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忆一一记江油长城钢厂运输部

初德超

<p class="ql-block">1971年2月12日,当了一年知青,我被冶金工业部长城钢厂(简称长钢)招工进厂。</p><p class="ql-block">长城钢厂亦称302厂,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在四川内地三线建设的重点大型特殊钢铁企业。</p><p class="ql-block">下乡在四川江油县新安公社的我们这批知青,早在1970年11月份就完成了招工政审体检,说年底进厂。</p><p class="ql-block">后来不知道啥原因,拖到1971年2月12日才进厂,当然这也是我人生值得铭记的一天。</p><p class="ql-block">还记得1971年2月12日那天,被招工进厂的新安公社知青,一大早就上街集合在公社街口上。上午十点钟左右,招工单位开上来几辆解放牌大卡车接新工人。</p><p class="ql-block">上车点名时,我和另一知青被通知在中坝下车,到长钢总厂运输部报到,其他人全部到武都长钢四分厂报到。</p><p class="ql-block">一听到总厂运输部报到,车上人满眼羡慕。要知道七十年代时,社会上最吃香的行业就是开汽车和卖猪肉的岗位,岗位上的人就像今天公务员一样令人羡慕敬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长城钢厂总厂办公大楼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这次来长钢运输部报到的知青新工,还有成都十二中下乡在江油重华地区的知青,和江油厚坝654厂几个干部子弟。</p><p class="ql-block">成都十二中是高中校,其中有几位是高六六届的。当年,如果没有下乡运动,他们可能是川大重大甚至清华北大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毌庸置疑,多读几年书的人,和少读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前者在工作中显出的能力的确有水平(当然年龄长两岁懂事也早两年),后来这些人都成了运输部生产岗位上的骨干,许多人还担任了车间科室科级和厂部处级领导干部。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钢运输部中坝编组站</span></p> <p class="ql-block">长钢运输部将这次招收的知青新工,全部安置在总厂生活区运输部单身宿舍楼里,简称老四栋。</p><p class="ql-block">我们算幸运的了,其它长钢分厂招的新工,当时有的住在没投产的车间厂房里,有的住在山坡上搭的简陋蓆棚里。</p><p class="ql-block">老四栋是一九五八年老江钢时修建的青砖红瓦木地板的三层楼房,在长钢总厂生活区灯光球场旁。</p><p class="ql-block">说老四栋是运输部单身楼,其实也不全然。一楼就住了几家分厂家属;二楼西端几间是总厂保卫组(处)办公室;三楼东端尽头住的是行政十三级长钢老干部周世传一家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钢总厂生活区老四栋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来长钢运输部报到的知青新工,当天每人就领到28元工资(当时一个普工月工资28元,学徒工18元)。说是借支,但感觉到退休时也没见扣这笔借支。</p><p class="ql-block">每天上班,运输部就组织我们这批知青新工在一起政治学习(读报),其间还上了一堂忆苦思甜课(听得大家眼晴都湿润了,想当年人还是年轻幼稚呀)。周六参加劳动,每人发双帆布手套,到运输部公务段火车皮上装卸石头,铺铁道路基。</p><p class="ql-block">学习劳动一个月培训结束后,运输部将这批知青新工全部下放分配到下面连队(车间)当工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钢炼钢总厂(原一分厂101车间)</span></p> <p class="ql-block">1971年,当时的长钢运输部称为运输组,组长王廷轩,是西藏军区部队转业干部;副组长方长荣,上海支内干部。</p><p class="ql-block">当时长钢还在实行军管,总厂军管会孙代表和黄代表空军少将军衔。还记得运输部车务军代表姓何,是个三十多岁空军年轻军官,人挺和蔼,喜欢和我们这群知青新工人交谈。</p><p class="ql-block">那时车间以部队连为单位,连长为车间主任,指导员为车间书记。</p><p class="ql-block">当时长钢运输部下设四个连一个直属排。一连为车务;二连为机务;三连为公务;四连为大修;直属排为装卸排。</p><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这批待分配的知青新工都希望自已能分到二连,分个好工作。因为二连是机务段开火车的,都不想分到三连,三连是公务段修铁路的,人称"轧道工"。</p><p class="ql-block">这时,运输部领导好像猜到我们这批青工的心思,就来个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这次二连三连都不进新人。除几位女知青新工,其他人员全部分到火车工段一连。</p><p class="ql-block">一连是车务段,只有连结员亦称信号员(火车挂钩),和搬道员(搬道岔),两个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原一连车务段人员,除了老江钢时期留下来的几个老工人,剩下的全是1965年从四川遂宁射洪农村招来的一批"轮换工"(农民工)。而且当时五年轮换期限时间已到,是走是留还是未知数(后来这批轮换工全部被长钢留下转为正式职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运输部一连车务段办公室旧址(4号搬道房旁)</span></p> <p class="ql-block">"什么电码电驴的,我就会搬道岔"!这是当年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李玉和一句耳熟能详的台词。</p><p class="ql-block">未曾想,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接了李玉和"革命"的班。此时自己有种危急感:搬道工,将来连对象都不好找!</p><p class="ql-block">那时进厂新工人都渴望学门技术工种,车钳铆电焊是首选,退休能拿到八级工是进厂工人奋斗的目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工手动道岔</span></p> <p class="ql-block">"长钢干部子弟进厂不能在父母所在单位工作",这条政策是当年长钢军代表为防社会裙带关系制定的,谁都不能违反。</p><p class="ql-block">除了长钢在职干部子弟,长钢的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的子弟也一视同仁。</p><p class="ql-block">总厂的干部子弟分到下面分厂,分厂的干部子弟调配到总厂或其它分厂。</p><p class="ql-block">据说,当时长钢总厂老厂长楊子忠的儿子也被分到武都四分厂,还有许多长钢干部子弟被分配到通口三分厂。</p><p class="ql-block">三分厂靠北川,大山沟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很多青工被分到三分厂转运站,干的是装卸工。因为三分厂不通铁路,进出厂区的物质全靠人工装卸,汽车运转。</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我才明白,当时招工进厂时没和下乡的同学一起进武都四分厂,而被另单分到中坝运输部的原因,原来是沾了长钢干部子弟的"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长钢2号门</span></p> <p class="ql-block">一号搬道房在长钢运输部编组站前方,是长钢中武铁路线上第一搬道房。这里是付双开道岔,据说是当时西南地区第一付双开道岔。</p><p class="ql-block">长钢中武铁路在这里与宝成线中坝车站接轨。省外铁路货物进长钢,都要经过这里,然后停靠在编组站,再编组进一分厂(三合镇),四分厂(武都镇),江油电厂(中坝),305厂(松花嶺)。</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成都路局中坝车站的蒸汽机火车,每天来长钢运输部编组站里加水上煤......</p><p class="ql-block">所以,这里每天生产都很繁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钢运输部1号搬道房门前双开道岔</span></p> <p class="ql-block">记得1971年,长钢运输部里出了两件令人感叹难忘的事件。</p><p class="ql-block">第一件是:进厂不到半年青工张福祥同志不幸因公遇难。</p><p class="ql-block">张福祥是和我们一起进厂的知青新工,其父亲当过江油小西坝火车站站长,大家就随口称呼他"小西坝"。</p><p class="ql-block">"小西坝“干的是火车连结员工作。出事那天上夜班,天空又下着小雨,加上作业现场照明昏暗,在调车作业时不慎被火车辗压在铁轨上。</p><p class="ql-block">一个20岁的年轻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1971年那个夏天。</p><p class="ql-block">记得那天,长钢运输部在总厂大礼堂为"小西坝"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p><p class="ql-block">会上,长钢军代表郑重宣布:战争年代,哥哥牺牲,弟弟接哥哥的枪,今天我们仍要继承革命传统!</p><p class="ql-block">后来是"小西坝"的妹妹到长钢接了哥哥的班,再后来长钢又推荐他妹妹上了工农兵大学。</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是:长钢运输部上游20机车抢险记。</p><p class="ql-block">那天,停靠在305厂(64所)库房前,负责建设长城钢厂的工程兵01部队一台45吨蒸汽吊车(当时长钢才一台15吨蒸汽吊),不知何原因,突然滑轨下来(俗称放羊)。</p><p class="ql-block">吊车惯性地溜出平交道口后,顺着武都水口庙铁轨开始像脱绳的野马似的,朝着崖嘴头中坝方向奔去。水口庙铁路下面是个大弯道,如果这时控制不住吊车,吊车就会脱轨翻车有坠入涪江里的危险。</p><p class="ql-block">在这紧急关头,刚在武都作业完返回中坝的上游20机车,发现前面情况。因情况紧急,机组人员当时未多考虑就毫不犹豫地冲上抢险。最终队部的45吨的蒸汽吊车得救了,但20机车组人员却受到了批评。原因是弯路超速,违章操作。</p><p class="ql-block">这天,长钢这边正在讨论研究如何处理上游20机组这次违章操作事故,那边01部队解放军敲锣打鼓上门给长钢送感谢信来了。</p><p class="ql-block">几天后,《长钢上游20机车抢险记》英雄事迹登报了。这篇长篇通讯报道是长钢运输部人称孟大学孟金城写的(当时对分配到工厂的大学生,工人们习惯称"某大学"或"某老九")。这下子都出名了!</p><p class="ql-block">后来孟大学调到长钢总厂宣传处,任处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钢运输部15吨吊车</span></p> <p class="ql-block">那几年,在长钢运输部上班时,由于工作上的来往,结识了许多中坝火车站里的朋友。</p><p class="ql-block">当时火车卧铺票紧俏,厂里探亲出差的朋友没少找我帮忙。</p><p class="ql-block">那时兴"路徽"热,好像戴个铁路路徽自已就是铁路工人了。</p><p class="ql-block">当时铁路工人都发有免费乘车证,休班时,借个乘车证就能上广元下成都穷游一番。</p><p class="ql-block">如果在车上真碰到查票的,也不用慌张,大方地掏出证件亮给她就是了。因为当时乘车证上贴的是黑白寸照,而且我们又是同龄人,长相也差不多。那时没有网络信息,更没有人脸识别技术。</p><p class="ql-block">再套近乎问下:洞拐腰腰不晚点吧?这是铁路专用语。铁路把"O"读"洞"、"7"读作"拐"、"1"读作"腰"。一听就知道同行。</p><p class="ql-block">有时在外错过客运车,还搭乘过铁路货车尾部守车回单位……</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五十年了。时值今日,我仍然怀念进厂时,那无忧无虑快乐的单身汉生活,感觉年轻真好!</p> <p class="ql-block">1973年4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意见》,提出重视文化考查,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招收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不超25岁),未婚青年上大学。这是文革后全国第一次高等学校招生。</p><p class="ql-block">对照文件,我觉得自己目前的条件都符合上述文件要求,于是写了份申请书递给单位领导。</p><p class="ql-block">运输部火车工段(车间)指导员陈有,河南人,瘦瘦的,张艺谋脸型。文革中在江油县百货公司当过工宣队队长,很会做人的思想工作。听说他给人做思想工作时,不是和你坐着谈,而是蹲着说,他标准的河南蹲,一蹲一两小时,这河南蹲工功夫十分了得。</p><p class="ql-block">指导员手里拿着我的申请书,沉思片刻,接着轻声轻语又像自言自语说:还是给你换个岗位吧,明天你跟戚师傅学学电工看怎么样?</p><p class="ql-block">戚师傅是从东北北满钢厂调来的老师傅,是火车工段唯一一个修理信号灯的电工……</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字:初德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摄影:初德超</span></p> <p class="ql-block">《往事回忆》</p><p class="ql-block">作者:初德超</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于四川江油武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