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刚过,有老友相邀去顺州镇会文村看洋芋花。一群人、两台车,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一、顺州印象</font></div> 从永胜县城出发,路过哨丫口程海收费站,驱车一路向西盘旋的乡村公路,全程40公里,就接近了顺州。从它毗邻的三川盆地仰望过来,常见云层低矮缠绕着山腰,风吹云散现人家。故而又有人称之为云上顺州。这里是我父辈祖先的生养之地,图片居中前突的白屋旁边就是老宅位置所在。这也是我愿意收藏它并引用为封面的原因。 车辆翻过迪里山头,便可看见老家全貌。45年前爬山涉水,经过黎明和夕阳一天的洗礼,初次踏入老家祖屋的印象又逐渐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一根绣花针,挑去了脚底走出的水泡;一条热毛巾,擦拭了全身的灰尘和疲劳;火塘边,表姐烧黄的麻雀是儿时最美的味道...... 车辆下到山脚,便靠近了迪里水库。平静的水面与不平静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一种叫做乡愁的记忆便涌上心头,那依旧的涛声今何在? 如今老宅已经不在,代替它的是堂兄子嗣们兴建的砖瓦房。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勤劳和智慧所创造出来的骄傲。 水库边,成规模的产业基地无不向过往的人们展示了共建乡村美好生活的愿景。<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二、走过西马场</font></div> 从迪里水库边往北,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水泥路驱车前行,山梁上便可遥望西马场水库。由于高温干旱,水库水位相比往年下降许多,水库由于羞涩只有露出回头一眸。 从迪里经过10公里,我们来到了西马场水库。走在林荫路上,这里是天然的氧吧,也是人们避暑的空调房。 平静的水面,岸边露出的水草,无不在向我们述说着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天高云淡视野阔,每个人都在用手机记录自己眼中的风景,殊不知自己也成了别人镜头下的那道风景。 老友们,打个卡。一张照片,承载了一份友情。<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三、走进会文和睦地</font></div> 白草坪水库 离开西马场往西前行10公里左右,来到百草坪水库。淳朴的村民告诉我们,会文村的洋芋花花期已过,建议我们到会文村委会下辖的和睦地村去看看,不过还有10多公里的车程。省城回来的小朋友连声说:去去去。结果不重要,关键是大家一路都很开心。他很好奇洋芋是怎样种植出来的,为此还专门查阅了手机。 无缘牵手花期,那就去抓住它的尾巴,逍遥于这片山水,随遇而安。出发。 经过两个山谷,和睦地,我们来了。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外出务工了。这是一片期待开发的处女地,梦中的世外桃源。 村口处的药材和魔芋种植地,展望金秋,这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看来上天多半还是不会亏待那些执着进取的人们。 离村子不远的路边,我们终于看到了一片洋芋花。虽说过了盛花期,但红、白相间的洋芋花花瓣柔美,不娇不艳,朴实雅致,别有一番景致。微风袭来,细碎的洋芋花,似碧波上的朵朵浪花在荡漾,又似风铃的串串音符在跃动,仿佛弹奏出快乐的韵律。<br> 置身其中,淡淡的花香伴随着雨后泥土的气息,深吸一口气,令人感觉浑然不同。<div><br></div> 随着盛夏雨季的来临,洋芋花在土地里肆意开放、成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感恩这片土地。<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四、感受人间烟火,回味乡愁印记</font></div> 返回百草坪,已是午饭时间。老乡为我们提供了炊具和食材。小朋友很乐意在地里刨洋芋做食物。为此还和奶奶谈条件:要刨5棵洋芋才写一篇假期日记。更期待留下来帮老乡刨洋芋,不要工钱,管饭就行。看来乡村振兴战略后继有人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感受一波人间烟火,有种野炊的感觉。 就地取材,火塘罗锅饭、生态鱼、烧洋芋,一切都是儿时的家乡味。那一抹乡愁,回味在唇齿间,流淌在脑海里。 返回顺州,在西马场山梁,南望故里,一种悠远的感觉袭来,前尘往事随风去,悠悠白云都付笑谈中,仿佛我们都是人间的花草。 来到顺州街上,走进堂姐家的农家乐——乡愁印记。院子里歌舞升平,一片祥和气象。堂姐夫录视频、刷抖音,忙得不亦说乎。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欣慰。<div>时节如流,岁月如梭。剪不断理还乱,唯有那一抹传承于血脉的乡愁印记随韵律而跃动。让我们举起杯吧,把握现在,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存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