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看到了自己

看到自己

今天读《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本书之“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一章节时,思绪慢慢延展开来,想我这几天的表现和感受,想到前天晚上和两位同学家庭聚餐时,许大哥为什么总是对周大哥家的儿子种种引导和提醒,对我们家却没有给予太多的建议呢?我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呢?有没有说出来呢?别人能知道我心所想吗?或者人家通过我的表现,接收到的又是什么样的信息呢?接着又有一个场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位做服务的妹妹,当她对我的态度稍有怠慢,或者有一些顾及不到我的时候,又或者我感觉到,她对我不如对他人好的时候,我的感受是怎样的?我对她的评价和态度又是怎样的?还有四岁的女儿,得不到满足或者被忽略了,为什么总是小嘴一撅就生气了,儿子的种种表现又说明了什么呢?<br> 今天终于找到了答案,看到了我自己的卡点,我应该说出我的感受,去争取我想要的东西。这在大多数人看来,太平常了,很正常的,很普通的一件小事嘛,张嘴就能完成,但是在我这里却是一座大山。在我这里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心里有担心、有害怕,可能是害怕别人的嘲笑,也可能是我不配得让别人来聆听我、看到我、感受我,有时候仅仅是说出来,就有好多的委屈,更何况是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是稀缺的爱。非常庆幸今天我看到了,内在那个一直担心、害怕的小孩,眼里虽然有泪花,心里却是开心的、愉悦的。<br> 其实在聚餐的时候我可以这样说,许大哥不要总是偏心,我们也需要你的看到和指引,不然我心里要吃周大哥家的醋了。事实我们表现出来的是默不作声,好像我们不需要,还有一些距离感;在服务人员妹妹那里,也完全是心里的那个坎或者是内心的限制信念在作祟,我也想要她的关注,不想被冷落,却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受害者,以抱怨心回馈给别人。女儿和我一样的受害者模式,不如愿就生气了,而没有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其实只要她说出来,很多事情是可以得到满足和解决的,儿子的模式也同样得到了传承和复制。这种模式在与所有的人交往中都得到了应用,跟家人、跟朋友、跟同事,跟领导之间,其实爱就在身边,当别人给予的时候,自己还要勇敢的去伸手接住,张开臂膀去拥抱。<br> 这种受害者模式可能是传承了父母所得,也可能是来自小时候经常被否定、被忽略的那个小孩,如今看到了,那个胆小、害怕的内在小孩,抱抱她,告诉她,我看到了你的担心和害怕,现在你已经长大,要勇于为自己负责,你原本富足,相信自己,你可以解决来到你身边的一切问题。如今为人父母,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提醒我们时刻觉察自己,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成长自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