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各位老师都在完成培训学习,尤其是利用假期时间,能集中精力静下心来认真观课评课。众多的公开课让人目不暇接,获益颇多,但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教师与教师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准备不充分,没有达到预期所望,让人感觉既痛心又遗憾。<br></p> 那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br>其实,一堂好课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这不禁让我想起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堂好课应具备的“五实观”:<br>(1)有意义—扎实。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能力。再发展一步,是学生越来越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和出去的时候是否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是没意义。”如果这堂课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了,那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有意义的课首先是一节扎实的课。<br>(2)有效率—充实。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二是效率的高低,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整个过程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发生了一些变化,课堂的能量很大。<br>(3)生成性—丰实。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br>(4)常态性—平实。教师准备过度,到了课堂上拿出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没有新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计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br>(5)有待完善—真实。课不会十全十美,完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有了问题,才有进步的开始,不能把自己装扮起来、遮掩起来。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br>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于是我就在不断在思考,青年教师又该如何上好一堂公开课呢?<br>“你真的重视了吗?”“你真的认真准备了吗?”“这节课没有再完善的地方了吗?”“磨课几遍了,找到问题了吗?”“找到问题,修改了吗?修改的满意吗?”“如果全部推到,重新设计,还有信心吗?”这一连串的发问我想在谁心里都很犯愁,就如我们接到任务也是从发愁开始到继续发愁,再到愁上加愁,接着不顾一切,硬着头皮,最后到完成。我想无论是比赛还是展示都是一次宝贵的机会,大家常说讲一次公开课需要掉多少头发,掉几层皮,掉几斤肉,这一点不假,一次公开课是对自己身心的巨大挑战。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几点不成熟的想法:<br>一、殊途同归,百虑一致<br>如果一节课你感觉是强加给自己的负担和任务,那么无论你再怎么用功都不会有效果,因为你没有正确对待这次机会。如果一次比赛还没比,你就担心结果,那往往也发挥不出真实水平,心态放平和,让自己轻松一些。另外,有些老师从开始就没重视,没想着设计好,那又怎么谈能讲好呢?有些老师特别珍惜机会,认真准备,这样也只是完成第一步,往往许多老师只能保持刚开始的热情高涨,在面对众多复杂并且毫无头绪的难题后就望而却步了,只能停留于想象,这时候的心态就开始起变化。“想做”到“做好”是时间的问题,但是“想”和“做”之间相差着巨大的鸿沟。所以上好一节课,首先是态度、思想认识到位,端正态度,放下包袱,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极致用心,知行合一<br>用心了没达到想要的结果,还可以继续努力,但不用心都找不到下次努力的方向。等待一位老师的能有几次机会?真用心、真设计、真下劲,不是为了忙活而忙活,看似很努力,结果是原地踏步。<br>所以用心这一步是特别重要的,最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前的准备环节,在备课上下功夫。这就是一个“做加法,做减法”的过程,做加法就是把课的思路捋顺,把自己想加的东西设计好,然后再根据课的时间和容量做减法,找到自己最满意的,最合适的,删繁就简,精益求精。<br>做加法上的取材方式有很多很多,但有些老师拿到课题后就开始着急做课件,这样是不对的。首先应该是查阅大量的资料,给自己“补课”,一堂课最开始终究是个二维平面,甚至是几个枯燥的知识点,如何将课本的知识讲的活灵活现,如何将它们串联到一起,如何让二维的平面立体的展示给学生,这堂课既要上的饱满充实,又要落到实处。这就要求老师自己先把本节课研究厚研究透研究好,大量的史料和素材可以帮助老师消化知识,在搜集资料时便开始逐步构思这节课。所以历史学科的厚度体现在哪,就是在课堂的深度上,如何上的有深度、有思考、有意义,这取决于教师对本堂课的挖掘。<br>这样在设计上,课的思路顺了,这堂课才会平滑,课的逻辑通了,这堂课才有说服力,要分清楚一节课的主次搭配和重难点,找到一节课的明线、暗线。所以一节课只有自己感觉顺畅了,才能呈现在课堂上,达到自己满意了,才能讲给学生,逻辑上讲不通的课,从开始设计就有问题。 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br>一堂课不是靠自己“单打独斗”,一个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把公开课当成备课组的集体任务,让比赛调动起每一位老师的参与和付出,这样的一节课凝聚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就再也不是代表哪一位,而是大家,所以听课磨课,集备研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青年教师资历浅,经验少,见的课还不多,这时候拿出自己设计的课让其他老师们评价,就非常有助于提高自己。不断磨课,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往往能从他人的角度能发现不一样的问题,从别人的视角会看到这节课不同的侧面,并且授课教师在这时候要多听多讲,把问题整理出来,逐条修正。<br>四、情真意切,字字珠玑<br>往往最朴素的课堂就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语言,花哨的课件,煽情的音乐,只需要做到一个“情”字,学生自然会和你,会和整堂课产生共鸣。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雅而不俗,服务好学生,让其从中启发受益。<div>推敲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段设计,让情感平铺直叙的流淌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上,让学生让老师们听的舒服,感受到课的“起承转合”。但似乎大家更执着于激发兴趣,喜欢在有趣上下功夫,让学生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不错,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如果一堂课只停留于兴趣也就只剩下热闹,到最后也就只有闹。同时不要因为学生喜爱什么就设计什么,我们讲究的是真实,是实实在在的发生过,不要让学生左右了自己的课堂,不然课堂就会走样。<br></div> 五、精细入微,全局在胸<br>“致广大,尽精微”,立足大局,把握细节。细节包括板书、衔接、互动、升华等等,大到整堂课的设计,小到一个标题字号、一个粉笔颜色、一个小组积分使用,甚至教师的穿着、姿态,对学生的眼神和手势都需要考虑到位。时刻保持警惕,时刻让自己对课堂保持新鲜感,时刻让学生跟随你的脚步。尤其是疫情过后,越来越多的录课,一个机位、一个镜头、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有没有考虑到学生和观课老师的感受。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想要成就一番大事,就必须把握住细节。<br>六、砥砺深耕,勇敢面对<br>勇敢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也是人最难做到的。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分别讨论过人的四种美德,即勇敢、节制、正义、智慧,勇敢在四种美德中排在第一位。可见不论东西方,都鼓励人们要勇猛精进,敢于先行,都认可勇敢这种散发着光芒的人类品质。但是保持勇敢之心,做到勇敢面对就太难太难了,曾经我也以为只要有热爱就足够了,但后来发现热爱只能保持专注,而勇敢才能解决后续的难题,它给人的是源源不断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总而言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堂课完成后带来的绝不只是释放、轻松、大功告成,而是要长久面对一切的问题和评价,然后继续努力,趋近于完美,弥补遗憾。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不完美才是课堂教学的真实存在,而正是这些遗憾才能时刻提醒我们永远在路上。任何事都要一步一步来,任何课都要踏踏实实去准备,勇敢面对,这才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最好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