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孝义‖师道强:志书也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一读《南小堡村志》

汾州文化

<p class="ql-block">  日前,在参加孝义三晋文化研究会召开的常务例会中,副会长石树滨先生赠送了我一部由他主编的《南小堡村志》。先不说内容,单看沉甸甸的份量、精致的印刷质量和优美的封面就让我吃惊。石树滨先生虽是南小堡村人,但他1994年考入北京电子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后,工作和定居都在北京,还兼着吕梁市常驻北京的商会书记。他远离家乡又工作繁忙,竟能主编出版了这么一个巨大工程的宏著,不得不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回家后我反复看了几遍。因我之前应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正树先生之约,撰写了一本关于孝义古城文化的专著。在写作过程中,我不仅参阅了古今汾州志、孝义志,还有古城内由中阳楼办事处所辖的全部村庄志。特别是对我老家的桥南村志,不仅提供了作品,而且反复研究过多次。因有这段经历,所以我对志书一类挑剔较多。但对《南小堡村志》怎么也找不出一点瑕疵,反而看到的是不仅采用了正规的书写结构,用章、节、目、录等形式,按照自然、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排序,用记、志、传、录、图、表等综合表述,因而条理清晣,详略得当,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作用正如孝义市人大原副主任孟林生在为此书的序中所讲,"纵览此书,书中所记之事物,如村庄概貌、民情风俗、方言俗语、工农商贸等章节,从头至尾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村民提供了热爱家乡的生动教材,积极地调动了村民的恋乡爱村情结。此书将帮助我们鉴古而知今,发挥资治、教化、存史、兴利的作用,既可教育今人,又可启迪后代,其教化效果透彻深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村志共28章,20多万字,近300幅图片。虽然图文美仑美奂,但以我之能力是不可能全面评论的。按常规讲,志书一类多于资料、数字,因而文字比较严肃、枯燥。而这部《南小堡村志》有许多优美的叙述文字,让人十分愉悦,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因而也令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小堡村归属于大孝堡乡。而我的老家桥南村与大孝堡紧相连。我小时常和本村小伙伴们去大孝堡赶集、看电影或玩耍,也听说过不远有个南小堡村,但从未去过。那么,南小堡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请看本志书中有趣的介绍:</p> <ul><li>  南小堡村有一个别名叫“官帽村”,这是因为:南小堡村为防御雨季时文峪河河水决堤带来的灾害,环绕村周围建造了“护村堰”,“护村堰”的形状就像古代官员佩戴的官帽,后高前低,村西北通往南辛庄村“高灌”的一条路和村东北通往北船头村的一条路分别代表官帽左右两边的两个官翅,形象生动,所以也叫“官帽村”,寓意我村人才辈出,官运亨通。而贯穿全村由西南到东北的一条大街叫“盘龙街”。龙头在村东旧五道神庙遗址,龙尾在村西,活像一条摇头摆尾的巨龙,寓意我村乃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li></u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看这段像小说或说书的文字,是多么的精彩?让人对南小堡的情感一下拉进了距离。对村名的介绍这样有趣,对村的历史经历,同样既原样纪录,也不乏幽默。请看志书中关于人民公社化后,关于大炼钢铁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8年秋,庄稼长势良好,人们正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之中。正在此时全县要求各级领导“右手抓钢,左手抓粮”。当时正值秋收季节,庄稼喜人却不割,由支部书记张振祥以及石润文、李增贵等人带队组织全村近二百人的炼钢大军,分两批奔赴大麦郊、西宋庄、卜家庄等地大炼钢铁。去的人有男有女有学生,自带米面锅灶,昼夜奋战。有的捏罐罐,有的搞运输。将捏好的罐罐依序摆在间地头,内装矿石煤炭,以煤炭燃火烧炼,矿石熔化后,熄火打破罐子,取出一块块渣铁,谓之炼钢。由于钢铁紧张,源料缺乏,人们家中的锅、熬,鏊子等所有铁器,衣柜上的铜质合页、铜盆、铜勺子、锡酒壶、寺庙上的钟、鼎、铁香炉等都被搜去上交。</p> <ul><li>  看了上面的这段文字记载,可能很多年轻人不相信。而我是过来人,当时我正上小学,也参加到秋收的队伍中。但因为强壮劳力都去大麦郊一带西山上炼钢去了,收秋的只是些村里的老弱妇女和我们小学生,所以根本起不了大作用。再加上那年秋天粮面油大丰收,漫山遍野是成熟透了的庄稼,但最后只收回一小部分,其他都烂在地里了。第二年粮食供应就紧张了。紧接着是全国性的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和人民遭受了空前的巨大困难。我至今想起来,都心有余悸。</li><li> 《南小堡村志》清晰地记载了这一段历史,这是很多村志中没有或不敢去写的。其实,历史就是昨天真实的再现。”以史为镜"才能警世后人。单从这点来讲,《南小堡村志》也是值得肯定的。再看志书中他们描写本村闹地秧歌和推车的热闹场面:</li></u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表演时首先是掏场子,舞棒槌,旋风飞脚,马势放叉,打鼓子的狮子大张口,鸽子翻动,敲镟子的轻盈快步,又凤凰三点头等招式。随着缓慢有力的打击节奏进行武功艺术表演。表演者的武功越好,场子掏的就越精彩。掏开场子后,演唱手开始唱。演唱板式有两种,穿街过巷,圆场开头。结尾用“四六句子”。唱小段戏用“大套”板式,常用的有“哼咳腔”、“卖花腔”,结尾加“哼咳",悠扬和谐,唤起音乐。演唱者也可边走边唱,即兴编调,随编随唱,但大都是些恭喜发财的“四六句子”,富有韵律,通俗易懂。如:“大年初一喜气生,秧歌拜年到门庭,一祝老人福禄寿,二祝全家财旺。""正月里来喜洋洋,秧歌来到府门前,只望今年好收成,房里院里粮堆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车是以木条结构,彩绸,绣球装饰,形似古式单轮推车,车上置盘腿假肢。车体两侧绸布遮盖。表演者媳妇、相公、老汉、媒婆、丑角、二不愣。媳妇端正坐车,手舞彩娟,含情脉脉,娇媚百态。相公、丑角互挤互推,气喘吁呼,辛苦万状。形象地反映了民间“女大招风”的生活现象,同时也真实地揭示了包办婚姻中民间女子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小堡村志》除对事件描述的有趣味性外,对人物的传记也介绍的十分精彩。比如,王恩成,1940年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他经历的许多战斗场面描写的也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次他带领十余人,在汾阳县东大王村和国民党军一个营的兵力碰在一起,被敌军团团围住,逼进了乱坟滩内,敌人的重机枪把他们封锁的抬不起头来,他刚爬到我们的机枪射手跟前一抬头,帽子就叫打飞了。当时有个队员喊:“队长让打死啦!”他为了稳住军心大喊一声:“别叫喊!”此时,另一个队员报告:“后面又发现敌人!”。他一看方向说:“是自己人”。原来是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4旅第13团闻讯赶来增援,打了数发炮弹,才把敌军打跑,将游击队员救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如离休老干部王恩浩,从1994年起就义务打扫离他家不远的一个公共厕所。志书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自费购买了雨靴、铁铲和扫帚等工具,不论春夏秋冬,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打扫,往往是清扫一遍就累得满头大汗。时间长了,有人以为王大爷是专门负责打扫这个厕所和附近家属区卫生的。当得知王大爷与此毫无关系,完全出于义务,有人不敢相信说:“哪有这样好的人啊?”1996年,在外地上班的儿子回家看望父亲。刚一下车,便远远看见已经72岁高龄的父亲正在打扫社区卫生,而且累得满头大汗。儿子连忙赶上前去,心疼地给父亲擦去额头上的汗水,埋怨说“爸,你这么大把年纪了,何苦呢?要是钱不够花,我给你!”王恩诰说:“我习惯了,闲不住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小堡村志》追本测源,主线清晰,略得当,而且文字十分准确并优美。正如孝义市直机关工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委组织员董纪先先生在本书序中说,"本书收录了大量翔实的资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编排整理,再现了南小堡材的发展历程,是南小竖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南小堡村志》以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当地文明,必将激励着后辈众生孜孜以求、不懈奋斗,更会推动着南小堡科学村有序健康快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国自古有作史和志的传统。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当属司马迁的《史记》。因他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盛世修志,出现了很多市、乡、村志,各具特色。 《南小堡村志》应运而生,不仅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借此机会,我也希望各地方志在撰写或修订时,也加大文学和艺术力度,学习和借鉴《史记》的风采,力争有更多"无韵之离骚"的问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者简介:</b>师道强,山西孝义市人,1948年生,大专学历,国际商务师,退休于介休市工信局。现任山西诗词学会黄河散曲大课堂讲师,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吕梁山诗会艺术指导,石州文学会评论部部长,孝义散曲社首任社长。著有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孝义古城文化专著《古城情思》,长篇小说《山水间》《白雪梦》,散文集《君子兰》,诗词曲集《莺啼序》等多部著作,计150万余字。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国当代散曲》《九州散曲》《山西当代散曲》《山西文史月刋》《山西发展导报》《吕梁日报》《吕梁文学》《孝义文艺》《绵山文艺》等国家和省市级报刊杂志以及其他微刊。偶有作品获全国和全省散曲大赛奖。散曲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散曲三百首》《人世情散曲丛书》等。</p> <ul><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欣赏视频村落飘香,文友考察情谊悠长,有缘相遇难能可贵,互相支持祝愿吉祥!——新媒体</b></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