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提高会员的诗词创作水平,做好迎接中华诗词学会对我县“诗词之乡”建设情况的督查检查工作,2022年8月2日,临高县诗词楹联学会特意请来中华诗词论坛坛主、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理事、全球汉诗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诗词学会原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函授班导师、中华诗词论坛学院导师包徳珍老师为我们会员进行诗词知识讲座,她今天讲的课题是《诗论摘要 ( 识体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加诗词培训活动的人员有:县诗联学会名誉会长谢卓石、县诗联学会顾问颜桂枝、县诗联学会副会长王书培、王玉娟,以及各分会领导和部分会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受符传宝会长委托,今天的诗词培训活动由王书培副会长主持。王副会长简短的介绍包老师的简历之后,对包老师的到来表示非常感谢!王副会长还说,能请到包老师为我们上课,是个很难得的学习机,大家要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听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是参加听课的会员们,他们在认真的听包德珍老师授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德珍老师是黑龙江人,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但她还是担心会员们是否听懂她讲的话儿,询问听众们是否听得懂。她强调,诗词培训就是要让大家听后有所收获,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而不是走过场做个形式。从包老师的话儿里让会员们领略到她做事儿的认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德珍老师不愧是诗坛界有影响的人物,听她一节课,让我们受益匪浅!她讲的《诗论摘要 ( 识体 )》本来是个枯燥的课题,但她却能把枯燥的变为有趣的,深入浅出,多举例子,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常用的诗体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还有排律等几种。这几个诗体各有特点。如你有了诗的材料,想构思写一首诗,那么你要用五绝来写呢,还是七绝来写,或者用五律、七律呢?那就要了解这几个体的特点。包老师今天讲的就是它们的特点,教我们按照它各自的特点来“量体裁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老师讲了很多内容,在此不能一一介绍之。为了让大家能方便看到她讲的内容,我在美篇之尾录入她的课件,请大家读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课后,县诗联学会名誉会长谢卓石激动的说:“包德珍老师以前和现在都对我县学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今天又义务为我们授课,真是令人感动。我县是中华诗词之乡,现在虽然遇到经费上的困难,但我们也要继续努力,做好诗词之乡的各项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着是县学会顾问颜桂枝发言,他说包德珍老师讲得很精彩,为了提高我们的诗词写作水平,以后有机会我们还会邀请包老师来为我们培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紧接着县诗联学会王玉娟副会长发言,她说包老师讲得很生动,深入浅出,听后受益匪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王书培副会长作了总结发言:由于传统习俗,大多数家庭今天都做节(七月节),致使今天好多会员都不能来参加培训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还说这次诗词培训很好,大家听得很认真。包德珍老师讲得很生动、很精彩,相信大家听后会从中得到启发,必将对大家今后诗词创作产生重要和积极的影响。最后,王副会长代表学会对包老师来临高义务授课表示衷心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包德珍老师讲课课件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论摘要 ( 识体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舍得之间</p><p class="ql-block"> 舍得在之前的讲座时也多次介绍过,七律字多(相对的),适合从容铺排,多以言情抒意为主要写作方向,我们要记住,七律是以写“意”为主旋律的,所以,七律之景色铺垫,只是起到为这个“意”做序引的作用。所以,在结构上,七律的章法要求比较严谨,一般而言,以景起语的为多(起法可多种)。转联开始,适合进入情语描写,尾联时再回景扣篇。</p><p class="ql-block">关于绝句,其表现形式特点,与律诗差别较大。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用在这里做比喻也比较合适。绝句字少,其“体形”之小,则决定了必须以灵活灵动来发挥特长。</p><p class="ql-block">写绝句必须要以灵动为写作主格调,这是由其体裁特点所决定的,字少,没那么大的铺排空间,不允许你从容地渲染个够再发挥情绪。所以,其凝练性要求更高,而且要句句精警,吸引眼球。</p><p class="ql-block"> 其结构特点又体现不同的形式。七绝和五绝也存在着差别,七绝是诗之精灵,我们下面可以先从七绝写作说起。认识其特点,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写作规律,也使之写作训练有迹可寻,有规律可言。</p><p class="ql-block">五律,因为是从五言古诗而来,它本质上属于一种“过渡”性的形式,是从古体诗到近体诗过渡时的一种形式。所以。其格律上可能略宽松些,古诗中所谓的“特拗”之句(或三仄尾等格律特殊现象)多是在五律上出现的,它适以古朴写意为主格调,以客观写实为主要表现写作方向。</p><p class="ql-block">五律,它具有什么特点?首先,它基本上适合客观为主的描写。类似各种田园诗。那么,对于格律,他们习惯性的表现为“拗”。这样,格律的变化就非常大。不仅仅出现拗救,也经常出现我们今天认为忌讳的“三平尾”、“三仄尾”,甚至乱律。归纳起来,我们反而总结出一条规律,五律之体,适合“拗”。</p><p class="ql-block">也就是“无拗不成五律”。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反对格律诗,他们会说,古人写诗也出律啊,经常出现三平尾啊,各种出律现象。这是因为,不懂五律的特点就是这样的。所以,五律中“意象”描写是主要手段,一般所谓章法中的“起承”铺垫成了主旋律,说白了,就是多写景物或事件,少写感叹之情语。其“意”的表现,则多是在尾联一带而过,多是对前面意象的点睛之笔,以为结声。</p> <p class="ql-block"> 至于五绝呢,比较不好说。在舍得看来,这种形式的诗格更象是一种“返朴归真”。五绝个头最小(仅20字),却反而不适合以灵取胜了,以小见大才是它的特点所在。诗写到五绝,反而要一字压千斤,个头虽小,要求却反而是一种凝重和大气。</p><p class="ql-block">这种“返朴归真”之高境界高难度,是近体诗中最难掌握的!不懂诗的人往往觉得它字最少,所以好写,其实正相反。钻石个小,其华丽大气,却远胜一块巨大的石头。</p><p class="ql-block">好,先简略介绍一下近体诗不同形式的“体”之特性,我们才能量体裁衣,才能借“体”发挥,这是近体诗写作之前要先有所了解和认识的。这几个形式中,最具特色的,舍得认为应当是“七绝”,换句话说,所有近体诗的形式中,最能出“诗味”的,就是七绝这种诗格。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是近体诗中最简短的一种。其体制是每首诗两联四句,每句五字;双句必须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韵脚平仄均可,常例多为平声韵。精炼短小是绝句的一大特点。俗话说,一寸短一寸险,要做到言简意丰而又耐人吟咏品味,七绝尚且不易,五绝则更是难上加难。“故唐人皆尽一生之业为之。”(宋·沈括《梦溪笔谈》)。但是,不易不是不能,而是要求作者思想境界要更高,体察事物要更细,文字功底要更厚。要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物或深挚婉曲的情感加以提炼和概括。正所谓集四海于净瓶,纳五岳于粟颖;蒸粗粮百石,始得美酒一盅。</p> <p class="ql-block"> 五绝的写作,外在形式上除了要遵守韵律和声律外,还有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所强调的“绝句之法要宛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婉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也。”这段话把绝句的创作难度、体制特点,分析得很精到,并且明确地指出了绝句章法结构的关键所在。值得我们细细揣摩。我们最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首联说“白日依偎着山脊缓缓落下,波涛汹涌的黄河滚滚奔流注入大海。”这是登楼望见的景物,诗人缩万里于咫尺,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接下来,诗人不是继续描写自然风光,而是笔锋一转,出人预料,别翻新意:“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即景兴意,把意象引入更高的境界。既体现了诗人锐意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给读者展现了更加宽广深远的视野,使人领悟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这首绝句堪称独步千古,因为它把诗歌的四要素“词、理、义、兴”,即语言、思想、情感和形象结合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浅近朴素的20个字,把明丽醒目的色彩,无音却震耳的涛声,身心可感的气势,催人奋进的激情和充满睿智的真理一一传导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运用形象思维彰显生活哲理的典范之作。另外,全诗声律规范,对仗工稳。首联正名工对,使诗句厚重有力;尾联流水意对,语气流畅,羚羊挂角。充分显示出诗人驾驭语言的娴熟技能。从王之涣身上不难看出,文学创作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并不取决于人的名气、头衔和人为的包装,而是取决于作者的学养、悟性、胸襟、人格和心境。 </p><p class="ql-block">通过对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的分析,可见一首好的诗歌必须是立意高远,必须能令人心动,而其素材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南朝梁国诗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以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也就是说,诗歌是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激发了人们的感情而引起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旷。”(林散之语)从而发现美,讴歌美。美的心灵,美的形体,美的图画,美的行为,美的生命,美的山水,都能给人以愉悦、兴奋、欣慰的享受。“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以安闲、悠然、舒缓的灵秀美;气壮山河、力可拔山,给人以雄浑、苍茫、壮阔的崇高美;热烈、耿直、憨厚给人以纯真、豪爽的粗犷美。通过潜心修炼,达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大其心而容天下之物,虚其心而思天下之理,善其心而待天下之人,平其心而论天下之事,定其心而应天下之变。同时,在学习鉴赏前人作品时,要静心感“悟”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中了解前人的写作特点和经验;在自己创作时更要“悟”,要注重捕捉形象,创造意境。</p> <p class="ql-block"> 要明白情与理的关系——是非、善恶、美丑是理,而由此产生的喜怒、哀乐、爱憎就是情;情与理是密不可分的,不能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并赋予此情一定的思想意义的文字,是不能称为文学作品的,当然也就算不上诗。不过,诗歌更注重“情”,常常托物言情,借景寓情并以情达理。还要知道好诗多有出人意料的妙笔,使作品生出引人入胜之趣。“趣”是什么?它就是深山老林里那对嬉戏的小鸟;高墙大院里伸出的一枝红杏;似霰的月光下浮动的暗香和清浅的小溪中摇晃的疏影;幽深的古潭里扔下一颗石子,平静的水面荡起的圈圈涟漪……。这就要求我们要勤于观察,精于思考,善于寻找契机,巧妙地为作品安上“眼睛”,使之生动传神,逗人遐思。要自觉运用形象思维处理好“词、理、意、兴”的关系。这些都是写好五绝等诗歌作品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 七律似文,五律如歌,五绝神秘,至于排律,因为长而求工,很易表现古板木讷,那就是很难出彩的诗体。七绝则不同了,大小适中,简易上口,流畅灵动,语气“惊”人,风格多变,非常符合“诗”味的。而且七绝很容易上手,我们做写诗的基础训练,就从七绝开始吧。</p> <p class="ql-block"> 对七绝这种形式的特点特征不很了解的,舍得建议去参考一下舍得在以前做过的一次关于七绝的讲座讲义---《浅谈七绝》。舍得个人空间有,今天讲座后,舍得群管理也会将其放在群空间论坛供大家参考的。</p><p class="ql-block">这里强调一下写作思维的问题。网络上关于七绝有各种写作的资料和教材,诸如什么绝句五十六法一类的文章,可以参考性的去看看,但不推荐按照他们说的那什么“法”来死板的模仿和死记。其实,所谓的多少多少“法”,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不看也罢。法无定法,才是真正的大法之道!</p><p class="ql-block">七绝多少法?七律多少法?那五律五绝又多少法?以其教条来说法,其实本身就是在扼杀“诗性”本质。舍得讲座中最常说的一个观点就是“思维模式”,或者是“视角”问题。不论是诗的结构谋篇还是炼字等问题,其实归结到底都是视角问题。</p><p class="ql-block">我们学七绝,练七绝,写七绝,不需要依哪条哪条的法来按法填字,我们要掌握的是它的本质特性和形式特点。比如我前面说的,七绝字少个头小,需要以灵动流畅见长。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心思去琢磨如何实现这个“灵动”?这才是主要问题!所谓“灵动”,就需要新颖,机警,不平淡,突兀,使人一睹之下便有为之神情一振的感觉。那么怎么实现这样的效果呢?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语气上动脑筋。同样一个意思,语气不同,效果自然就不同。</p> <p class="ql-block"> 舍得在做七绝讲座的时候推荐的是,七绝要善用特殊语气辞,例如“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句”。尤其是七绝的转句处,往往很平淡的一首诗,如果在此语气如此一变,那么必然就凭添了几分诗意的灵动!强调转句的“突兀性”,是从结构角度来分析的,借用“黄金分割法”的理论,在这里也最易出彩,呵呵。</p><p class="ql-block">比如杜牧的这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精彩之笔在哪呢?当然在这“借问”之句了,它使前面沉郁的氛围立即有所突破,你下雨惹人烦,那我就借酒来浇愁。笔法上,以问代叙,这就是用“语气”来的突破突兀来表现诗味的手法了。再看小杜的另一首“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注意到,这“商女不知亡国恨”则采用了“否定”语气来说话的。否定,则意味着一种“转折”或突出的效果,使诗句不流于平淡而精警提神。看,若实现七绝的“灵动”特性,我们这就有法可依了。我们的“法”是客观的艺术审美规律之认识,是依据七绝这样体裁的特点而来的,而非人为规定的几条几条。象我说的这样的“特殊语气”,是我们写七绝时尤其要善于使用的。说的严重点,这就是七绝最大的特点。这种语气不一定非要在转句处使用,在起句,转句以及结句上都可以考虑使用。但是,一般而言,比较忌讳在承句上使用。至于是什么原因,以后在分析作品时我可详细再讲解。总之,我们要掌握的,就是这“语气”与“七绝”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七绝还有一个特点不能忽略,那就是起句要“压阵”!为什么呢?七律体裁就没这样的规律要求,七律的惯常起法多为平铺而起,是因为它有足够的渲染铺垫的空间,可以从容的谋篇,渐渐的进入佳境。而七绝则没这样的天然条件,还没等它从容铺垫好呢,这28字的指标就早被用完了。所以,七绝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想办法,“先声夺人”才是他的出路。这也是它的特性之一。看一下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起句先醒目地把题点出来了,后面再从容描述。这就是起句“压阵”。我们写七绝这样的体裁,先要认识它体形娇小的先天特点,根据这样的特点,再总结出其相应的表现特点。然后则可采取办法,“量体裁衣”,采用例如我上面说的两个“办法”来实现这样特点下的诗意写作。既然七绝是个应该灵动的诗格,那么我们就应该灵动的看待它表现它。</p> <p class="ql-block"> 七律的特点,也是属于它自己的。近体诗里(不算排律),七律的字数是最多了,八句七言,56个字。相对的,属于“长篇”了,篇幅长,它闪展腾挪的空间就大。所以,适合从容铺排,尽情渲染铺垫,慢慢积累诗意的焦点起伏。也就是,它尽可以从容言之。这种“从容性”就是七律的主要特点,在美学角度,它就是以“工稳”为美。它的“工稳性”表现在七律的每个方面。包括格律,其拗救,特拗,虽然也可以用,但使用的概率就少得多。连平连仄现象,也会有(例如《黄鹤楼》等等),但是不多。而我们写七律,最重视的是什么?对,是“对仗”,对仗的特点是什么?当然是工稳,平衡,对称。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段。七律所以重视对仗要素,也是强调七律本身的“工稳美”的特点。七律,在谋篇上,起承转合,均匀分布在每一联。显得非常从容。最重要的一点是,七律,尤其适合表现“主观性”非常强的主题。刚才说,五律适合表现客观为主的题材,七律则适合主观为主。乡思,相思,家国情怀。个人恩怨情仇,孤独寂寞冷,比较深的心绪块垒,等等。都适合在七律里表达。主观块垒,情思情味,都特别足。它的叙述空间也相对大,这样,描述起来的深度,就可以更透,更深,更厚味。因为其“工整性”,“工稳性”,还有谋篇章法的规则性,以及对仗的熟练要求,所以,初学写诗的,非常适合。</p> <p class="ql-block"> 排律,长于八句之律诗即为“排律”,有七排和五排。排律主要特点就是对仗。除首尾联外,全部需要对仗。所以,对仗于排律而言是主要表现。尤其是练习对仗的时候,排律是好途径。既然主要是对仗,那么,对仗的变化就很重要了,因为同样的对仗形式,太多则单调。所以,应该各种对仗形式的交叉使用。尤其是流水对的间或使用,可以让排律生动许多。</p><p class="ql-block">排律,也有长短。长排如赋,可表现叙事性质。短排则接近于五七律。尤其是几十联到上百联之长排,可以表现出一定的背景和情节,具有故事性。也就是,短排言志,长排叙事。排律,历代很少出彩。佳作不多。概因其对仗的变化不够,以及谋篇无新意,构思不足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临高县诗词楹联学会宣教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责任编辑:王学养 陈赛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何柳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08.02</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