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齐鲁文化游学主要分四块:一是参观山东省博物馆,领略龙山文化中所独特的蛋壳黑陶文化以及极具东方魅力的青州造像;二是参观“孝堂山郭氏墓祠”和嘉祥“武氏祠”,了解汉代艺术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三是参观位于淄博的稷下学宫的遗址和齐文化博物馆;四就是拜谒孔子。</p> <p class="ql-block">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山东、四川和河南。山东则是以“孝堂山郭氏墓祠”和“武梁祠”最富盛名。石祠堂是一件通体雕刻图像的艺术品,是普通建筑的缩小版,是献给逝去的祖先的纪念性祠堂。郭氏祠位于济南近郊的长清县孝堂山上,属于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山原名巫山,东汉时期郭氏家族在此建了家祠。据说墓主人是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养母”的郭巨,因此后人就将此山该为孝堂山。</p> <p class="ql-block">郭氏祠是我国目前为止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房屋建筑。宽4.14米,深2.5米,高2.64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壁外面的一侧刻有一些介绍性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石室右壁图像主要分三层,第一层是仙国世界。手执规的蛇身人首的女娲。</p> <p class="ql-block">从最下方往上看分别是西王母、贯胸国人和玉兔捣药。</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主要是描绘胡汉战争的复杂场景。骑兵正在搭弓追击。</p> <p class="ql-block">敌军从马上坠下。</p> <p class="ql-block">三名俘虏双手背缚跪在地上。</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乃人间的美好生活。带上猎狗去打猎。</p> <p class="ql-block">弓箭前置一网,这样鸟儿就落入天罗地网了。</p> <p class="ql-block">现场烧烤</p> <p class="ql-block">主人一旁弈棋</p> <p class="ql-block">左面石壁和右面石壁布局基本一致。右面是女娲、西王母,左面的仙国世界便是执钜的伏羲和东王公了。现世生活有疱厨、杂技等图像。</p> <p class="ql-block">孔子拜见老子。左面的孔子给老子带来了当时极为珍贵的礼物-大雁</p> <p class="ql-block">后壁图像基本反映的是大王出巡。击鼓奏乐车。</p> <p class="ql-block">石室中央的三角石上刻有“泗水取鼎”、打捞失足落水人以及一些神人和天文现象。</p> <p class="ql-block">王逊先生在其《中国美术史》中认为“郭巨祠”石刻可以代表汉代画像中在技法及风格上最质朴单纯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园内还存有几尊从其他地方迁来的金代的佛像。“<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笑问客从何处来”</span></p> <p class="ql-block">回途路上看到村庄家家户户的外墙上都有绘画,特意问了一下,村民说是三年前公社带来了一批年轻人画的,“当时色彩鲜艳可好看了。”</p> <p class="ql-block">武粱祠位于山东嘉祥县,是汉代画像石中最有名气者。其中一部分在宋代时就被赵明诚记录在其《金石录》中。武氏家族在汉代出了两位孝廉,经过家族3代人的努力建了一个家族墓园。现在一共复原了三个石祠,其中最完整的是武粱的祠堂,因此称之为“武粱祠”。</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第一个展厅主要展出的是4米高的双阙,上面刻满了图像,一对1米多长的石狮(这对石狮只有一尊是原件,展厅没有说明是哪一只),他们共同护卫着墓园。</p> <p class="ql-block">随后便是武粱祠,其画像的刻法可称为“减底法”,人物及一切形象都是平面凸出,纵列的密密的细线铲底,有剪纸的效果(王逊 《中国美术史》),为东汉石刻中的珍品。内容和孝堂山几乎一样,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其中就有两幅“荆轲刺秦王”以及“孔子拜谒老子”等),宴乐图,以及死者生前的政治经历。(拓片图是网上下载的)</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拓片图,下图为实景图。</p> <p class="ql-block">车马出行</p> <p class="ql-block">荆轲刺秦王</p> <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网上说这几个字是从郭沫若先生的草书中摘出来的,确实太让人误解了。</p> <p class="ql-block">“佛教造像艺术展”中陈列了在山东境内出土的北朝时期的造像艺术精品,尤其是极具东方魅力、带有迷人微笑的“青州造像”。其人物和衣饰反映了那个时期秀骨清像、褒衣薄带、曹衣出水等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山东地区的造像以一佛二菩萨的背屏式三尊佛像为典型。</p> <p class="ql-block">东魏的“蝉冠菩萨像”,一度流失海外,经过多方努力,2008年1月回归故乡。此造像造型精美,装饰华丽,菩萨宝冠正中雕刻了一只蝉,表达了佛教中的轮回观念。我静静地看着她,不知为何流泪了。</p> <p class="ql-block">彩绘协侍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p> <p class="ql-block">北齐佛像</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特有的“蛋壳黑陶杯”。以前看图片没有什么感觉,可看到实物真有一种弹眼落睛的感觉,这是第二次被感动到流泪。这些小高脚杯每个仅重50-70克,厚度堪比鸡蛋壳。这种器皿发掘出来的很少,应该是为特定人群服务的。</p> <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p> <p class="ql-block">汉代的铜镜</p> <p class="ql-block">明代朱檀鲁王的九旒冕,唯一存世的明初冕冠实物。</p> <p class="ql-block">鲁王仪仗俑中发现了一位斗鸡眼</p> <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的“人面纹玉饰”</p> <p class="ql-block">陶鬹</p> <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中已经出现了文字的端倪</p> <p class="ql-block">位于淄博的稷下学宫,是我国第一座官办大学、第一个社会科学院、第一个政治智库。郭沫若先生说: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最高峰。诸子百家的许多先哲正是在这里演绎了中华文明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稷下学宫考古现场。今天有几位文化和考古专家要来现场,现场人员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参观。真是太激动啦!</p> <p class="ql-block">感谢齐文化研究专家姜建老师的精彩介绍。</p> <p class="ql-block">淄博的“齐文化博物馆”,进门大厅里的一面巨大的铜板画像里将齐文化中的风流人物一一展示出来:姜子牙、齐恒公、管仲、孙武、孙膑、田单、晏婴。</p> <p class="ql-block">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p> <p class="ql-block">汇集姜太公的军事理念的“六韬”被誉为兵家权谋的始祖。成语中的“文韬武略”中的韬即是指此六韬。</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兽形炳豆”,镂空莲瓣纹盆,兽形柄,底座由五条缠绕的蛇构成。</p> <p class="ql-block">国内目前出土的保存的最好、体型最大的栖尊。</p> <p class="ql-block">2007年发掘出来的山王庄兵马俑,共有516件,俑坑里排列了阙楼、戏楼、寝房等建筑模型以及车马、人物、动物等多种陶制品,形成了庄园式布局以及车马出行、步卒训练和居家生活等多个贵族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戏台里面是表演者正在演出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庄园里的马厩</p> <p class="ql-block">曲阜孔庙</p> <p class="ql-block">孔子讲学的场所-杏壇。</p> <p class="ql-block">孔子夫人的祭坛</p> <p class="ql-block">此行我们还去了位于济南郊区的灵岩寺。灵岩寺始建于东晋,北魏重建,唐代达到鼎盛。和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为天下四大名刹。</p> <p class="ql-block">建于宋代的辟支塔,共8角9层。</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是唐贞观年间创建。殿内四周有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神态各异,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在讨论的罗汉让我想起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里边走边讨论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p> <p class="ql-block">“御书阁”唐贞观年间为供奉唐太宗手敕而建,宋代重建,现为明代建筑。宋代存有大量御赐书籍,后因宋金战役,御书尽毁,只留下一座空阁。</p> <p class="ql-block">济宁市博物馆内的铁塔为宋代所建,高23.8米。</p> <p class="ql-block">山东-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以姜太公和管仲为代表的齐文化,又有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鲁文化。齐尚霸道、鲁行王道;齐尚变革,鲁重守成;齐重兼容,鲁尚一统;齐人重功利,鲁人重文化。有关齐鲁文化差异,可参阅<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志民《齐、鲁文化差异》,他分别从齐、鲁的治国理念、经济类型、哲学思想、学术风气、思想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