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大地之子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建成于1636年,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两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博物院是在沈阳故宫基础上建立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26年,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鲜明的自身特色。2004年荣登《世界遗产名录》。沈阳故宫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古迹和旅游胜地,而且是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br> 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后经康熙、乾隆时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114座、500余间,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格局面貌。<br> 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及两侧呈八字形排列的十王亭(包括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和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构成一组视野开阔的庭院。中轴线上的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有气势庄严的大清门、富丽堂皇的崇政殿、巍峨壮丽的凤凰楼、神秘古朴的清宁宫及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其建筑多为硬山殿顶五开间式,居高临下的高台寝宫与相对平地建造的金銮殿,形成了沈阳故宫特有的“宫高殿低”的现象,与北京故宫“三大殿”建于高台基之上而后宫居住区建于平地的“殿高宫低”形成鲜明的对照。中路两侧的东西二所是乾隆时期增建的皇帝行宫;西路亦是乾隆时期续建的,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举行宴会、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嘉荫堂以及收藏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的文溯阁等。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b>大政殿</b><br> 走进沈阳故宫东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北侧正中的大政殿。它既是整个宫殿群中最先完成的建筑,也是装饰艺术和使用制度方面最具特色者之一。<br> 大政殿的造型很像是一座双层屋顶的八角亭子,在清代确实也俗称之为“八角殿”或“八方亭”,不过,按照正规的叫法应是“八角重檐攒尖顶大木架结构”建筑。<div> 大政殿高21米,由上至下可以分成殿顶、殿身、殿基三个部分。殿顶最高处是近两米高的五彩琉璃宝顶,由宝瓶、相轮、火焰宝珠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并装饰着浮雕云龙,色彩斑斓,美丽吉祥,是吸收了佛塔塔刹(俗称塔尖)的艺术特色而精心设计的。同样精彩的是,紧贴宝顶下部的八条垂脊上,各立有一个彩色琉璃烧制的胡人力士,深目高鼻、紧衣小帽,虽然姿态各异,但都好像是在用力牵引绳索加固宝顶,构思巧妙,仪态生动,十分精彩。大政殿的两层殿顶都用琉璃瓦覆盖,而且是中间黄色、边缘绿色,不像北京宫殿那样全用黄瓦,清代称之为“黄琉璃瓦加绿剪边”,是沈阳故宫各宫殿屋顶的一大特色。此外,装饰在殿顶垂脊部位的行龙脊兽、檐下的斗拱彩画,也都以其富丽和别致的风格,烘托出这座大殿的庄严神圣。<br> 大政殿外观共有内外两圈三十二根红柱,最引人注目的是南侧殿门外两柱上的金龙,昂首探爪仿佛正欲争攫中间的火焰宝珠,形态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在殿柱顶端的外侧,各有相貌威猛、非狮非牛的兽面。据说这是藏传佛教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把它装饰在建筑上,既能带来吉祥又可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大政殿内檐柱间的八面,各装有六扇隔扇门而并无砖墙,门的上半部是“斧头眼”式的棂格,下部裙板中间则各镶有木雕的金漆团龙图案,更增添了殿体周围的美感。<br>大政殿的下部,是两米多高的“须弥座式”砖石台基。四面都设有石阶踏跺,正南殿门前的一组中间是石雕云龙陛路,是皇帝出入大殿的御路。这里的石雕栏板、望柱、抱鼓、石狮等,都带有明末清初东北地区民间的风格,朴实生动,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br> 大政殿内是不设天棚的“彻上露明造”装修。八根十余米高的彩绘金龙大柱直插殿顶。穹顶正中是圆形的木雕金漆降龙藻井,周围的天花彩画,靠里侧的是万福万寿万禄万喜八个篆书汉字图案。外侧的一圈则分为八组,每组由一个梵文字图案和四个龙凤图案构成。这些精美别致的天花装饰,既具有富贵祥和的气氛,又带有神圣的宗教色彩。与之相呼应的,还有殿内各个方向姿态各异的云龙和兽面、莲花、如意等木雕装饰,成为融合多民族艺术风格的壮美景观。<br></div> <b>凤凰楼</b><br> 沈阳故宫的内廷部分──即清太宗时期皇帝后妃居往之处,位于中路崇政殿北的高台之上。按照满族人过去在山区居住的风俗,部落里酋长的住宅,都是建在寨子里最高的地方,既便于守卫,又利于观察了望。迁居平原城市之初,他们仍然受这种习俗的影响,所以沈阳故宫帝后寝宫建在特意筑起的近四米的高台之上,但大政、崇政两座殿却建在平地。这种“宫高殿低”的情形,与北京故宫的“殿高宫低”正好相反,人们也将其视为沈阳故宫因满族风格而形成的特色之一。<br> 修建寝宫的这处高台,很像是一座城堡。下面是从平地起建的近四米的高墙,在台上面又有两米多高的围墙,两墙之间有宽二尺左右的间隔,成为环围墙而设的夜间巡逻“更道”,站在更道内时外墙正好到齐胸的高度,与城上防守的掩体“女墙”十分相似。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只要退至台上防御,敌人短时间内是攻不破的。<br> 进出这座皇宫城堡的通道,就是其南侧正中的凤凰楼。这是一座进深、面宽均为三间的三层歇山琉璃瓦顶的楼阁,屹立在高台之上,其下层明间是进出寝宫区的通道,前有二十几级台阶通往台下地面,只要关上大门,帝后寝宫区就成为一座居高临下的森严城堡,因此,凤凰楼的功能也很像是一座居高而建的城门楼。<br> 在皇太极时期,凤凰楼是皇帝后妃们夏日观景纳凉之处,史书中还记载,当时清太宗也曾在这里召集诸王贝勒读书讲史。由于凤凰楼是清代盛京城内最高而且最漂亮的建筑物,从城里的各方位都能望得见,所以成为沈阳城著名的景观,“陪都十景”、“盛京八景”中,把“凤楼晓日”、“凤缕观塔”列入其中。又因为站在凤凰楼上可以看到全城,所以清入关后历代皇帝东巡来沈阳时,都要登楼观景,赋诗咏怀,至今楼内仍然保留着按乾隆题御笔手迹制做的黑漆金字诗匾。<br> 从乾隆年间起,凤凰楼还被用作存放一些重要的宫廷文物。主要有以下三项:一是《实录》。乾隆八年(1743年),皇帝为尊崇盛京开国宫殿的地位,命将太祖至世宗(雍正)五朝满汉文国史《实录》,各缮写一部送往盛京尊蒇,即放于凤凰楼上、中层的30顶大柜之中,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移至崇谟阁。二是“圣容”和“行乐图”,即皇帝画像。其中身着朝服于宝座上端从的“标准像”称为“圣容”,而读书听琴、骑马射猎等带有生活场景的称“行乐图”,也是乾隆皇帝特旨定制命送至盛京“供奉”。至光绪年间楼内共有太祖至穆宗(同治)历朝皇帝圣容各一份,乾隆、嘉庆、道光行乐图共13份,都精心收贮在特制的大画箱中。三是清初皇帝玉玺。原藏于北京交泰殿,乾隆十一年(1746年)奉旨移往盛京凤凰楼,共有“大清受命之宝”等10颗,乾隆曾亲撰《御制宝谱记》述其事原委。这些皇帝画像和御玺,都属于清宫中最重要的文物,其政治意义远胜于飞龙、翔凤阁中的古董珍玩,由此也可见凤凰楼在清代沈阳故宫中的地位。<br> 沈阳故宫博物院以独特的建筑艺术、丰富的艺术品收藏,成为古代中国灿烂文明和中国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文物内涵的研究、内容梳理及设计的结合,形成的基本陈列和展览,从不同角度描画了一个王朝兴起的历史。在讲述中国近四百年的文化历史方面,沈阳故宫博物院是一部鲜活而生动、丰富而厚重的文化读本。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本篇照片一律是本人拍摄,有的文字来源于网络。欢迎浏览与指导,感谢您的精彩点评!<br><br>摄影:li guodong<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