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和文化信仰

LISONG (李松)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拾回信仰这个话题。好在当今网络方便发达,坐在家里,就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新思维。复旦王德峰教授的讲座对我启发很大。我以为,一个没有自己信仰的族群是很难走得远的。而我们的信仰,作为人类四大智慧境界之一的开启者,应当建立在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思想基础上。在获得了巨大经济成就又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当下,是到了重新审视族群的信仰的时刻。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说得好,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本是同一条路。 <br>  <br>举世瞩目的巨大经济成就,使得中国人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把经济当作了即便不是唯一也是舍此无物敢居其上的目标,还同时也把包括我们人自己的一切都还原成了工具和手段。疫情的停摆,使得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我们缺失了些什麼,我们似乎缺失了对天道的敬畏,对人性的敬重。 有句颇为流行的口号说得相当有道理,叫做“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前提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的前提是人民有信仰和国家有力量,这个秩序非常重要。 国家有力量並不等于 GDP,也不等于外汇储备。国库充裕和财富,如同人间万物,一样是无常之物,缘起而性空。所谓世间万事东流水,没有不灭的事物,缘散即灭。但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信仰却可以使得一个族群长久地屹立在这片星空之下。<br> <br>要使得国家有力量,首先要人民有信仰。信仰是国民对生命价值的确认和对人生意义的领会。生命的问题统括起来不外乎两类,一类属于生命外部的问题,这是每个文明社会都要做的,每个文明社会都要始终地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今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通过技术和经济建设途径。而我们对周围事物形成的经验和知识,因为世间事物都是生生灭灭的,所以佛家称为开了生灭门。<br> <br>另一类生命的问题属于生命内部,事关人心如何安顿。因为人心还有其无限性的一面,即超出事实和现实的那一面。人可以说是时间性的存在,人活着的每一个当下都在创造未来,人以筹划未来的方式活在当下。我们这个民族今天也在筹划未来。但未来不等同事实,也非现实。我们筹划它就意味着我们超出了现实的局囿,这就是人心的无限性。如果我们只承认和接受现实,于是,对我们来说,未来的观念不存在,那人心就没有无限的一面。这佛家称之为真如门,真即不假,如即不倒,真如就是不生不灭,对应着我们心的无限性。我们筹划未来,如果如愿以偿,就是如意。落空了,就是不如意。烦恼就是不如意。我们生命最大的麻烦就是不如意,烦恼不断,个人如此,民族也如此。<br> <br>那么如何安顿我们的无限心呢?中国哲学在起步时就抓住了这个问题。孔子论语中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者是心没有安顿好的人。约就是拮据,乐就是富贵。心中无仁之常体为不仁者,这里没有褒贬含义。这样的人,给他怎样的生活属性都没用,贫贱难耐凄寒,富贵不能乐业。<br>  <br>无限性在哪里安顿呢?组成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有限事物,都是有限的。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安顿我们的无限心。因此只有一个途径,即出世,是精神上出世,尔后再入世。<br>   古往今来这个世界上的精神出世唯有两条途径,其一是通过宗教。西方基督教出世的路是确认自己有罪(原罪),而且这罪是自己无法解决的,唯有上帝才能够拯救有罪的灵魂。于是,基督教便是救赎的宗教,对上帝敬仰,对天国向往,然后用这种精神活在当下的现实中,按照圣经的教导做人。这样就出世而后入世了。伊斯兰教则是把一生当作对真主的奉献,死后能得到真主的赞许,以这样的精神活在当下。这样也是出世再入世了。<br> <br>另一条精神出世的途径是哲学。华夏民族从来都是以哲学出世的。逻辑而言,入世的前提是出世,从未出过,也就谈不上入世。中国哲学出世的途径有三条,即儒道佛,各有其路径,都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佛教本质上是无神论的,虽然佛教在民间具有宗教信仰的特点。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人如何安排自己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如何安排呢?其主线是通过实现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br> <br>我们学习中国哲学的意义不是拓展知识面,也不是为了懂一点人文知识,打开视野,而是中国人要找到安心立命的地方,是人生问题的解决。其实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点儒、道、佛。西方人从小就读圣经,阿拉伯人读古兰经。近代以来我们从未努力去帮助下一代营造构建他们的精神家园,指点一条他们出世入世的道路。<br> <br>中国教育的传统历来以哲学为基础。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使得下一代首先作为人而成其为人,其次才是成为某种人,即人才。成为某种人不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作为人而成其为人才是。成其为人就要解决我们的心的无限性安于何处的问题,如何在心灵上有家。当今国人的问题其实是心无所依。所以,人民有信仰,而不是有知识,国家才能有力量,进而民族才能有希望。我们民族在近代变得功利化了,一切趋利避害,不是一件事应不应该去做,而是看做这件事对自己有利与否。这样的民族,如果不重新找到并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智慧自信,将难长久屹立于这片星空之下。<br>  <br>在现实中,我们不能一方面指责西方剥夺我们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却对自己的文明思想不自信,如此又怎么去怪人家剥夺你的话语权呢,去怪思想西化,对西化耿耿于怀?实际上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而不为。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要变强就在你弱的时候开始,事物都会向其相反方向发展。我们的思想文化羸弱了三十年,现在亡羊补牢也恰逢其时。<br>  <br>信仰的建构,儒、道、佛各给出了自己的方法途径。 儒家的出世入世途径可概括为无所为而为。为就是做事,不做事的人生不叫人生。儒家说我们先要有一个出世的境界,叫无所为,这是针对有所为说的。做事有具体的目标和功利叫做有所为,总把做事当作达到某种有利于自己目的的手段。儒家的出发点是,这事的本身就是自己的价值,事情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事情自己就是自己的意义,它本应当做,它不是手段,不是途径,不做是不应该的。本着无所为而为的思想境界做事,人生永无失败,因为不把其当手段来看待,这件事本应当做,不做是不应该的,即便基于本身积累的经验,做这件事不会产生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或许还会伤及自己的利益,但仍然去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儒家的境界。年轻一代应该早一点进入儒家的境界。我们现在把读书上学当成了手段,敲门砖,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切只是手段和敲门砖,一切为了本身的利益。这样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做一切事情都只是他获得一己利益的手段。<br> <p class="ql-block">道家出世入世可概括为一句话,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说不人为地做事。人为即伪,即造作。老子反对人为是反对造作,反对伪。中国哲学都是天人合一的哲学,道家天人合一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统一,二是天道就在人们生活之中。儒家重点在人,说人能弘道,用社会实践来弘扬天道。道家重点在天,人们的幸福生活都来自天,所有麻烦都是来自人。道家是做减法的,把人为的主观愿望因素一一去掉,妨碍我们领会天道的东西都拿掉,即为道日损之谓也。为道不是论道,而是生命实践的体验,让生命实践符合天道。不仅为道日损,而且要损之又损,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因为天道是无不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要增加经验和知识时候,是多多益善;倘若我们生命实践是对天道的体验,就要减去来自人自己的因素,而且要减得非常彻底,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从而无为而无不为。这样我们就看清楚了,我们的生命实践在什么时候是顺应天道的,那是把人的因素剔除干净后的实践,自然和天道就相一致。然而,我们已经不习惯于做减法了,因为我们做加法做惯了。我们但凡来到这世界上,就被投入到一种文明中去了,我们在这种文明中慢慢长大,不断地增加经验,增加知识,这是做加法。我们还特别强调要做加法,这叫终身学习,知识远远不够,我们唯恐其不够多,我们要不断地增加新的知识,这样做加法习惯了,就不会做减法了。谁可以教我们做减法呢?一部道德经,一部庄子。为什么要做减法?我们可以设想某人在他以往的生活过程中,有一条经验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正是这条经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他从此要终身奉行这条经验。但当他这样想的时候,就犯了个极大的错误。给他带来巨大成功的那条经验并不是道,只是经验而已,过去给他带来巨大成功的这条经验,在将来的某一天,同样是这条经验,完全可能给他带来巨大的失败。</p>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刻舟求剑。读这个成语故事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这个人很傻。直到我们长大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错误,几乎每个人都犯过。我们谁敢说自己从未犯过刻舟求剑的错误?不是有许多股民炒股吗?炒到一定的水平的股民就学会了如何看k线图,在其上寻找规律,然后预测这只股票将来的走向,这其实就等于在k线图上刻上了许多的标记,让他们来指示未来,这不是刻舟求剑是什么?2015年中国发生了股灾,断崖式地下跌,大量的股票停牌。可曾有过那个股市的专家,炒股的高手,预言过这次断崖式的下跌?老子的道德经要教我们避免犯这样的错误,道德经五千言没有一句话告诉我们道是什么,而总是说道不是什么,这正是教我们做减法。也就是提醒我们不要把某一条经验上升到道的地位上去,它只是一条经验而已。 佛家也给我们指点了一条出世入世的道路,一句话概括之,就是无心而为。无心并不是做事不认真的意思。佛如何看待人生,我来这个世界多次了,累世累积,前世所做的事老早结束了,但结束归结束,并不是没有东西留下来,留下来的是业,即业历。佛家常说,自无始以来,就是强调这个意思,每个人都来过这个世界很多次。佛家业的观念,是我们都有来历,是前世造的业,个人、民族都有业历。袁世凯的坏事老早就做完了,但他的业历还在,人走了,但他还活在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沾了点他的业。袁世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中国文化病症的产儿。那么我为何没有做袁世凯的坏事?那是因为在历史关头,我没有在一个关键位置上,将我的奸滑付诸实施。但我还是有奸滑态度发生的可能。佛家说,你不要以为众生有问题而你没有问题。众生的问题,也是你的问题。<br>  <br>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带着业来,各人业不一样,来历越大,业越大,做的事就要越大才能消业。愿望来到我们身上,我们是没有选择的自由的。至于如何更好实现我们的愿望, 我们有选择的自由。佛家说做事就是消业,不能推脱,不能替代。既然做事是为了消业,做事就不要计较结果,最好是没有结果,免得旧业未消,新业又来。但做事总有结果,怎么办?你要让结果与你无关。什么状况下结果与你无关呢?就是你做事时,你的心从来没有牵挂在结果上,这个结果不是你的目的,你只是把事情本身做好。因为这样的缘故,结果来时,就与你无关,不是你造的业,心不到结果上去,就是无心。无心而为就是做事时你的心不要去牵挂那个结果,你只是做事消业罢了。你要把世界法做成佛法,这个境界就是无心而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