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即骨折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与外界相通。它可由直接暴力引起骨折部软组织破裂,肌肉挫伤,亦可由间接暴力,导致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肌肉和皮肤,严重者可致肢体功能障碍、残疾,甚至引起生命危险。 开放性骨折根据软组织损伤的轻重可分为以下三度:<br>第Ⅰ度<br>皮肤由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损伤轻。<br>第Ⅱ度<br>皮肤破裂或压碎,皮下组织与肌组织中度损伤。<br>第Ⅲ度<br>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第Ⅲ度又可分为以下三类:<br>ⅢA型<br>软组织严重缺损,但骨膜仍可覆盖骨质。<br>ⅢB型<br>软组织严重缺损伴骨外露。<br>ⅢC型<br>伴有主要血管的损伤。 病因<br>开放性骨折多由外伤等因素引起,如车祸、打架斗殴、高空坠楼之类意外事故等,同时也好发于该类人群。当骨受到外部暴力而断裂时,受伤部位软组织会同时受损甚至撕裂,从而导致骨折部位与外界相通,形成开放性骨折。 好发人群<br>严重车祸事故发生后,由外伤导致骨折的人群。<br>使用器械打架斗殴的人群。<br>高空坠楼之类意外事故导致的直接暴力引起骨折事故的人群。 <p class="ql-block">典型症状</p><p class="ql-block">疼痛、压痛</p><p class="ql-block">开放性骨折主要表现为骨折部位疼痛、局限性压痛,疼痛在移动患肢时加剧。</p><p class="ql-block">肿胀、出血</p><p class="ql-block">在外伤的作用下,软组织出现水肿,导致患肢肿胀出血,同时皮下组织或肌肉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由于血红蛋白分解,可见紫色、青色或黄色的皮下瘀斑。</p><p class="ql-block">功能障碍</p><p class="ql-block">外伤骨折后肢体活动受限,严重可出现畸形、骨擦音、骨擦感等体征,导致活动功能障碍。</p> 其他症状<br>发热症<br>骨折后一般体温正常,出血量较大的骨折,在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br>休克症状<br>骨折所致的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特别是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其出血量大者可达2000ml以上,从而产生休克。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并发重要内脏器官损伤时亦可导致休克。 并发症<br>周围器官组织损伤<br>如肝脾破裂、血管神经损伤等。<br>骨筋膜室综合征<br>由于肢体创伤严重,引起局部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周围神经软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导致肢体坏死,常常产生截肢等严重后果,最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 需要做的检查<br>X线片检查<br>明确骨折具体部位及大致情况。<br>CT检查<br>进一步了解病情及内部骨骼破坏情况。 诊断标准<br>开放性骨折通过以下表现及检查结果可确诊。<br>有明显外伤史,在骨折处常有疼痛。<br>畸形外伤后肢体有明显畸形,同时有开放性创口。<br>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感到骨擦感。<br>检查伤口发现有骨刺。<br>拍摄患肢的正侧位X线片,可见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 鉴别诊断<br>病理性骨折<br>多为低能量外力即致骨折,患者多有骨的原发或转移性肿瘤、骨质疏松及内分泌紊乱病史,而开放性骨折多无。<br>闭合性骨折<br>骨折处皮肤黏膜完好无损,不与外相通,而开放性骨折多无。 一般治疗<br>包括伤情评估、止血、镇痛、复位固定、抗生素应用、破伤风被动免疫及术前准备。<br>伤情评估<br>完整的创伤评估要考虑出血、休克、神经血管损害。<br>全身情况评估,应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和简明损伤定级标准。<br>局部情况评估,应用Gustilo-Anderson开放性骨折分类法。局部情况的评估要注意对血管神经情况进行反复评估(毛细血管回流情况、动脉搏动、痛觉和关节活动情况)。 止血<br>遵循阶梯原则。<br>创面包扎和抬高肢体。<br>如果血液浸透敷料,则给予加压包扎、固定。<br>如果血液继续浸透,可用止血带止血,严格监控止血带时间(单次止血带使用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并立即向医院转送。<br>严重损伤、持续性动脉出血直接采用止血带,注意事项同上。 骨折固定<br>清洗污染创面,无菌敷料覆盖创面,石膏或夹板制动后送手术室进一步治疗。<br>石膏或夹板固定原则,使用前后评估神经血管状态,固定应超过骨折的上、下关节。 抗感染药<br>抗生素应尽早使用,使用前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代头孢)皮试。推荐使用至创面闭合(无张力缝合、植皮、皮瓣等覆盖)后48小时。开放性骨折局部抗生素的使用可在局部形成高浓度抗生素环境,有效预防细菌生物膜的形成。<br>镇静镇痛药<br>常选择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或者注射低剂量的氯胺酮。强力镇痛效果不足时,可使用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异丙酚、依托咪酯。 手术治疗<br>手术清创<br>尽早清洗、消毒伤口,清除异物,切除创缘坏死和失活组织,将污染伤口变成相对清洁伤口。<br>骨折复位和固定<br>骨折稳定可以通过外固定支架、髓内钉、钢板固定来实现临时或终末固定,具体方案取决于患者的全身情况、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条件等。如果一期使用内固定治疗,必须同时满足彻底清创及软组织良好覆盖两个条件。外固定支架固定简单、安全、方便、失血量小,可用于具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和创口严重污染的骨折。内固定包括髓内钉固定和钢板固定,两者使用适应症不同。 软组织重建和伤口闭合<br>完全闭合创口,争取一期愈合,是达到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的关键,也是清创术争取达到的主要目的。对于第一、二度开放性骨折,清创后大多数创<br>口能一期闭合。第三度开放性骨折,在清创后伤口可使用高分子材料作为临时覆盖物,如闭合负压引流装置。待肿胀消退后直接缝合切口或者进行游离植皮。 减张縫合和植皮术<br>皮肤缺损,创口张力较大,不能直接缝合者,如周围皮肤及软组织损伤较轻,可在创口一侧或两侧作与创口平行的减张切口。减张切口可以缝合者则直接缝合,否则于减张切口处植皮。如创口处皮肤缺损,而局部软组织床良好,无骨和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外露,亦可在创口处直接植皮。 皮瓣移植<br>伴有广泛软组织损伤的第三度开放性骨折,骨折处外露,缺乏软组织覆盖,极易导致感染,应设法将创口用各种不同的皮瓣加以覆盖。 预后<br>开放性骨折常伴出血、休克等并发症,恢复过程中既要注意骨折的愈合,又要避免伤口的进一步感染,还要尽快地恢复肢体的功能。患者经积极治疗可痊愈,一般不影响寿命。恢复效果不理想时,肢体运动功能可能有所减退。 后遗症<br>肢体功能丧失<br>肌肉缺失、神经损伤、未发现的筋膜室综合征、骨畸形愈合、皮肤瘢痕挛缩、慢性骨髓炎导致骨结构稳定性的改变,以及骨不愈合均可能导致肢体功能丧失。<br>肢体残缺<br>在肢体重建已经没有意义和感染非常严重的时候,则可能需要实施截肢术以挽救生命。 复诊<br>患者要遵医嘱定期复查,复查时间在术后两周、四周、六周、八周、三个月、六个月。复查前与主刀医生预约就诊时间、预约挂号,带齐住院资料和门诊病历排队就诊,医生会评估患者术后骨折恢复情况、术后一般情况、有无不适、伤口恢复情况等。医生会根据复查X线平片追踪骨折恢复效果,必要时医生会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若患者有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护理<br>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常伴出血、休克等并发症。一般急诊处理后入手术室清创、复位内固定,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和卫生健康宣教等综合治疗护理。在住院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稳定后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日常护理<br>患者骨折及感染情况处理稳定之前需住院治疗,情况稳定才能回家疗养。<br>患者情况稳定后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防止膝、踝、肘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同时在外固定坚强牢固的情况下,早期下床,适当给骨折端以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br>术后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规律作息。<br>严格遵医嘱用药,抗生素需足量足疗程应用,不可私自停药。 饮食调理<br>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易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br>术后可先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面汤、米汤。<br>患者忌食肥腻饮食,如红烧肉等,过于油腻的食物不利于疾病康复。<br>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类、瘦肉等。<br>少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