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 一册罕本牵出的人事掌故】

至简

<h3>   《地形学教程释要》,朱纯熙编著,1935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材,南京傅厚岗四号正本堂总经售。在国图未查到,目前除单补生藏本,仅见一无封面残本。单先生今年五月有文《  握图临宇——黄埔军校&lt;地形学教程释要&gt;》详细介绍了这部中国军事地形学教育的早期文献。</h3></br> ​<h3>    关于日军偷绘</h3></br><h3>    最近有一件关于抗战前日本对中国进行军事测绘和地图制作的视频,不断有人给我转发,并想听我的意见。我和朋友说过,在此一并转示:<br></br>    1,日本侵华前长期对中国进行各方面情报搜集,其中对与军事相关的兵要地志调查、地图测制是长期的系统的。<br></br>    2,有关此事的系统研究很多,比如郝在今著《中日秘密战》,沈克尼著《侵华日军兵要地志揭秘——100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战场调查》。在日本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的回忆中也有偷窃中国军用地图的记载,本人有据此的介绍文章。同时,对日海军在长江上的第三舰队绘制航图有专门文章;有有1935年11月日本对红军长征路线的及时了解及其地图的研究文章,不久前还有一篇《一幅老图的证实与证伪》的文章,都系专题研究。<br></br>    3,但是不应忽视,清末以降,中国便建立起自己的军事地理教育和军用地图测绘系统。中国的军事地理教育、测绘、制图系统一以贯之,延续有序。它缘起于“小站练兵”,有德国军事顾问,又有赴日本陆军学校学习的最早人才梯队。中国军事测绘成果也成为日军觊觎的对象。拙著《地图的发现.续》中即有文章,根据1902年陆军大学兵要地志教材,介绍了当年的军事地理教育。<br></br>    在我的收藏中,有清末小站练兵绘制的地图,也有民初陆军测制的第一批军用图,还有数以百计的日军侵华地图,其实日军侵华地图大多是以民国军用图做底图的图。是以为证。</h3></br> ​<h3>   这册1935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不准翻印”的《地形学教程释要》罕本,就是中国军事地理教育一件内容丰富的证物。</h3></br><h3>关于朱纯熙</h3></br><h3>    单先生的文章已经对作者朱纯熙,以及题签者、撰写了三篇序言的作者同事以及弁言、自序做了介绍。这里的这些名字以及“校勘者”名单,大约就是抗战以前中国军事地理教育的重要相关者了。单文还给出了刘述文、吴忠性等由陆军测量学校毕业延续到新中国军事地理工作的专家。可见历史沿革。<br></br>    因为家世,单先生是关于黄埔军校历史和民国军事教育史的著名民间专家。治史,无非是掌握特别的文献及有创见的史识,两方面、尤其前者,单先生都堪牛耳。我看中国军事地理教育成效卓著,然对清、民之际中国军事地理教育的历史沿革,先贤、要事的研究不够,资料不系统,论著不多。单先生的收藏和研究或可补一二。<br></br>    关于朱纯熙,单文介绍道:“朱纯熙,别号褒万,江苏奉贤人;江苏测绘学堂毕业后,入京师陆军测绘学堂高等科三期深造;1911年服务于测量界,研究测量,积学有素,富有根柢,经验尤深。1929年10月任全国测量会议指导员;在南京陆地测量总局及中央陆地测量学校任职期间,对测量事业多有建树;1934年中央军校罗致其为上校地形讲席。”<br></br>    补其年齿信息,据1910年毕业京师陆军测绘学堂研究班第三期大地测量科学员名单,朱纯熙“年20岁”,如毕业时,则上推他为1890年(光绪十六年)生人。如入学时20岁,则还应前推几年。</h3></br> ​<h3>    朱纯熙的测绘学堂三期同学焦山著有《梅峰山房诗存  适轩联语 》有赠朱褒万诗云:“久客新都志未舒,结庐城北计多疏。无情白发朝生镜,有味青灯夜读书。花木累人犹槁死,神仙空自好楼居。近闻挈眷逃荒徼,惩我前游懔覆车。”诗句下题注云“朱褒万曾任南京政协委员”,诗句内容大意为朱在南京久居而“志未舒”,抗战期间与中央测量局内迁贵州,所以有“挈眷逃荒徼”说。“近闻”则说明焦山这诗大约也写于抗战初期。“惩我前游懔覆车”或许是二人皆知的一件交通事故。<br></br>    焦山,字石仙,安徽怀宁县广济圩人,抗战前他是安徽测量局的上校校正,生于1879年7月22日,病逝于1942年8月3日,所以这是前诗时间的下限。<br></br>    在军校毕业册上焦比朱大7岁,如此则推算朱为1886年生人。反正朱纯熙的确切生年范围在1886~1890之间,具体待考。<br></br>    朱纯熙是江苏测量局的上校校正,估计就相当于总工程师吧。朱、焦同学而又同事,关系不错且诗词唱和就是常事。既然他做过“南京政协委员”,那就应当活到了五十年代以后。不过没查到相应信息,还读到过一条其殁于1946年7月31日的信息。还是待考。</h3></br><h3>    关于民初军事测绘教育</h3></br><h3>    光绪三十年(1904)1月15日,清政府练兵处在北平创立陆军测绘学堂,初名练兵处军令司测绘学堂。此为中国第一所测绘专科学校,校址在北平东城方家胡同。具体校址坐落不详。1907年,测绘学堂迁到西城祖家街,校址疑为今三中附近。测绘学堂设三角、地形、制图3班,学制4年。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中央陆军测量学校,隶参谋本部,设寻常科和简易科,各省亦先后设陆军测量学校。1915年,增设高等科,后以经费困难停办。1931年复校,改名为中央陆军测量学校,校址在南京大石桥。抗战后测量学校迁往西南。<br></br>    这册《军事地形学教程释要》显然是陆军测量学校重要的基础教材。其中对于几何投影、高斯投影、墨卡托投影都有详细介绍,对各种投影计算公式数据有详尽的编列,还有关于平面图绘制的光影方向的论述颇有特色。总之是一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教材。</h3></br> ​<h3>    民国军事教育的人才和教材,除了小站练兵的“德系”背景,主要是“日系”,缘于民初留学日本陆校的一批人。朱纯熙“编著”的教程,其纯技术部分估计是依托另一部外文的专业著作。朱1931年还有一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数学译著《算学丛书.极限论》,原作是日人竹内端三。可见他的日文是拿得起来的,而且数学基础好。所以他不单做教官,还自撰教材,那个年代,怎么也算业务尖子吧!因此有那么多同事和上司给他的书写序题款。</h3></br><h3>    桃李</h3></br><h3>     根据于岳整理的“民国时期测量学校历届毕业同学录”,从1904年到上世纪40年代,测量学校曾用测绘学堂、京师陆军测绘学堂、中央陆军测量学校、中央测量学校、国防部测量学校等校名,至少开办了研究班5期及正班17期、训练班12期。为中国测量事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专业人才。<br></br>    因为中国亟缺测绘专业人才,这所学校毕业生几十年间弥漫在全国相关领域。其间有1921年北平中央陆军测量学校毕业生刘述文(1892-1971)1931年任南京中央陆地测量学校主任教官、教育处长,1945年任陆地测量学校陕西分校主任,1948年在苏州陆地测量学校大学部讲座教授。建国初,任东北军区地图科训练队教员,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制图系副主任、教授。是为我军测绘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h3></br> ​<h3>吴忠性全家合影,前左二为正国级</h3></br><h3>1936年毕业于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地图制图专业的吴忠性(1912~1999),1950年被任命为西南军区测绘分局制图科科长。他是进军西藏行军路线图的制作人,为解放西藏作出重大贡献。吴的次子也是技术干部出身,曾任全国人大委员长。</h3></br> ​<h3>    姚子健(1915~2018),1934年中央陆军测量学校印刷专业毕业,在校期间秘密加入中共,毕业后在陆军测量局工作。姚子健属于特科系统,任务是获取情报。他提供的地图对红军长征做出贡献。他的上线联系人是舒日信和沈伊娜夫妇,再转给地下党负责人王学文。后来舒沈夫妇调走,姚的上线成为“熊先生”。沈伊娜是中常会秘书处速记员沈安娜的妹妹。<br></br>    京师测绘学堂系统还有个特别的毕业生范汉杰(1896~1976)。范本是个乡间文人,十几岁当过小学校长,他1911年考入广东陆军测量学院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测量班,1913年,毕业后任职于广东陆军测量局科员,大革命时期他在粤军任职团长,任粤军第六路少将司令。1924年进入黄埔一期,是历届黄埔新生中唯一有将军衔的学生。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营长、团长等职。抗战期间他任二十七军军长,率部在山西太行抗击日军达4年之久。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任东北剿总副司令驻守锦州,激战后被我军俘虏,1960年特赦。<br></br>   <br></br>    发行机构正本堂</h3></br><h3>    我颇好奇《军事地形学教程释要》的发行机构是“傅厚岗四号”的“正本堂”。<br></br>     1935年的这个地址正是徐悲鸿与蒋碧薇的私邸地址,如今那个独门独院还被南京市做了文保单位的。我是因为三年前路过,便有印象。<br></br>    南京人都知道傅厚岗地区,这是美国人墨菲做“首都设计”整体规划的核心地区。这里是明代府军后卫队驻在的一座高岗,人称府军后卫岗,后来被念顺了叫做“傅厚岗”。过去和现在这里都是“高尚社区”密集地。当年的民国外交部、立法院、李宗仁公馆、八路军办事处都在这里,还有各界名人吴贻芳、徐悲鸿、傅抱石、林散之、钱松岩、匡亚明、武中奇、都曾在傅厚岗生活过。</h3></br> ​<h3>    徐悲鸿夫妇1928年来南京,前后十年,建宅于此傅厚岗四号。还因为蒋碧薇在院子里拔了他喜欢的枫树载了梅兰竹松而大生龃龉,索性名其画室为“无枫堂”以示不满。<br></br>    傅厚岗应当是当年南京的最高地价,普通文化机构怕租不起。既没听说徐先生画画之余还搞“三产”?彼时的文化机构和其他书刊中又没有发现这个机构名字,或许这个“正本堂”与中央陆军学校的文案经营有什么特殊关系?还是待考。</h3></br><h3>    两位“朱思本”</h3></br><h3>    作为军事地理教育家,朱纯熙不可能不知道那位著名的元代地图学家朱思本(1273~1333)。他作为当年的道教领袖,游历天下,广读文献,经过10 年的努力,终于绘成“长广七尺”的《舆地图》,刻石于上清之三华院。可惜此图失传,幸有明代罗洪先所绘《广舆图》保存了此图的概貌。<br></br>    朱纯熙的儿子也叫朱思本,一字不易。这位朱思本(1918~?)深受其父认真读书踏实做事的影响,1940年中央大学工科毕业后,先在湘桂铁路系统工作,曾在尚才先生主持的铁路机务标准设计处参加了标准客货车设计工作,1945年考取公费赴美国铁路实习,在美多家铁路公司机务段和大修厂实习蒸汽机车修理以及车辆设计和制造技术。1946年回国。</h3></br> ​<h3>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思本受到信任和重视,先后任衡阳铁路局株洲铁路工厂工程师、车间主任,铁路局机务处、车辆处正工程师、科长,铁道部厂务局设计科主任设计师。1953年任齐齐哈尔车辆厂代理总设计师,1956年任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管理局设计处高级工程师,之后,历任铁道部援外办公室工程师,铁道部工业总局副总工程师。同时曾兼任中国铁道学会常务理事、车辆委员会主任,他是美国铁路工程学会(AREA)终身会员,是蜚声中外的国家铁道车辆专家。<br></br>    在1935年出版《军事地形学教程释要》时朱纯熙的诸多同仁在序言和弁言中表示:“吾愿军校学生,人人彻底读之,以为他日制敌决胜之助,庶几不负作者之苦心也乎。”<br></br>    这书出版的时候小朱思本刚刚17岁。那时老朱思本有一幅地图已经扬名七百年。再过十几年以后,小朱思本设计建造了建国初第一批货车棚车,冷藏货车,援外车厢,他设计的成千上万辆火车车厢迄今在全世界的铁路线上运行!<br></br>(2022.7.31)<br></br></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