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新芳 古县内丘,七夕的传说源远流长。<br> 童年的夏夜,是在屋顶上度过的。月亮升起,远远近近的人家都笼在一抹月色里。小孩子在屋顶上到处跑,从这家串到那家。奶奶怕我们一不小心掉到房下去,就用一把蒲扇赶走蚊蝇、摇出清爽的风为我们讲娓娓动听的故事。树叶抖动,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星空。<br> 顺着奶奶的指点,我们看到头顶上方有一颗明亮的星星,旁边还有四颗小星,好像织布的梭子,奶奶说这是织女星。隔着一道银河,在东南方有一颗亮星,两旁各有一颗小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那就是牵牛星。星星在天上眨着眼,说着话。我们望着浩瀚的星空,安静地听奶奶讲故事。<div> 七夕的夜充满仙气。</div><div> 牛郎是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住在内丘东关。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心灵手巧,会织布。牛郎父母早亡,跟着哥嫂过日子。嫂子虐待牛郎,把他分出去单过,只分给他一头老牛。没想到,老牛是神牛。在它的安排下,牛郎认识了下凡洗澡的织女,两人倾心相爱,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派二郎神把织女捉回天庭。牛郎踩着老牛的牛角,担着一双儿女在后边追。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银簪画一道天河,把恩爱夫妻分隔两岸。菩萨慈悲,向玉皇求情,玉皇恩准每年七月初七,喜鹊架桥二人相会。</div><div> 我们问奶奶,你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真的假的?奶奶笑着说,我不知道故事是真是假,就知道咱们县有很多村子都和它有关。县城东关有个玉皇庙,每年七月七都有庙会。牛郎和老牛住的山叫牛王寨,织女洗澡的地方就是襄河。近郎村有个二郎神庙,织女抱着儿女的地方就叫报子口。菩萨求情就有了菩萨岭村,喜鹊搭桥就来自鹊山。在我们懵懂的认知中,奶奶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家境贫寒的凡夫俗子牛郎,竟娶得天上的仙女做老婆,盛夏七月,所有的美好都如夏花一般绚烂。<br> 小孩子听故事,听完了就忘了。只有玉兰姑姑,大眼睛忽闪着,蓄了两汪亮晶晶的泪。<br></div><div>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但那时候的七夕,只是单纯祭祀牵牛星和织女星,并无以后的故事。大概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读着秦观的《鹊桥仙》,日历也渐渐翻到了中国的传统情人节——七夕。<br></div><div> 七夕,注定了它是与众不同的。<br> 这一天,总会有雨,有时白天下,有时晚上下。有时本来是晴天,也会忽然来一阵太阳雨。老人们说,这是牛郎织女悲伤的眼泪。也是,一家人难得团聚,一年才见一次,不哭才怪呢。这一天,也很难看到喜鹊,树林里,田野里,没有了它们的身影。老人们说,它们都飞到天上搭鹊桥去了。民间俗语:“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但自从知道它们去给牛郎织女相会帮忙的事,我就再也不讨厌它了。吃罢晚饭,玉兰姑姑就来约我们,去葡萄架下听织女和牛郎的悄悄话。大家谁也不说话,挤在葡萄架下,躲在密密匝匝的叶子里,侧着耳朵听,听来自天上的私语……<br> 年年七夕。<br> 对于玉兰姑姑来说,二十岁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她的身材凹凸有致,她的脸庞光滑细腻,她时而高兴,时而忧伤,像一朵暗夜的花悄悄开放。二十岁的玉兰姑姑像一个背叛我们的逃兵,再也不愿意和我们玩了。七夕这天,她骑着一辆借来的自行车,一个人悄悄去县城赶庙会。熙熙攘攘的人流裹挟着她,来到玉皇庙。在庄严的神像前,玉兰姑姑袅袅下拜,双手合十,悄悄许下一个心愿,希望找到一个如意的夫婿。许完愿,玉兰姑姑并不急着回家,而是站在戏台下,看一出《天河配》。锣鼓铿锵,玉兰姑姑看的入迷。<br> 到了七夕,家家户户都要做南瓜丝的菜卷卷吃。瓜是一个神奇多情的物种,总给人一种饱满和喜悦之感。种瓜,是乡亲们的生活方式,颇具田园之风。瓜叶翻卷,南瓜色白如玉。摘一个回家,去皮,掏瓤,擦丝,拌点葱花,撒点盐,搁点油,再和好一块不软不硬的面,擀成薄饼,把南瓜丝均匀地摊在面饼上,一层一层卷住,放在箅子子上蒸熟。捣点蒜泥蘸着吃,面的柔软,南瓜的清香,蒜的微辣,混合在一起,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br> 暮色四起,村庄里安静下来。打一桶井水,洒在庭院里,空气湿润润的,有了一丝妩媚。玉兰姑姑和几个同龄的姐妹坐在院子里,一手拿着针,一手拿着线,对着月光,眯着眼睛,把线向针眼里穿。这是她们的乞巧活动,谁穿的快,谁就是像织女一样的巧姑娘。我相信,在这群女孩中,玉兰姑姑一定会赢,因为她的巧远近闻名。她会纺棉花,会织布,会做鞋,会纳鞋底,会绣鞋垫。她绣的鞋垫是鸳鸯戏水,鲜活的就像一幅画,要多好看有多好看。我还喜欢看玉兰姑姑织布的样子,沿着小木梯下到地窨子去,坐在一架木质的织布机上。寂静的时光里,看得见空气中飞扬的粉尘。双脚有节奏地踏着踏板,两只手飞快地投梭接梭,“哐当”,“哐当”,她织的布图案新、花纹美,好看、鲜亮。<br> 姑娘大了,该说门亲事了,玉兰姑姑家的门槛快被人踢破了。可放着那些家底殷实的人家不要,玉兰姑姑偏偏相中了深 出于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去年七夕,我到玉皇庙去考察内丘七夕的缘起。内丘县城一年共有八个庙会,其中,七月七玉皇庙庙会是专为祭祀牛郎织女相会而设的庙会。规模最大,也最为兴旺。庙会设立久远,大约始于明代隆庆年间。烟雾缭绕,香客云集,见证一场盛大而神秘的祭祀仪式。香客们将天棚地棚平铺在玉皇殿前搭起的棚子内,用纸制作龙衣龙轿,准备各种乐器和办喜事的物品。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不分昼夜,焚香朝拜,敲打乐器,念唱自编的牛郎织女的俗曲。“牛郎织女好夫妻,年年见面七月七。金钗划河隔两岸,牛郎东来织女西……”庙会期间,会请来剧团轮番演唱爱情戏,七月七这一天,必唱《天河配》。等这一曲目唱完,上供点香,将天棚地棚烧化,主管玉皇殿的会首率香客跪拜,整个祭祀仪式才宣告结束。</div> 内丘自古就有七夕节拜天棚地棚的祭祀活动。天棚地棚为纯手工剪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天棚为五彩纸制作,宽5.8尺,长8.6尺,底面黄色,周围饰有花边,四边中央设有南北东西四大天门。斜对角两行星星组成弯弯曲曲的银河,围着银河有喜鹊搭成的鹊桥。银河左上角一轮红日,里面有山川火苗,中间为日神。红日旁有牵牛星。银河右下角有蓝色圆月,月中有山川桂树和玉兔,中间有月神。圆月旁边有织女星。结构巧妙,色彩考究,既喜庆红火,又古朴典雅。地棚与天棚一样大小,图案主要为莲花,大鲨鱼、小金鱼、青蛙、蝌蚪、蜗牛和四大地门等,在神秘中带出几分忧伤和凄凉,是内丘农耕文明的典型反映。<br> 庙会上,我遇见了玉兰姑姑的妹妹,问起玉兰姑姑的近况,她叹了一口气,说玉兰姑姑嫁过去,家里穷的叮当响。玉兰姑姑没日没夜的忙,辛苦操持这个家。生了两个女儿,遭到婆婆嫌弃。你说,她过的是什么日子呢?我问:“丈夫对她好吗?”妹妹说:“对她倒是不错,知道心疼人,过日子也是一心一意。”我说:“这就行了,你就别替玉兰姑姑操心了,也许,她觉得生活很幸福呢。”王小波说,有趣的灵魂只能独行。不是所有人都能懂得织女的幸福。<br><div> 七夕,是用来爱的。那些散落在内丘的传说,就这样凝固成我永远的记忆。山里的一个穷小子。玉兰娘极力反对,一哭二闹三上吊,玉兰姑姑就是不低头。最后,她没要家里一分钱陪嫁,就把自己嫁出去了。玉兰姑姑出嫁后,我们再没见过面。玉兰姑姑仿佛也成了一个传说。<br></div><div><br></div> 图:文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