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进机器厂全景图 陈树青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个隐蔽神秘、沟深谷幽的国防三线建设兵工厂,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燃烧着岁月沧桑的激情。一座以山为掩体、把山沟作厂房的兵工厂旧遗址,一段非常历史时期,留下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一个新中国兵器工业重地,饱含着时代符号,印刻着军事工业历史文化遗产,孕育出伟大的”三线精神”,见证了新中国军工儿女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座兵工厂,就是康城前进机器厂遗址,也即代号“9176”,当年为安全起见,也为掩人耳目,美其名曰前进机器厂。24年中隐蔽于群山环抱、沟深谷幽的密林深处,与世隔绝,鲜为人知......时过境迁,随着一些相关档案资料的解密,随着一个个当事人、亲历者的回忆、年谱、传记等作品的相继问世,也随着前进机器厂遗址的对外开放,于是,掀开了其神秘的面纱,一些史实为人知晓。壬寅之年,季夏时节,再次走进交口县康城镇水神头沟,走近前进机器厂遗址,漫步期间,观赏品读,感悟领悟,可谓经历了一次红色兵工之旅,国防三线建设精神洗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前进机器厂,是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大、小三线的战略部署和兵器工业部1966年《关于在华北地区设轻重两用机枪厂的紧急电文)文件精神设立的,其保密代号为9176,简称9176厂,在山西吕梁的兵工厂中排名第七,简称七厂,通讯地址是山西隰县21号信箱。国营山西前进机器厂从1968年选址隰县(今交口县)康城,经历了筹建期、试生产期、生产军品期、生产民品期、整体搬迁等五个时期。1973年,工厂建成投产后,先后试制和生产的军品有:67式轻重两用机枪、67-1式轻型重机枪、67-2式重机枪、53式重机枪枪管组件、56式半自动步枪零部件80式122mm火箭弹零部件等。设计和生产过的民品有:295型高压油泵轻骑用单缸发动机、猎狗牌16号单管猎枪、12号五连发猎枪、飞仙牌自行车零部件、拖拉机配件、精铸件、自行车挂篮、不锈钢双眼煤气灶、带烤箱不锈钢煤气灶、石油液化灶、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机、自动制钉机、抗折抗压强度试验机、不锈钢茶几、炼铁高炉、30立方米污水净化器以及各种外协工装和非标设备等产品。1992年,该厂整体搬迁到太原市,结束了在交口山区建设、生产的历史。在交口县的24年里,前进机器厂与交口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在特定的时期,为国家三线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交口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 何谓“国防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由毛泽东和党中央决策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上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 际环境和严重的战争威胁。1964年8月17日—20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了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在西南、中南、西北纵深腹地的“三线”地区建立战略大后方的重大决策,果断地提出搞国防三线建设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要求各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和“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的战略举措,要求把钢铁、国防、机械、石油、铁路、公路基地都搞起来,为新中国建设第二套完备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史称“国防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那么,又何谓“三线”呢?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之三道线:“一线”是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是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甘肃鸟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主要指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是指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各省属军工企业,俗称“小三线”。</p><p class="ql-block"> 山西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被划入“三线”范围,确定以管涔山区为北京市的战略后方基地,以长治市为中心的太行山区为天津市战略后方基地,以吕梁山区为太原市的战略后方基地。1970年初,又将晋南中条山区作为中国的坦克基地。1965年,山西省委成立了三线建设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3个建设指挥部,1、2、3个指挥部分别设在大同、长治和隰县交口公社。文革开始时,撤销了第三建设指挥部,其工作由各军工企业自行组织完成。</p><p class="ql-block"> 国防三项建设期间,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资金和400百余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西南、西北13个省区建设起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决策之大、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新中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p><p class="ql-block">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防三线建设书写了感天动地的精神史诗。当年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民工,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一声令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2000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山西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和“省自为战”的精神,从1965年开始,新建了一批“小三线”军工企业。一个围绕“三枪两弹”常规兵器的建设工程在吕梁山区全面展开,时称“七厂一库一电厂”:“七厂”指山西建设机械厂(963厂)、山西新建机器厂(9141厂)、山西金星工具厂(9129厂)、山西晋丰机械厂(9146厂)、山西前进机械厂(9176厂)、山西凌云机械厂(9151厂)及山西火炬机械厂(9169厂);“一库、一电厂”,指阳曲物资储备库和晋光电厂,这些军工企业大都分布于交口、中阳、孝义、隰县、介休等地。其中,在交口县占居“三厂一电”,山西省金星工具厂从1965年筹建落户交口境内到1969年试产到1991年开始下马搬迁,历时26年;晋丰机械厂从1966年筹建落户交口境内到1970年生产到1988年下马搬迁,历时22年;前进机器厂从1968年筹建到1972年生产到1992年下马搬迁,历时24年;晋光电厂作出配套几个军工厂的战备供电需求,从1968年10月开始建厂到1971投产发电,再到1984年7月关闭停产,历时16年。</p><p class="ql-block"> 上述军工企业的发展历程体现着特殊的时代印记,担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但承担着不同的生产任务,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当时,由于这4个军工企业相继落户在时属隰县的康城公社和交口公社境内,沿途还涉及到灵石和孝义管辖的几个公社,因受行政区域之限制,道路交通之不便,再之企业和老百姓距离3个县市区较远,由此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军工企业,加快三线建设步伐,1971年山西省决定设立交口县,从此交口县从三线建设走来。</p> <p class="ql-block"> 前进机器厂,经历了筹建期(1968年-1971年)、试生产期(1972年-1974年)、生产军品期(1975年-1979年)、生产民品期(1980年-1991年)、搬迁定居期(1992年-205年)五个时期,历时24年。该厂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1964年国防工办投资1700万元修建前进机器厂军工企业,1972年正式投产,有职工1700人。1985年转为民用,生产灶具,煤气煤和压面机。1992年合并于山西省轻工业厅,搬迁至太原市。目前,现存遗址有俱乐部1座、医院1座、学校1座、办公楼2座、图书馆1座、厂房40栋、职工宿舍8座、门岗3座。</p> <p class="ql-block"> 54年过去了,历史早已证明,毛泽东当年划分一、二、三线,把国防建设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既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又是一个深谋远虑的科学构想。54年过去了,当年的三线建设硝烟滚滚和热火朝天的军工企业早已不复存在,但几十年后的企业厂址犹存,企业精神永存,给交口人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与眷恋。</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这片静谧的土地上,目睹那一排排炽热的厂房遗存,漫步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人去楼空,一片凄凉,仿佛还在演凑着前进机器厂与前进人新的和声。前进机器厂虽已成历史过往,但其形成的“三线精神”成为交口大地搬不走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三线建设”时期,数以万计的干部、职工、军人、大中专学生,从条件优越的东、中部城市奔赴偏僻、荒凉的交口深山,风餐露宿,吃苦耐劳,顽强拼搏,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一无所有的山沟里建设起了一座座现代军工企业,涌现出众多劳动模范、先进党务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谱写了一曲曲企地合作、和谐共赢的篇章,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成为交口建县以来最值得铭记的一段历史,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本文参阅资料】《交口县志》《隰州志》《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吕梁市乡镇志》(交口卷)、《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康城、前进机器厂的一些图文介绍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的“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3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