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4)陈景润

海之语

<p class="ql-block">丁子涵</p> <p class="ql-block">费雨轩</p> <p class="ql-block">马浩坤</p> <p class="ql-block">陈景润是一个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 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p><p class="ql-block">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 ,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p><p class="ql-block">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哥德巴赫一生都没有证明出来,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 ,“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 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 “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 ”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p><p class="ql-block">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 ), 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p><p class="ql-block">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了。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p>

陈景润

哥德巴赫猜想

素数

沈元

数学

老师

数学家

哥德巴赫

比喻

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