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处的天龙山腰。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公元534年至550年),经东魏、北齐、隋、唐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形成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以精美的石刻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格闻名于世,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在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上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海外,闻名于世的天龙山石窟造像身首异处、天各一方。</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4日,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归故土,正式入藏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二年的照片,那个时候石窟可以随便游玩,没有任何管理,只是大山深处的石窟,这是建华和他们化工厂的工友在天龙山最大的佛(现在盖了三层的大殿,保护起来了,即第九窟)游玩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五中高一班全体同学在1973年5月1日,全班同学骑自行车到晋祠公园,进入公园从娘娘庙后面出去开始爬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到了天龙山石窟游玩,那个时候没有人管理,想爬到哪儿就爬到哪儿看石窟。</p> <p class="ql-block">这儿好像是十八窟,我们那时候是怎么爬上去的?记得石窟里面有一个小洞,我们爬进去看到里面还有一个石窟,再爬出来,古人的虔诚,怕有人破坏修成这样的石窟,在二十年代还是挡不住日本人的掠夺,把佛首全部取走。</p>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1日,我们来到天龙山石窟景区游玩。</p> <p class="ql-block">乘坐景区摆渡车沿着天龙山上山</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的高架网红桥</p> <p class="ql-block">沿着高架桥盘旋而上</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上的路牌</p> <p class="ql-block">9.40分我们到达了天龙山景区,十年前这里我们开车就可以游玩,现在开发成景区,私家车不能进入景区,必须停在停车场再乘坐景区摆渡车才可进入到景区。</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进入</p> <p class="ql-block">沿山而下</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北齐神武皇帝避暑宫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看山下景色</p> <p class="ql-block">光 影</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白龙洞,创建于北齐,是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我第一次来是1973年5月1日,快要高中毕业了,全班同学骑着自行车到晋祠公园门口,从公园进入娘娘庙后面开始爬山,爬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天龙山石窟,那个时候没有人管理,石窟随便想爬到哪儿就爬到哪儿看,我记得石窟里面还有小洞弯腰爬进去又是一个石窟,时隔五十年,中间也去过几次,但成为景区还是第一次去。</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 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5窟(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532年(北魏永熙元年),东魏高欢消灭盘踞在晋阳(今太原市)的北魏权贵尔朱氏,同时在晋阳建大丞相府,直到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前后近15年的时间,他坐镇晋阳。曾建避暑宫于天龙山。据此推测,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应在这一时期。</p> <p class="ql-block">开凿于唐代的第9窟为天龙山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外建有宏伟的木构阁楼以保护石刻造像,称为“漫山阁”。阁内佛龛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雕大型倚坐弥勒佛像,通高7.55米。下层雕三尊菩萨像,正中为十一面观音立像,通高5.5米。左为骑象普贤菩萨,通高3.95米。右为骑狮文殊菩萨,通高4.3米。</p> <p class="ql-block">主像为十一面观音,左雕文殊骑狮,右镌普贤坐像。观音菩萨像为站姿,通高11米,面目清丽,文静典雅;体态优美轻盈,右腿微弯,臀部略向左扭,重心稍偏向左脚,强调了谦虚而自然的立意;璎珞和飘带周身披挂,罗纱转折自如平整,加强了本体的性格。雕像极富质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写实技法可与西方雕刻媲美。</p> <p class="ql-block">骑狮文殊菩萨,通高4.3米。</p> <p class="ql-block">骑象普贤菩萨,通高3.95米。</p> <p class="ql-block">从东魏到唐代200年间,天龙山石窟造像虽然在风格上有很大变化,但有相承的关系。东魏北齐造像,刻画出稳定和静止的形象,在雕刻技法上却能使静止的形象产生动感。隋代造像,在雕刻技法上较多继承了北魏造像沉稳质朴的风格。唐代造像,菩萨造像姿态各异,优美而充满动感,雕刻技法具备盛唐造像特点,以璎珞和天衣加强了豪华气质,精湛的艺术水平为中原地区同时期雕刻作品所罕见。 这尊十<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面观音立像,佛像面相清瘦,身材修长,着褒衣博带式大衣。你看他的服饰,璎珞缠身,是那么的立体和透明,优美而充满飘逸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整座天龙山唯一留有佛首的雕像,听保安讲解,当年这个佛首太大了,拿不下来,把眼睛给挖了,后人做了两个大圆球放入眼中,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p> <p class="ql-block">远观东窟</p> <p class="ql-block">这座山的立面很形象一位佛主,挺拔的鼻子下面还有一位佛主。</p> <p class="ql-block">高挺的鼻子,微闭着眼睛,圆润的下巴。</p> <p class="ql-block">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高大、宏伟不同,天龙山石窟更以其造型娴熟,比例适当,线条柔和,雕刻精美著称。</p> <p class="ql-block">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造像被称之为“天龙山式样”。为后人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历经千年,仍在风霜雨雪中传承着中华文化,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同样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1908年,德国建筑学家E·伯尔施曼首次调查天龙山石窟。此后,美国、日本、瑞典等国相继有人前来考察。</p><p class="ql-block">1918年,日本人关野贞重新发现天龙山石窟,并将调查报告发表于日本《国华》杂志。此报告一出,引起世界轰动的同时,也招来了大规模的盗凿活动,数百件天龙山石窟精品造像被运往海外。</p><p class="ql-block">1924年~1925年间,中外盗贼对石窟进行了掠夺和破坏,耗时四百年开凿的天龙山石窟,从此竟成为无头的石窟,是中国境内摧残破坏最为严重的石窟,再也找不出一尊完整造像。</p> <p class="ql-block">洞窟呈方形,顶呈覆斗状。遍布窟内的红绿色颜料很有视觉冲击力,直至现在石窟穹顶的颜色还那么艳丽。</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主要由东峰、西峰、香炉峰和柳跖沟组成。天龙山石窟岩石为砾粗-中粒石英砂岩,属于坚硬岩石,易雕凿,但抗冻性差,抗风化能力中等,易风化。东魏时期(534年-550年),大丞相高欢在这里建避暑宫并开凿石窟,拉开了天龙山人文历史的序幕。此后,历经北齐、隋、唐、明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天龙山石窟形成了现有规模。天龙山石窟群排列有序,大小不一,结构各异,共有30个石窟,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即南坡半山腰的洞窟主区和南坡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南坡洞窟主区石窟开凿于东峰和西峰的山腰间,东西绵延500余米,现存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飞天、藻井、壁画1144尊(幅)。南坡柳跖沟滩地千佛洞区现存5个洞窟,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p> <p class="ql-block">十九窟,二十窟,实际很小的两个窟,我蹲在那里,仔细拍照。</p> <p class="ql-block">里的的雕像很小很小,但造型精美。</p> <p class="ql-block">龙山石窟是外来石窟艺术向中国石窟艺术转变时期的代表作,包含了东魏、北齐、隋、唐的四朝作品。东魏造像清瘦的体态,以及法衣、衣褶、覆莲台座,仍可见北魏末期的艺术风格特点,但人体结构更趋于适度,较前代圆润。佛和菩萨的造型与衣饰脱离了北魏造像高鼻深目、褒衣博带等特征,向北齐健壮丰满的造型发展。北齐的造像一改东魏“秀骨清像”的飘逸风格,注重和追求展现人物健壮肌体的写实手法。佛像发式开始采用螺发样式,袈裟衣饰用袒右式替代褒衣博带式;菩萨则头戴花冠,衣饰华丽。隋代造像处于转变时期,上承北朝造像端庄慈祥的风格,下启唐代造像丰满自如的先声。唐代是天龙山开凿石窟的鼎盛时期,开凿年代大致在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天龙山石窟唐代造像雕刻水平很高,表现手法细腻,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天龙山石窟的唐代菩萨形象富有活力,充分表现出唐代雍荣华贵的风格,成为后来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上的漫山阁</p> <p class="ql-block">山下风景</p> <p class="ql-block">下山沿途的巨石上有好多刻字</p> <p class="ql-block">看到山下一角景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立一块碑 “漫山阁”</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一个休息的小亭子</p> <p class="ql-block">大山下的天龙寺</p> <p class="ql-block">整个长长的一溜东窟</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路牌</p> <p class="ql-block">一棵奇大的大柳树</p> <p class="ql-block">天龙寺后院</p> <p class="ql-block">蟠龙松 位于圣寿寺山门前,它主干高约2米,斑驳嶙峋,枝干向四面辐射平伸,形如华盖,状似盘龙,绿荫面积达200多平方米,仿佛一把巨伞,又像一个天然凉棚,迎候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前人有诗咏叹:“老干孤标香叶浓,阴森盘踞绿蒙茸。天工蜿蜒多奇异,云雨空山疑化龙。”这就是天龙八景之一“虬柏蟠空”。</p> <p class="ql-block">天龙寺重建以后的圣寿寺,仍依旧址。寺前流水淙淙,寺后林木葱郁,浓荫蔽日,奇花佳木多达百余种。二进院落递次升高,中轴线上自南而北建有山门殿、过殿、大雄宝殿,主殿两侧建有配殿,山门东侧为禅堂院、钟楼,寺后为九莲洞、藏经楼。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p> <p class="ql-block">寺院供奉着菩萨</p> <p class="ql-block">天龙石碑</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p> <p class="ql-block">寺院大门外</p> <p class="ql-block">去看佛首回归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数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4日,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在太原开幕的“复兴路上 国宝归来”特展,并将在此长期陈列展出。</p> <p class="ql-block">四面佛像</p> <p class="ql-block">四面佛(1)</p> <p class="ql-block">四面佛(2)</p> <p class="ql-block">四面佛(3)</p> <p class="ql-block">四面佛(4)</p> <p class="ql-block">回归的第八窟佛首</p> <p class="ql-block">半天的游览结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