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泽坛一-北京地坛公园

yiZhao

<p class="ql-block">  地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祗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地坛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43公顷,其中护坛面积1476亩。19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市民公园”,1957年恢复称“地坛公园”。</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的地坛分为外坛墙和内坛墙。外坛墙位于西边,门正对着广厚街牌坊;内坛墙有四个门,分别为北天门、南天门、东天门和西天门。地坛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的象征传说构思设计。最显著的特点是所有的地方包括门都是方形。</p> <p class="ql-block">北天门:是-座砖石结构,歇山小顶,覆绿琉璃瓦的三孔方门建筑。门内是银杏大道。</p> <p class="ql-block">钟楼:始建于1530年,坐北朝南,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瓦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通面阔12米多。因年久失修,于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样重建。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钟声宏亮浑厚。</p> <p class="ql-block">神马圈:始建于1530年,是皇帝来地坛祭祀时喂养御马的场所。通面阔19.55米,每间面阔相同,进深7.5米。外有壝墙。1999年进行挑顶大修。</p> <p class="ql-block">斋宫:围挡大修。</p> <p class="ql-block">东天门:同西、南天门-样为歇山顶绿琉璃瓦顶单孔方形门。</p> <p class="ql-block">东天门内的中医药养生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西天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豖、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地举行宰牲仪式。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span></p> <p class="ql-block">神库: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这组建筑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祗”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祗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乾隆十四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南端,是地坛的重要景点,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p><p class="ql-block"> 台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统。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大理石棂星门。北面为三座棂星门,为方泽坛的正门。东、西、南均为一座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古人以黄颜色象征地,形成“天谓之苍,地谓之黄”之说,所以方泽坛和皇祗室均采用黄琉璃构件。</p> <p class="ql-block">望灯杆(外壝墙东北部)</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北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焚烧炉等</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南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皇祗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祗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公园南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