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毕飞宇《谈艺五则》读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对说来,我所喜爱的好的短篇似乎是'不及物'的。因为'不及物',所以空山不见人,同样是'不及物',所以但见人语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嗯,我所喜爱的诗歌亦然,介于“不见”与“但见”之间、“不及物”与及物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不见它,可它却放不过你,是眼不见为实的,它具有了压倒性的、统治性的优势。这就是'味道'的厉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嗯,诗的味道与烤羊肉的味道一样,诗人的火候拿捏到位了,完全嗅得到全羊的,此时无形胜有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问题上谈技术是危险的,它不如“主义”超凡脱俗,更不如“主义”振聋发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嗯,于是便有人聪明地选择了在艺术问题上谈艺术,结果是谈了一个又一个空,谈来谈去谈了个寂寞。更有谈这个流、那个派的,说来道去就是大谈他们占了个山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小说一定是最不像小说的小说。这是标准的回避常识的说法,这同时还是好大喜功的说法。西瓜不像小说,液体牙膏不像小说,浮肿不像小说,鼻涕也不像小说,这又能说明什么?只是一句空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嗯,貌似也有人,而且不止几个说过类似的话:好诗歌一定是最不像诗歌的诗歌;好诗人一定是最不像诗人的诗人。大凡说“一定”的,一定不一定对。段子不像诗,即便分行了,貌似诗,仍不是诗,更不是好诗;鹦鹉不像诗人,麻雀不像诗人,喜鹊不像诗人,乌鸦不像诗人……即使天天发表在人们耳边,也不是诗人,更不是什么好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小说应当经得起“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的考验,同样也要经得起技术性的文本考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嗯,这一说同样适用于诗歌。杂乱无章不等于丰富多彩;不知所云不等于意义多元。泥沙俱下,前提是尚有金子在其中;大巧若拙只是“若”,并非真“拙”,而是尚有“大巧”潜藏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放纵的创作,放纵的作品大多是人浮于事的。一些批评家们跟在后面起哄,把“人浮于事”的创作上升到了自由的高度。放纵和自由是完全不可对等的东西,它们是貌合的,却更是神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嗯,天马行空不等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纵横捭阖不等于东拉西扯。自由和放纵是两个概念。形可散,神不能散了;貌可不合,神不能离。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首先得有“精”,有“神”,有精神尚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地鸡毛满天扬,那是诗在飞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安忆有一个说法我十分地赞同,她强调小说的“推导”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嗯,对应到诗歌这儿,就是“编织”的功夫。虽刻意为之略显匠气的呈现不足取,但内在逻辑终究还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你的诗就不是作出来的,而是“作”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短篇小说相反,我所渴望的中篇与经验有着血肉相连的关联。它是“及物”的,伸手可触,一开口说话就带上口红和晚餐的气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嗯,长诗,甚至小长诗,亦然。触手可及的泥土和脉搏,而非稀薄的空气与稍纵即逝的雷声闪电,抑或海市蜃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苏进说,作家应当比作品大。这句话我同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十多年前读过余华的一篇文章:《有“大作品”无“大作家”的当代文学》,其中一些观点如今仍不敢苟同。那么,诗人与诗作可不可以论大小、比大小,如何论,如何比,论的意义、比的意义何在?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标准不唯一,结果也不唯一。虽然常听人说“大诗人”、“大作”,但多半不过是些个敬词而已,诗大诗小,诗人大诗人小,只有时间知道。大家都是鞋,时间是只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在想象的时刻,他的眼神通常是不聚焦的,而在他观察的过程中,他的眼里布满了警惕……现实主义不完全是小说修辞,它首先是凝视和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嗯,关注与凝视恰是让诗歌成为诗歌的艺术,尤其是后者。想象若非借助并透过凝视而展开,那么,这样的想象是可疑的,也是可恶与可怕的,它会错把自己当成飞翔的诗。而事实上,不过“野马也,尘埃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月.2022.8.2</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