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古中医一一《龙江谈中医》三

郏县胡晓娜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从黄帝生活的时期到东汉的这段时间中,王进义老师称为古中医时代。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没有上古时期人们生活的精准,因此会出现生病的现象,就出现了医法、医理和医方。但贤明的先人,洞察生病的本质,直达生命的本源,大道至简,万人一法,万人一方,就是以扶阳为主,把生活与补阳结合起来。</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从不做学术研究,而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文化典籍的蛛丝马迹中来还原古中医的面貌,穿越时空,让大家一睹古中医的风釆。大家熟知的中草药,也就是汤药,都是以扶阳为主,不管是人或动物,都一样。但汤药的熬制、剂量、服用的方法都非常讲究,一点都不敢马虎。熬药的时侯,首先要保证药材的纯正,同时急症时,用开水熬制,慢性病时用凉水熬制,都是一次性熬完,不是现在的一幅药熬二次、三次。因为有的药硬,需时间熬的时间比较长,有的药软,需时间就比较短。就像炒菜,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都有讲究,如果一齐把菜放进锅里,那将什么味也没有。熬药也是这样,药方是一个方阵,把药方里的药如布兵一样,让它排列得最好,功效才最好。可现在呢?一股脑的把药全部倒进去,不分病的轻重缓急,几乎就一种熬法,连如何熬药都失传了,中医到现在几乎是面目全非了,怎能治好病?</p> <p class="ql-block">更甚的是,汤药怎么喝也不会了,现在医生总是嘱咐饭后喝药,因为药对胃有刺激性。并且大部分喝药的时候是一口气把一碗药全喝了,药太苦了之后再喝点开水。古中医的汤药必须是在饭前喝的,因为这时的汤药以扶阳为主,提升人的阳气,对胃没有任何副作用。喝药是也是先喝一口,看看有什么不良反应没有!虽然是补阳的药,但人的体质有差别,对药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先尝尝药的这个剂量是否可以。不行的话,就把剂量减一些,可以的话,再增加剂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摸着石头过河,并把药性发挥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从二十四孝之一的《亲尝汤药》中,受到启发,孝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尝的是什么?尝的是药的剂量,看母亲是否适合!能想到这一层的是王老师亲自做出来的。母亲糖尿病复发,病发症全部岀来了,这就逼着他去尝试。他把熬好的药自己先喝,没问题了第二天才让母亲喝他昨天尝过的药。这是王老师做出来的,才有这么深刻的体会。而我们呢?没做过就只能想象孝文帝尝药时仅仅尝的是热与凉,仅此而已!这就是做与不做的差别。</p> <p class="ql-block">从黄帝生活的时代到东汉,灼艾是医法、医方的主流,并且以神医扁鹊为代表,那时以注重生活和艾灸同时并举的时代。王老师说的这些并非空穴来风,从伊尹的《汤液经》中,记录了当时熬药的方法。从洛阳博物馆内文字大家许慎对“灼″的解释中找到答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中医典籍浩如烟海,中华大地上的人文古迹记录着真实的历史。王老师奔波全国各地讲课的同时,不断参观、考察当地的人文历史与风俗人情,那才是中国社会最原生态的记录,王老师独具慧眼,从一斑而窥全貌,综合自己所学、所思、所悟,找到出人意料的答案,而这些更能说明真实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上古时期,是没有医生的。而到古中医时期,医生并不固定某一场所,是云游四方的,被称为游医。因为那时医法正确,人病好之后就不容易得病。并且,医生每到一家都会教会病人的亲人如何面对疾病,这家人实际上也就成了医生,只不过不以医生的身份出现。在古代,几乎家家知医,人人自治!王老师曾经试图也学游医,连路线都想好了,后来一想,这速度太慢。刚好妙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出行方便、网络便利,让更多的人能听到真正的中医,而王老师也成为了现代版的“游医″!</p> <p class="ql-block">现代人生病了,90%的人就会去看西医,以为西医是科学的,当人被西医治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时才想起看中医,这本身就是对中医的不信任。10%的人才会看中医,而这看西医的10%中,99%的人会遇到中医的滋阴派,剩下1%的人99%又会遇到温补派与攻邪派,能遇到中医里的正统的只点1%,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能遇到真正的中医也就是扶阳派只占0.00001的概率,也就是百万分之一,而扶阳派中能遇到灼艾灸大概只有千万分之一了。看到这里,我想大家会无限感慨,为自己而感到幸运,一千万人里面才有一人能不碰到真正的古中医与灼艾灸,而我们就是这千万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对艾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知道它神奇的功效。王老师把灼艾灸看的如此之重,是因为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常常见证着艾的神奇力量。一位临命终时的老人说胡话,可以点燃艾条以驱散不明力量。突然发高烧的重病患者,艾灸后悄然无恙,可见陈艾的纯阳力量可以驱散所有阴邪。灼艾灸也在中国大地上上演着传奇,商丘的陶俊丽老师不但自己一家人能互救,还成功的救过来自己好友的亲人。跟着王老师学习的学员在火车上上演过救人大战,把已经宣布死亡的年轻人重返人间。中国自古就有端午节插艾的习俗,并且都知道在门口插艾能避邪,看来古人十分智慧,用这一行动来保证后世子孙的平安。平时,我们的生活中就可以把艾条或者艾绒放在房间里、卧室里,能让人睡的安稳、踏实,大家不妨试试。</p> <p class="ql-block">点关元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就能为往圣绝学,坚持下去就可以为万世开太平。以前劳动能使人的骨密度增加,使人的精神与身体同时升华,所以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耕读传家。但在现在社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似乎不存在了,出行有交通工具,干活基本上是机械化,连农民种地也不那么劳累了。点关元能迅速补充人的阳气之外,同时对人的精神层面也起着巨大的作用,能使人头脑清醒,阴邪远离,使人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点关元时就会照出自己的人生百态:懦弱、无助、痛苦、英勇、果断、欣喜、成功等,在点关元的过程中都会有所体验。在这个时代,点关元就是吃苦,像人生的万里长征,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身心的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古中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中医八法,我们常见的汤药、针刺、按摩等都属于古中医的范畴。但这些方法都是扶阳的,至少不伤阳,甚至可以把伤阳降到最低。这里王老师不称针灸而称针刺,是因为只有针而没有灸。对于行针,王老师只赞成一半,因为如果把针刺在头部或躯干等人体重要位置,则让人气泄,伤阳,根本达不到治疗的目的。阳明十二针把行针定在四肢,是比较合理的。说起按摩,王老师更了解,因为王老师学医就是从按摩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有部电影叫《孤儿泪》,讲述的是一个孩子从小患小儿麻痹症。亲生父母把他遗弃了。小儿麻痹症是母亲在怀孕五个月时父妻同房所致,这时正是胎儿骨骼和大脑发育时期,如果这时夫妻同房,胎儿的骨骼、大脑就发育不好,漏气了,应该像楼房封顶一样一气呵成的。结果,所谓的脑瘫与小儿麻痹这些世界难题,竟然是怀孕期间夫妻同房所致,可怜可悲之极。怀孕期间及哺乳期夫妻是不能同房的,难产也与此有关。哺乳期夫妻同房,乳汁就会有毒。这些,如果王老师不讲出,谁知道?这才是真正的优生优育,关乎后世子孙的健康、绵长。王老师又反复讲这些,旨在引起大家的重视,从根本处呵护好亲人。</p> <p class="ql-block">一对好心的夫妇把遗弃的孩子抱回家,想方设法为孩子治病,甚至跑到北京协和医院均无结果。后来遇到一位道士告诉他们方法,用午夜12点以后的井水,担回家来把它烧开,烧开后母亲为孩子的腿部搓洗,搓的浑身发热为止。这样,每做一次都是从午夜十二点到凌晨三、四点。这样一直做了12年,12年后的除夕夜12点,这个孩子突然就站起来了。可以说这是人间奇迹,这里阴阳的妙用达到了极致:午夜的井水是阴,烧开后是阳。男孩是阳,母亲则是阴,除夕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一天,然后阳气开始生长,是一年中阴阳交接之时,又在午夜12点一天阴阳交接时站立起来。中国的阴阳思想就这么奇妙。</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的按摩一绝就是给人正骨复位。人的脊椎从颈椎到尾椎共二十四节。哪一节出问题都不行。人得病有两种:一种是人体阳气不足,另一种是气不顺。阳气不足需补阳,气不顺是脊椎错位了,气被堵了。正位复位之后气就顺了,人就非常舒服。其实中医博大精深,拍拍打打就治病,小时候经常玩的背对背,背人其实就是按摩、正位、复位。经常拍打腋窝和腋窝下面顺着手臂的一条线,是人体阴阳交界处,经常拍打,身体累积的垃圾就能排出体外。手揉搓额头,就是开天门,头脑就清醒,就会非常舒服。</p> <p class="ql-block">一位跟着王老师在黄河岸边的老人,因为行走过快导致心脏病复发,又在悬崖边上,情况十分危急,这时王老师临危不乱,王老师清楚地知道,心脏病与脑出血病人病发时是不能轻易移动身体的。他就让病人坐在他腿上,使颈顶住病人的肛门,让她的气不散,又揉她的睛明穴,也就是百通穴,让全身的气畅通,病人呼吸慢慢正常,呼吸正常说明她能呼吸天地的能量了。正常之后,让她每走三步就停下来歇一会儿,以稳住呼吸,就这样从黄河岸边走回住地,简直就是奇迹!</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中医是大道至简的,不是高深莫测的,那样老百姓看不懂、用不上,又有何用?古圣先贤们就会把中医尽量简化,不给老百姓增添麻烦,还十分管用,拍拍打打就治病,治病时草木皆兵。就如握固,人时时处处皆可做。挼指头、甩手都能可以把人体的病气带出体,在玩中就把病治了。生命在于运动,所有这些以不伤阳为先,以人为本。中医的博大精深给了治疗无限广阔的空间与可能性,这些都有待于去探索与发现。</p> <p class="ql-block">听着王老师进课,如同听故事,因为王老师把中医已经学得炉火纯青的境界,遇到任何问题、任何突发情况都胸有成竹,办法还不至一种。但是,面对生命,这些都不仅仅是故事,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能否像王老师一样力挽狂澜,救人于生死关头?认真听,认真学,方能用,不要永远如听故事,因为这些事情也会在我们身边发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