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人旧事

陈冲

<p class="ql-block">近日,为配文找一幅旧照片翻箱倒柜,无意中发现一张25年前拍的照片。细细端详,其中有故事。</p><p class="ql-block">照片人物均为村中邻里。拍摄时是某年夏天中午,村民像往样那样,在村中大榕树下摇扇纳凉,有人在玩“走三”。“走三”,属粤西地区独有的民间玩艺,类似下棋。但比下棋简单、方便,在地上随手画一个“三图”,就地捡来十来颗小石子即可。我童年时玩过,现在忘了。</p><p class="ql-block">照片拍的正是这样的“走三”照。“走三者”全神贯注,围观者也全神贯注。</p><p class="ql-block">照片中人,有三位已故,分别是陈富公、陈寿公、泉兴公。</p><p class="ql-block">陈富公,是中国人民海军的一员,当年穿着海魂衫、海军帽,站在军舰的甲板上,海风吹拂着海魂衫,何其帅气!他在民国时期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成了国民党兵,后所属部队投诚起义,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一员。他参加过解放战争,为解放祖国立过功、受过伤。</p><p class="ql-block">20多年前我曾采访过他,为他的退伍军人证书、立功证书、从军时旧照拍过相。</p><p class="ql-block">陈富一家,算得上军人之家。他兄弟仨,均是军人。陈富脚下的二弟陈土龙、曾是人民解放军某部参谋,是村中解放后首位军官。记得当年我读小学时,在课间的玩闹中,对外村的小朋友炫耀:“我们村有个参谋陈土龙,你们村有吗?”外村小朋友当即气馁了,不敢吱声。自己却是滿脸的自豪,呵呵,这段往事既幼稚,又好笑。</p><p class="ql-block">其三弟陈水养,也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部队当过炊事班长。复员后在南宁客运火车上当厨师,当年在村中也是荣耀事。他长得高高瘦瘦,外号“三两鸡”乃至我写作本文时,只记得他的外号“三两鸡”,其本名倒忘了,后搜肠刮肚好半天才想起来。</p><p class="ql-block">在我们村,人人有外号,通常不叫本名,叫外号。村民习以为常,毫不介意,认为这是一种亲热亲切的称呼。</p><p class="ql-block">陈寿公,也曾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员,经历和陈富公相似。复员转业后,在湖南地质探矿队当地质工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口号震天价响,工人无上光荣,穿套工装走在我们这里的大街小巷,能引来无数人的注目。那些“面朝黄土背向青天”的农民兄弟,更是羡慕不已。陈寿公当年年过四十,却找了个年轻貌美的城里姑娘,这在村里一度成为美淡,也是工人魅力的一个例子。</p><p class="ql-block">陈寿公酷爱劳动,退休还乡后还种蔬种菜,自食有余,还拿到街上出售,直至80多岁病了,才歇下来。说来令人唏嘘,令人起敬!</p><p class="ql-block">打到这里得插上一句。我父亲生前对我说,陈寿公在他重病卧床期间,特地到他床前聊了一个下午。父亲甚为感动。谢谢陈寿公,愿他的在天之灵安息、幸福!</p><p class="ql-block">说到“老泉”,按辈分,我该叫他二公祖了。但村人喜欢叫他“老泉”,他也毫不介怀,呵呵笑答。“老泉”当过生产队长,在村里德高望重,有说不完的笑话和故事。</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驶牛耙薯地时,他一边驶牛一边讲故事。其时正值寒假,我们这些中学生也参加生产队劳动,尾随“老泉”身后“打泥头”,就是喜欢听他讲故事。学生们是这样,队里的年轻人也是如此,跟在“老泉”身后。其他几个“驶牛佬”身后却空无一人,这就影响了打泥头的均衡了。这时生产队的记分员“阿摄须”火了,大声嚷嚷:“喂喂——你们这班物——是来打泥头的,还是来听故事的?!”</p><p class="ql-block">大家听后赶快分散,但还是竖起耳朵听“老泉”讲故事。过不多久,大家又聚回“老泉”身后了。这时,“阿摄须”又开始嚷嚷了:“你们这班物,怎么老讲不听?!来这里是打泥头的,不是来听故事的,知道吗?!”</p><p class="ql-block">大家哈哈又笑,散开了,但不久又聚回到“老泉”身后。“阿摄须”更火了,嚷得更响了,骂得更厉害了。大家笑着,又散开,如此数次,一上午的工也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大家嘻嘻哈哈,笑声不断,但不偷懒,一个个高举着锄头砸打着泥头(土坷垃)发出“卟卟”的声响。</p><p class="ql-block">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生产队早已不复存在了。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哥”,现在已成了老头。但岁月悠悠,往事并不如烟。</p> <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