风电场,十几座大风车矗立在山头,蓝天白云下特别耀眼。五色山位于上洋村与星溪头村交界处,俗称红山坡。远看山体似染红霞,近看则色彩斑斓,景色相当迤逦,每当雾霭萦绕,阳光斜照岩石,隐隐反射出五道淡淡的光晕,要是用无人机从高空俯瞰,亦有新康五彩滩的风采,层次分明,鳞次栉比,其景致十分壮观,让所有队友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美景加美女,风光更怡人 蓝天下的星溪头村 <p class="ql-block">队友的兴奋,欲与天公试比高。</p> 相连两地户外登山队第一次联袂出演 郑和兴 摄 <p class="ql-block">  中广核政和澄源风电场位于县澄源乡北部和西部的山坡地,涉及澄源、后山、黄岭、坑里、北斗、上洋、星溪头等村(场),共安装24台2000kw的风力发电机。刀石板风车观景台就位于澄源乡星溪头村,星溪头村沿线有13台风力发电机,占澄源乡风力发电机的半数以上。登上山顶平台,极目远眺,还可以看到对面大和仙殿另一半风力发电机,站在风车底下,仰视五十多米长的叶片,微风吹佛,带动风叶旋转,在蓝天下与白云相衬,迎风舞动,不得不赞叹国人的勤劳与智慧。</p> 郑和兴 摄 陈亮 摄 <p class="ql-block">风电场建成后,源源不断的电力收益将为澄源提供20年稳定税收,如今三大风电观景平台已成为澄源的一大旅游资源,网红打卡地,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映衬着舞动的叶片,美轮美奂,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露营打卡。澄源乡配合养生、生态旅游规划,带动当地旅游业和附属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已经取得不少成就。</p> 后山林场风电观景平台 <p class="ql-block"> 来自于吴林霖的摄影作品分享</p> 黄岭千年柳杉群 黄岭柳杉王 黄岭村文化墙 <p class="ql-block">  澄源黄岭村,原名黄岭头,海拔900多米,1981年开通公路,为老区基点村之一。明末有许姓迁入定居。相传古时有姓黄的寡妇将黄岭坑至黄岭头的一条高岭用石头砌成石路,并在路旁种下20余棵榅树,给行人乘凉,该榅树现高大成排,因而有黄岭头之名。村头有棵柳杉王,胸围9.9米,树高29.7米,为福建之最;西南方7里处有名胜古迹“定风寺”。黄岭现为黄岭行政村驻地,东南与坑里相连,西连北斗,北接外屯黄坑,有一条古道直通外屯黄坑,两地百姓还自发修建一条公路,大大缩短外屯到澄源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2019年6月,黄岭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  梦龙亭是由石头为材料垒砌建造而成,很早以前是木亭子,建在隘口高处不好避风雨和维护,古代寿宁县官冯梦龙经常经过,建议村民把隘口的山挖低就地建个石亭,这样,石亭既好避风雨又不会腐烂。建石亭成本大,一直没有建起来,但村民一代又一代交代:一定要把石亭建起来。直到清朝道光年间,黄岭村许姓和曾姓村民带头发动,周边村民和经过此地的过客纷纷募捐才将石亭建立了起来。村里人感念那位县官,后来得知 他是冯梦龙, 所以称此亭“梦龙亭”。</p> <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前村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br></p><p class="ql-block">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队伍放慢了脚步,顺道来到澄源古村前村村。 前村村历史悠久,山青水秀,集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体,村庄以鲤鱼溪为中心,向两岸延伸扩展,依山筑厝,曾获评省美丽乡村“百村示范”建设村、中国传统村落、福建省旅游特色村、福建省高级版“绿盈乡村”。</p><p class="ql-block"> 前村村在新中国建立前曾名西洋村、钱村,原先系许姓奠基立村,后有宋、陈、魏姓相继迁入,村历史悠久,海拔880米,现为前村行政村驻地,下辖前村、打石凸、大庵、鸡池桥等4个自然村。 </p><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前村村入选福建省传统古村落;</p><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前村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br></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前村村入选2020年度福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吊瓜)。</p> <p class="ql-block">  前村相传建村前有大小村庄三十余村,建前村后多数迁入前村,现有西洋村(今称南坡洋)遗址,由许氏延二公第五世孙许志财公宋真宗十年(1007年)建西洋村。更早之前现存大、小连坑村和大庵寺遗址,现在前村元朝大德至天历年间(1321—1329),德二公从洋尾迁入,在现在上门楼建村称前仓,后宋益八公元末至正(1341—1351)年间在洋当宋氏祖祠位置建村,称前村,就是现在前村。</p><p class="ql-block"> 前村西汉时属会稽郡。东汉隶候官。唐隶感德场,天福六年(941)设关莅(隶)鎮(今镇前镇,镇前村),属关隶镇辖。宋咸平庚子(1000)年关莅镇改立关隶县,前村属关隶县辖。北宋政和元年(1111),关隶县改称政和县,前村属政和辖。清至民国末前村属政和县南里辖。一九五一年设五区(区设澄源),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改五区为红星人民公社,前村属红星人民公社辖,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前村改为前村人民公社,一九六八年改革命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以上资料摘自网络,作者:宋修文</p> 前村水尾廊桥 寿政庆革命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30日晚,由于道路崎岖开车不易,加上夜幕降临,极不安全,最终建瓯山水户外选择在新康村露营,得到新康村村两委的热情款待;政和户外登山队登则上蒲林禅寺在山上露营。新康村作为革命老区基点村,原寿政庆中心县委旧址所在地,红色革命历史文化悠久。在革命战争年代,栗裕、叶飞、左丰美等多名革命领导人都曾在新康留下战斗的足迹。1938年“新康事件”中英勇牺牲的49名革命烈士更是给新康留下了“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的宝贵革命精神财富。</p> 新康革命烈士纪念碑 新康村的廊桥——顺生桥 <p class="ql-block">  蒲林禅寺位于牛途村,可以从牛途村上,也可以从大梨溪村驱车上去,目前还没打水泥路,已经设计规划好,估计下半年就可完工,到时候上去就方便多了,从牛途村上去有7.6公里,也可以选择走古道徒步上山。蒲林禅寺原名牛途庵,建于哪个年代已无法考证,据老一辈口传,它承继了福州华林寺的格局和建筑风格,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大殿坐北朝南,抬梁式构架,保存魏晋风韵,造型古朴;斗拱简洁严谨,无一根铁钉,大量运用插拱。承继“越山吉祥禅院”的衣钵。这种斗拱既起支撑的力学作用,又有装饰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传统住房建筑浓厚的民族风格。木结构的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史称之为"土木之功"。这种斗拱既起支撑的力学作用,又有装饰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传统住房建筑浓厚的民族风格,展现古代建筑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和聪明才智。</p><p class="ql-block"> 根据县志记载的“普林寺”在施工的淤泥层底部出土不少宋代瓷器残片,采集到古瓷器标本;共计57件,其中北宋28件,南宋29件。北宋瓷器标本有刻划纹青釉碗残片3件,青瓷器盖2件,刻划纹青瓷碗残片23件;南宋陶瓷器标本有酱釉瓷缸片3件,酱釉陶罐残器1件,青瓷壶口沿残片1件,刻划纹青瓷碗残片24件。</p> 蒲林禅寺山顶海拔1300多米,由于海拔高,风大,山上的马尾松都长得不怎么高,但是相对于低矮的灌木它已经是非常挺拔了。 <p class="ql-block">  从浦林禅寺遗址走山路一华里,便到了三县交界处,只见四处高山灌木丛生,山坡上长满了黄杜鹃,每年四五月份盛开,成为这一带独特的景观。山顶的排排青松,巍然挺立,十分抢眼,尽管没有了往日的生机,但依然坚强不屈,根扎于石砺百折不挠,死而不朽,朽而不倒,是闽东根据地革命先烈的化身,象征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和人民群众正直与豪迈。是当地群众公认的“信”树,守护八方四邻的团结和睦,古朴与纯真。</p> 夜晚的日落,留下一抹霞光 在霞光映衬下,山顶的松树孤傲的矗立在那里,伟岸而正直 我们露营点就选择在蒲林禅寺身边 夜幕降临,烧烤是不可或缺的,撸着串,喝着啤酒,吹着凉飕飕的风,似乎忘记自己是在三伏天,还以为步入深秋时节,看来澄源18度的夏都真不是盖的,只可惜不能高歌一曲,怕惊动银河九天,不然想多嗨就有多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下的蓝莓六月就已接近尾声,而这里的蓝莓才刚开始,在老板的盛情邀请下,我们打着手电,让你体验半夜采摘蓝莓的乐趣。 凌晨五点天际已经放亮,兴奋了一夜的队友冲上山坡,去迎接朝霞的到来。 远处的山顶就是太阳要徐徐升起的地方,大家都在期待中。昨日下午的一场大雨,本以为可以等来今天的云海,可能是由于温差不够,让心理有些失落,据山上做工的朋友说,到秋冬季节,山顶常年都是云雾缭绕。澄源的云海已经期待了好几回,但每次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许是缘分没到,找机会一定要来一次偶遇。 初升的太阳,带着温暖的气息,衬托这几十年的苍松,浓妆艳彩,有些悲壮却又朝气蓬勃,很喜欢这样的色调,让我回忆起在新疆喀纳斯湖的古树,如同一辙,都是大自然不朽的作品。 最后一站,经历了九转十八弯,我们来到赤溪村,村支书颜书记早已等候多时。 赤溪村全村90%都是颜姓,是颜真卿后代聚居村。颜真卿第八代孙颜虬松从浙江远道而来,跋山涉水,翻过香炉尖,渡过赤溪河来此安家落户的。<br>  赤溪河畔有一株树龄千年的"古杉王",传说是颜真卿第八代孙颜虬松到赤溪开基时(949年)所植,如今,这株参天古木高达20多米,胸径3米左右。 赤溪行政村驻地下赤溪村,为革命老区根据地,森林资源丰富。下赤溪为唐末太和年间(约公元829年)由颜真卿之-颜十郎从山东迁永春后再分支迁移此地开基。上、下赤溪原合称百步洋,后改称赤溪,此地曾以军事要地和交通要道。设定赤溪隘。赤溪行政村下辖上、下赤溪等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在下赤溪自然村。全村现有现有人口980人。<br> 赤溪村与牛途村、新康村、大梨溪村、坑里村、星溪头村、双新村、黄岭村、北斗村、下榅洋村、石壁村、黄坦村、上榅洋村、路下村、叶甘地村相邻。与浙江为邻,从这个山门往前走十几分钟就是浙江地界,这里也可以直通下党村。<br>2015年10月,赤溪村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br><div>2016年12月,赤溪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br>  赤溪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澄源乡下赤溪村西南300米处。该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该桥为木拱廊桥,单孔,桥长33.5米,面阔5米,拱高9米,净跨24米。采用三节苗和五节苗两个系统八字架拱成,结构复杂而牢固,是古廊桥中典型之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桥廊屋内立柱60根,13开间,中心间屋面重檐悬山,翼角微翘,内绘八卦。桥屋两侧鳞叠铺设风雨板,并开各种几何形窗孔。赤溪村民绝大多数为唐代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后裔,赤溪桥也系颜氏家族集资建造,虽经200多年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坚固如初。要是仔细辨认廊桥上方横梁的文字,还能找到当年县令修建廊桥的记录。<br><br> 信息来源:政和县地方志</div> 赤溪村颜氏宗祠外,一柄大官刀横放在香炉旁的砖柱上,这把大官刀重达 80 多斤、长2 米有余。许多游客围着大官刀观赏、拍照,有的还试着用双手扛起大刀,掂量它的重量,并与大刀合影。当天,赤溪村里举办颜氏文化旅游节,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打卡围观。由于是镇村之宝只在文化节才拿出来展示,其他时间都被严密的收藏,所以这次没有机会一睹他的威武,来之前还跟书记说要试试能否扛得动这关东大刀,看来要期待下次文化节了。<br> 赤溪村九成以上村民姓颜。这里峰峦秀异,林木蓊郁,绿水荥回,是个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据传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第八代孙颜虬松在此开基。如今村里还完好保存着颜真卿的玉带、祖传宗谱《鲁国序谱》和这把大官刀。每年农历六月初八,颜氏后人都会将平时珍藏的颜氏家谱、颜真卿玉带、大官刀等向村民和游客展示,结合实物讲解,向后人阐述颜氏迁徙赤溪的文化历史。<br> “箱里存放的是我们颜公在朝廷当官时用的玉带,我们一直保存到现在,是我们的家宝。”今年78岁的颜隆灿介绍,这些“宝贝”平时都上封条,由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村民轮流保管,每年只有在农历六月初八这天,进行保管交接时,两个箱子才当众拆封展示,然后再上封条,转下一家保管。<br> “这个家谱、玉带放在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只有我们当事人自己知道。”颜隆灿说,保管这个“传家宝”的人必须非常忠实、可靠,如果不忠实的人,是不会让他保管的,所以这些“宝贝才得以保存下来。<br> 在赤溪村口,还有一座木廊桥,于201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澄源乡把赤溪村作为康养之旅起始站,在村里修建颜氏文化公园,设立颜真卿等古代名家碑帖展示栏,按照修旧如见旧原则对村里的古建筑进行修复,增添颜氏文化元素和历史文化氛围。<br>  “如今许多村民都外出了,我们想通过这个颜氏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宣传我们村庄的悠久历史,凝聚乡贤的力量,建设我们美丽的村庄。”澄源乡赤溪村党支部书记颜李红说。(记者:余长青) 五代时,颜虬松辞官南游,辗转入闽择地隐居,途经澄源乡赤溪村时,见这里高山峻岭、峰峦挺秀,溪水潆洄、泉声动人,就定居这里。这个小自然村建有明清时期民居古建筑群,就坐落在流水潺潺的赤溪河边左侧,现存估计有百座。 这里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同一般,沿岸河有多道石拱桥、木拱廊桥,饱经沧桑的赤溪木拱廊桥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土墙黑瓦的古民居遥相呼应。木拱廊桥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为廊屋式贯木拱桥,南北走向,全长33.5米,净跨24米,面宽4.8米,孔高9米,廊高4米,面阔13间,进深四柱,用柱56根, 面积为187平方米。该桥对于研究木拱廊桥建造艺术有着重要意义,2012年赤溪村木拱廊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浙古道,历史上这里是茶盐交易必经之地 斑斓的石砌,在述说着岁月的沧桑 雕梁画栋,彰显状元府邸昔日低调的奢华 “荷韵梅香庆吉宅,山环水绕吉人家”和气志祥,门前的石联告诉你,这里曾经的辉煌。 赤溪村人杰地灵、人文历史厚重,属于中国传统村落的古村落之一,是赤溪乡传统村落重点项目之一,在古村落村庄打造上积极融入特色元素,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融为一体,充分展现出儒学颜氏文化、中华文化,德智仁孝道更是体现其中,欢迎有识之士参观这里美丽古村落---赤溪村。 热情的村民为我们准备丰盛的传统美食 <p class="ql-block">  两天一夜的澄源深度畅游,让我们领略了这里厚重的文化历史,人文情怀,从历史走向现实,由酷暑步入深秋,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滋养着这片土地,地方政府的勤俭持政,不断打造四地澄源,立足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造福一方百姓。好山养好茶,澄源好空气,我们在这里等你,欢迎五湖四海的户外爱好者来这里走走,这里还是摄影的天堂,风车、日出日落、云海霞光、人文历史、璀璨星空,每一个都能期待你的大片。</p><p class="ql-block"> 愉快的两天要感谢书记的盛情,也要感谢黄岭、新康、赤溪、蒲林禅寺为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机会再组织大家来走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