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来得村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因为徒步他念他翁后要继续梅里北坡转山,也许我一辈子也不可能结缘梅里雪山下这样一个大隐于世的藏族小村子~~来得村。它隶属于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碧土乡龙西行政村,深藏于横断山系他念他翁深山中的滇藏交界处,交通极度闭塞。</p><p class="ql-block">来得村有条通到碧土乡里的路,这是唯一与外界可以通车的土路,37公里的路程开车要两个半小时,由于路途危险,这段路的包车费用就要600元,道路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如果遇到下雨天,路上的滑坡和塌方随处可见,根本没法通行,随时都会与外界中断交通;村子距离左贡县城190公里,开车需要7个小时,叫辆面包车的费用要1600元。如果遇到道路受阻(是常态)则需要绕道林芝地区察隅县经然乌湖再到左贡县城,那就变成了600多公里20个小时的车程了,这是现在的交通状况。</p><p class="ql-block">十年前村里还没有通车路,那时要出去全部靠步行翻山岭、越峡谷,去趟乡里来回要4天,到县城一趟来回动辄就是半个月。</p><p class="ql-block">梅里雪山下自古有条茶马古道,这是联接滇藏最便捷的通道,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以前都是走这条古道到云南采购生活的必需品,这样来得更方便一点。</p><p class="ql-block">在如此偏僻的大山里,就五户人家的村子能通上电、有尽管不太稳定的网络信号确实很不容易。这是连接外面世界的基础设施,也是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品质的保障,不得不为国家点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看他家阔气的柴火,都是合抱的大木头劈成的。现在森林保护法规执行的特别严格和到位,一年只有规定的三天时间可以上山砍枯死倒伏的林木做柴火,其他一律不准带木头下山</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向导扎西家就在来得村,一路上跟他聊的颇为投缘,基本是有问必答,言无不尽。使得我对他们的生活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算是这次徒步中的额外收获——顺便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混熟后与扎西称兄道弟,共进晚餐。他把自家的腌肉和油炸青稞饼给我品尝。最后一天路餐耗尽,中午全靠他的青稞饼坚持到最后</span></p> <p class="ql-block"><b>来得村家庭结构</b></p><p class="ql-block">来得村共有5户24人,基本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第一户共3人,丈夫触电死亡,女人守寡带着7岁、5岁两个女儿</p><p class="ql-block">第二户共6人:媳妇摩托车事故死亡,一个男人拖着三个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5岁,上有父母健在</p><p class="ql-block">第三户共5人:算是正常一点,不过负担也不轻,一对夫妻加三个孩子,都在十岁以下</p><p class="ql-block">第四户共1人:五保户,鳏寡老人一个,听力和语言有点障碍。上山的时候与我们走到了一起,背着个背篓,看样子是去采松茸的。咿咿呀呀的打着手势主动来与我们交流,也不知道想要表达啥,就送了他一点零食,然后一路与我们相随。后来听扎西说,政府把他安置到了县城的养老院,吃住全免费还有专人服务,他硬是逃了回来。正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故土总是如此让人留恋</p><p class="ql-block">第五户共9人,向导扎西家。他妻子加他哥哥、姐姐一起生活,有个7岁的女儿和5岁、3岁的两个儿子。上有父母。</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路上遇到的五保户老人</span></p> <p class="ql-block">扎西家是我重点调查的对象。他家共有9口人,是村里的大户。扎西的老爸70多岁,曾是村委会主任,腿脚关节不灵走路有点瘸,他老母亲因操劳过度已无法直立,佝偻着上身,如一棵焉了的向日葵一般低垂了下来,上身弯曲几乎与地面平行,这是藏族老年妇女的通病。藏族女人是我所见识的世界上最忍辱负重最任劳任怨的,里里外外的家务活体力活基本上都是女人的事,而且在家庭中还地位不高。</p><p class="ql-block">看扎西26岁的老婆,温顺和气人长的也漂亮,只是在命运的重压之下,生活的无奈过早的掩盖了她似水的面容。年纪轻轻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更让我惊掉下巴的是她还有两个丈夫要侍候——扎西和他哥哥次仁。</p><p class="ql-block">以前行走藏地时也经常听说有这样的风俗:女人死了丈夫以后要改嫁给丈夫的兄弟;家里娶不到老婆的几个兄弟就合娶一个,一起生活也不分家。听扎西说他爸爸那一辈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而现在30岁的扎西与他哥哥还是这种婚姻状况就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不过看他们一家其乐融融团结和谐的模样也就释然了。</p><p class="ql-block">其实扎西家的生活条件在藏区算是挺好的,根本不像娶不到媳妇的困难家庭,而且兄弟俩长的帅气能干,扎西初中毕业在当地也算有文化的人,他哥还是村里的监督委员呢。我问为什么不每人娶一个媳妇,他只是笑笑,追问下只说娶不到。可能有其他的什么原因也就不便追问了。</p><p class="ql-block">不过从聊天他跟我说到:以前在村里一般是兄弟多势力大的家庭说了算,而兄弟单独娶了媳妇后就会分出去自己过日子(分家,影响家庭实力)。共娶一个老婆的首先兄弟关系肯定要很好,也就不会分家过日子了。这种共妻现象除了实在娶不到媳妇的以为,另一方面猜测有家庭整体利益的原因。</p><p class="ql-block">扎西他有兄弟姐妹四人,只有二姐嫁出去随丈夫到拉萨打工,其他都生活在一起:大姐,因家庭需要(适婚年龄下面弟妹还小,缺劳动力)就没有出嫁。扎西和哥哥次仁一起养育着三个孩子,在老爸当家的大家庭里生活的其乐融融。兄弟俩赚来的收入全部上交,个人零用支出的就从老爸那里按需领取。</p><p class="ql-block">因为一路下来与扎西混熟,就八卦了一下:三个孩子里哪个孩子是他的?他憨憨的一笑说:“这个就不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扎西的妈妈及媳妇</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扎西家时,正遇上他家收割青稞,村子里的男女劳动力都来帮忙,招待大家吃了一顿饭后各自散去。</p><p class="ql-block">这里还保留着农村互帮互助的习俗,农忙、盖房、红白事等需要多人合作的无不如此。(我小时候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也曾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孩们总爱在大人忙碌的地方凑热闹</span></p> <p class="ql-block"><b>农事生产和休闲娱乐:</b></p><p class="ql-block">扎西家有一辆二手的猎豹越野车,一辆摩托车,脱粒机等、六头牦牛、两匹马,其他还有猪和鸡。</p><p class="ql-block">农作物主要种植苞谷和青稞。他们有20多亩地,一半种苞谷,一半种青稞,小部分作为口粮,大部分用来喂养牲口。还种植一些土豆、青菜之类的日常蔬菜。每到下半年,他家要杀一头牦牛、四头猪作为一年的肉食储备,加上每天出产的牦牛奶,在吃饭方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本上能实现自给自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的农作物一年只种一季,基本上半年劳作半年闲。农事是从三月中旬开始到九月中旬就忙完。每年三月种玉米九月份收,8月种青稞到第二年的七月收割,其间六月挖虫草、七月采松茸和挖贝母。农忙的半年是很辛苦的,而十月以后就是晒晒太阳吃喝玩乐的日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赛马是藏民的传统体育娱乐项目,农闲时每个村、每个乡都轮流举行赛马,各地赛马的日子都会提前半个月广发公告,到那一天四邻八乡的男女老少都汇聚过来看热闹,如过节一般。各种贩夫走卒、江湖郎中、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日子,就自发的形成了商品交流会。</p><p class="ql-block">扎西家的两匹马也参加赛马,只是非纯种赛马,成绩总不太理想,反正图个开心重在参与。拿到冠军的马总会被马贩子盯上,有的出价能达到几十万。</p><p class="ql-block">没有赛马的日子,男人们就聚在一起打牌喝酒,好不逍遥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矫健的赛马</p> <p class="ql-block"><b>经济来源方面:</b></p><p class="ql-block">据扎西说他家每年大概有15万的左右的现金收入,不过全家开销后,基本上也没有多少积蓄。主要收入构成有:</p><p class="ql-block">1,虫草 6万左右。挖虫草很辛苦,三个劳动力吃住在山里一个月的收入。碧土乡有七个村,只有三个村的山上产虫草,其他村的要上山挖虫草每人需交2500元的费用给村里,这笔钱扎西他们也能分到一点。</p><p class="ql-block">2,松茸 2万左右。据说采松茸比挖虫草更辛苦,需要满山遍野的去找。</p><p class="ql-block">3,贝母 2万左右。贝母生长在比尺虫草更高的海拔。今年村里规定藏历五月十五开挖,就是我们进山的第二天。他兄弟俩加上媳妇和他姐姐,家里的四个劳动力都到了挖贝母的牧场,他们要在这里呆两个月,牦牛都一起来了,只剩下老的和小的守候在家。</p><p class="ql-block">4,政府补贴 2万左右。每家一个护林员补贴7200元、18~55岁的每个人3500,每20天要去卡点值班一次。</p><p class="ql-block">5,向导、客栈收入 3万左右。所谓的客栈就是一间有16个床位的大通铺,为转山途径的藏民提供住宿。</p><p class="ql-block">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这里的物价水平要比外面高很多。貌似还不错的收入,但想有点积蓄也挺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海拔4500米以上的石缝中挖出来的贝母</span></p> <p class="ql-block"><b>教育健康方面</b></p><p class="ql-block">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是有倾斜政策的,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部免费,包括住宿和伙食。高中减半,有三孩的高中也全免。</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孩子基本上能完成义务教育,普通话交流也没有问题。也有个别没读啥书不会讲普通话的青少年,路上就遇到了几个15、6岁赶马的小伙子,长的特别帅气就是没法交流。</p><p class="ql-block">二、三十岁的青壮年有小部分接受了完整的义务教育,多数只读了小学,能够简单用汉语交流。如扎西的哥哥、老婆都只有小学文化。</p><p class="ql-block">而那些中年以上的藏民,受过教育的就更少了,绝大多数都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语。</p><p class="ql-block">至于健康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大力推进。村民对每年缴100元,大病住院可以报销百分之七十的医疗保险,认可度比较高。而对每年缴350元的养老保险金就没有多大积极性。普遍的想法是养老金要60岁(对扎西强调的男女都是60岁领养老金的说法我表示怀疑)以后才可以领取,而在平均寿命只有68岁的西藏,很多人又对自己的预期寿命又很悲观,对能不能活得领退休金的年龄表示怀疑。</p><p class="ql-block">扎西特别提到现在长寿的人确实比以前多了,但最近几年非正常死亡的现象特别突出。</p><p class="ql-block">一是摩托车事故死亡。由于摩托车灵活快捷,普及率很高基本上每家都有一辆,无论去田间地头或者放牧看牛都离不开它。而摩托车都是没有上牌、人不考证就上路,行驶的又都是山间的马道小路,再加上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真的要不出事故都难。看到过他们在陡峭崎岖的马道上飞奔的样子,惊得我目瞪口呆。</p><p class="ql-block">二是由于前两年村里才通电,村民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缺乏认识,触电死亡事故经常发生。</p><p class="ql-block">来得村共五户人家就要两个家庭遭遇意外死亡,别的村情况也相差无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看摩托车行驶的如飘带般蜿蜒的山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挤牛奶是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b>婚丧习俗及宗教信仰</b></p><p class="ql-block">听扎西介绍,现在藏族的小伙对象难找,一来是女孩子少,再加很多女孩往外面跑。有的村百分之三十娶不到媳妇,是个挺现实的社会问题。</p><p class="ql-block">这边的婚嫁还保存着朴实简单的习俗。如果小伙看上了一个姑娘,只要请自己的父母去一趟女方的家里,征得她父母的同意就OK了。这里没有彩礼这个风俗,出嫁时新娘家还会送上一头牦牛作为陪嫁。男方家里办一餐酒席宴请一下亲朋好友,酒席也很简单,杀一头牛,加些蔬菜另外备点酒水饮料就算喜宴了。亲朋好友还会有不菲的份子钱送上,用扎西说法是“娶个老婆能赚不少钱”</p><p class="ql-block">他们信仰的藏传佛教,每天早上要煨桑,藏历逢三、六、十五的日子,即每月七天要到山上去挂经幡。不论男女老少每年要转神山一次。他们信仰虔诚对死亡看的很淡然。除了有钱有地位的人死后采用天葬以外,普通人家的丧葬方式基本上以水葬为主,大卸八块以后扔入湍急的江河中,算是回归大自然了。家人过世后一年内有一些超度纪念活动,一年后就不再有牵挂了。</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从扎西那里了解的情况,算是不完全的社会调查,以期管中窥豹,对藏地小村的社会状况有个大概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5岁和3岁的哥俩。兄弟合力,其利断金</span></p> <p class="ql-block">你所处的地方就是你的世界,每个不同命运的人都处在各自的世界里,各有各的活法。我们无法用自己的世界观去评判他人。外人看来生活在高寒又闭塞的大山里的藏民,远离现代文明,物质匮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生存法则和虔诚信仰,在世外桃源般的深山里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比起充满焦虑、内卷严重、长期处于精神内耗中的城里人,他们是幸福的</p><p class="ql-block">正所谓“汝非鱼安知鱼之乐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调皮的孩子与出生两天的牛娃娃玩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