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各位家长您好,今年的6月份我们进行了新生来园的参观活动,活动前我们针对家长们对孩子们入园有哪些困惑和需要哪些帮助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天我们就根据家长们的反馈来聊一聊大家的困惑,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教育策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长篇——首先您是否有以下的教养方式?</p><p class="ql-block">1.家长的教养态度是否一致?</p><p class="ql-block">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一致时,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没有定性。比如有的家庭妈妈很严格,爸爸管理非常宽松,那么孩子写作业可能妈妈在场就严肃些,爸爸在场就嬉皮笑脸。</p><p class="ql-block">2.是否太宠溺孩子?</p><p class="ql-block">宠溺常常会对孩子纵容,使孩子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没有行为规范,没有耐心、克制情绪、克服困难的观念,做事自然难以静下心来有始有终,在隔代照顾的孩子里更明显。</p><p class="ql-block">3.是否为孩子买了过多的玩具或书籍?</p><p class="ql-block">外在干扰太多,玩着汽车又找别的玩具,一换再换。某一个玩具只带给孩子短暂的吸引,无法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乐趣。</p><p class="ql-block">4.家庭生活节奏是否太快?</p><p class="ql-block">家长在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时候,难免会讲求效率,原本节奏较慢的孩子,只能跟上快节奏,根本没时间慢慢而专心地完成一件事。</p><p class="ql-block">5.家里的活动是否太多?</p><p class="ql-block">活动太多会无法给孩子提供安静的环境。生活在浮躁的气氛中,孩子很难建立良好的专注力。</p><p class="ql-block">6.是否过多的批评、数落孩子?</p><p class="ql-block">过多的数落对孩子会形成负面的心理暗示,使他产生“反正自己怎么也干不好”的想法,从而做事时不肯专心完成它。别轻易为孩子贴上“坏孩子”“笨蛋”、“不听话”等标签。</p> <p class="ql-block">针对不同的教养方式有哪些策略:</p><p class="ql-block">一、家长转变观念</p><p class="ql-block">作为家长您可以及时的与幼儿园领导及老师进行沟通,如实反映孩子的真实情况,以便相关老师做好准备工作。我们要先把他们看作是儿童,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要贴标签,包容和接纳,正确看待幼儿的出现行为,了解出现的原因,客观的看待孩子的发展,对孩子保持适当、合理的期待。心理学上所说的罗森塔尔效应:“对于孩子来说,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权威,是父母。你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发出什么样的预言,对他的成长是件非常关键的事情。但这种期待并不是鼓励家长盲目给孩子树立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孩子的人生。而是要用放大镜看到孩子的优点,并打心底里信任孩子,给他鼓励,先让孩子建立起自信,才能更好的取得进步。</p><p class="ql-block">二、举例教学</p><p class="ql-block">1.“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批评的后果</span>: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玲玲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欣赏的奇迹</span>:素素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的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教育策略</span>: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p><p class="ql-block">2.“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爱抚的疗效</span>: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第一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娇娇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果然,娇娇觉得那一针比想象中的痛减轻了许多。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冷漠的伤痛</span>:娇娇第二天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娇娇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结果,还没打针,娇娇就“痛”得流出了眼泪。最后,当针尖打进娇娇身体时,她痛得大哭起来。同样是打针,娇娇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觉得不怎么痛;而独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娇娇就痛得受不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教育策略</span>: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幼儿的感统失调有哪些?</span></p><p class="ql-block">1.触觉失调</p><p class="ql-block">情绪不稳定、爱发小脾气,不喜欢被别人触摸和理发、洗澡等,不合群或者不爱和别人玩,甚至喜欢动手打人等。</p><p class="ql-block">2.本体感觉失调</p><p class="ql-block">身体不协调,不会拍球、数数,用笔书写比较歪扭,空间感不好等。</p><p class="ql-block">3.前庭觉失调</p><p class="ql-block">上课时不专心,注意力无法集中,爱做小动作,容易摔跤或碰倒东西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感统失调怎么解决?</span></p><p class="ql-block">1.家长们不溺爱 、不包办、相信孩子、多放手让孩子去发现。</p><p class="ql-block">2.尊重孩子,不限制 、不剥夺、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发现。</p><p class="ql-block">3.不要因为舍不得孩子“受累”而凡事包办代劳,孩子的自主学习很重要。</p><p class="ql-block">4.大自然好处多,森林课程能够促进孩子的个人协调能力发展,户外自然环境对于孩子的感受是一种全范围的,孩子身体以及感官所受到的刺激是相对平等的,这时候孩子的感知就能够更好的进行协调,从而让孩子的感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户外自然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所以对于孩子的感官刺激也会更强,比如此起彼伏的鸟虫叫声、绚丽多彩的树木花朵等等。</p><p class="ql-block">5.触觉按摩是给予触觉刺激最好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孩子的身体各部位进行抚触、挤压、定点等多种形式的按摩,如脸部按摩、口腔按摩、四肢按摩、躯干按摩、背部按摩等,可以达到很好的促进触觉发展的目的。</p><p class="ql-block">6.前庭刺激、本体刺激很重要,可以让孩子多做手部动作的游戏、进行球类运动或者适当的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这些不仅能提高孩子的意志力和自信心,还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孩子身体动作对大脑的刺激。</p> <p class="ql-block">宝宝篇——如何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如何管理情绪、增加自信心等方面的小妙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宝宝不愿意去幼儿园怎么办?</span></p><p class="ql-block">上幼儿园是宝宝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有的宝宝会比较抗拒、不适家长们应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1.语言沟通,安抚宝宝情绪</p><p class="ql-block">3岁左右的宝宝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语言了,妈妈可以用平静、愉快的语气,告诉宝宝幼儿园是怎样的,比如:“宝宝,幼儿园是比家更大的地方,里面有亲切的老 师,她会教你唱好听的歌,跳好看的舞蹈,给你看各种各样的绘本,那里还有我们在公园里玩的小滑梯、秋千,还有更多的玩具和很多像你这么可爱的小朋友跟你玩。”</p><p class="ql-block">2.跟宝宝一起角色扮演</p><p class="ql-block">家长可以将幼儿园的生活情景以及真实小故事搬到家庭中,和宝宝进行角色扮演。例如:爸爸开车送宝宝去上学,妈妈扮演老师迎接小朋友,如何度过在幼儿园的时光,一直到放学了爸爸来接宝宝回家。也可以转换角色,妈妈扮演 小朋友,宝宝扮演老师。另外,爸爸妈妈也可以扮演宝宝的小同学,和宝宝一起玩耍,遇到争夺玩具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宝宝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宝宝需要有心理准备,如果爸爸妈妈能在入园前就让宝宝学会如何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那么,宝宝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不会显得非常被动而且无助,他能用储存的信息去观察和分析遇到的情况,从而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p><p class="ql-block">3.真实体验</p><p class="ql-block">家长可以带宝宝先到幼儿园参观,提前熟悉环境。带宝宝玩滑梯、荡秋千,和宝宝一起参观教室以及各种不同的活动区域,告诉宝宝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什么可以玩,在教室里会上什么样的课,宝宝将会学习到什么,宝宝会在哪里吃饭,在哪里午睡,放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在哪里接宝宝回家,进一步消除宝宝对幼儿园的陌生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这些影响幼儿自理能力的误区,请家长避开</p><p class="ql-block">1.溺爱孩子,因舍不得孩子“受累”而凡事包办代劳</p><p class="ql-block">2.缺乏耐心,因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便不愿等待、自行代劳</p><p class="ql-block">3.认为孩子还小,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处在动作发展的关键期</p><p class="ql-block">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呢?有一些小妙招可以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1.帮助孩子制定每日作息计划</p><p class="ql-block">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作一份专属的每日作息表。让孩子每天从起床开始,自己完成穿衣服、洗漱、如厕、吃饭等事项,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摆碗筷、洗水果等),增强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任务”,持续不断随机引导,及时给予提醒或指导。此外,在制定这些“小任务”时,需根据孩子自身能力情况,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可以用半帮助半示范的方式,逐步帮幼儿学会独立完成。比如幼儿穿衣服,家长可以帮助幼儿只穿一边衣袖,在帮助过程中示范引导,让幼儿独立穿上另一边衣袖。</p><p class="ql-block">2.幼儿园里的相关游戏可延伸至家中</p><p class="ql-block">游戏也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方式,许多在幼儿园进行的游戏也可以延伸到家庭中:比如小班幼儿可以利用娃娃家游戏,引导幼儿喂宝宝吃饭、帮宝宝穿衣服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1、给孩子展示具象的规则</p><p class="ql-block">规则、道理这些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对于孩子来说,听懂不代表着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将各种规则展示给孩子看,孩子通过具体的活动看到规则、体验规则,才能理解规则。</p><p class="ql-block">如:公共场合的规则:玩滑滑梯要排队、电梯要先下后上、想要玩别人的玩具要征求同意等。</p><p class="ql-block">这些规则都是常见的,孩子日常能够经常接触到的,在遇到和规则有关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现在我们正在遵守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叫做要排队,排队的好处是每个小朋友都能玩到滑滑梯。经过这种高频率的关于规则的展示以后,孩子就能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规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的,遵守规则是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p><p class="ql-block">2、父母的榜样示范最有效</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规则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不能总玩手机看平板,那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就不能手机不离手。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能够遵守规则,自然会去效仿父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发生在每一天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的。</p><p class="ql-block">3.正向强化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正向强化呢?当孩子此时此刻正在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给与这样的表扬:我看到你刚才是用说话的方式来解决抢玩具的事情,而不是打人,非常好,你是一个遵守社交规则的孩子。把批评孩子“不要做某事”,转变成表扬孩子“做了某件事”,孩子记住的就是正确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四、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span></p><p class="ql-block">1、表达同理心,让孩子感到他被了解</p><p class="ql-block">当你用同理心关爱孩子,他们就也会用这样的方式看待别人。将心比心是安抚孩子的良好方法,孩子感到被关心的时候,就更容易听取建议。对孩子有同理心,代表着你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理解是一种尊重的表现,当孩子感到被尊重时就会更有空间调适自己的心情。</p><p class="ql-block">2、接纳孩子真实的感受,给与孩子抒发的空间</p><p class="ql-block">对小孩子而言,哭闹是一种抒发心情的方式。或许他们抒发的方式会造成现场的一团混乱,但他们并不知道如此。建议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让他们因此而感到内疚,反之教导他们抒发心情是正常的表现,然后再告诉他们有些方式是不适当的。比方说,发脾气并不代表有施用暴力的权利!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以允许他们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对于孩子未来情绪管理是相当重要的。</p><p class="ql-block">3、聆听孩子的感受,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p><p class="ql-block">孩子若是哭闹不停常常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并没有被听见,即使他们哭的再大声。此时建议爸爸妈妈耐心倾听他们不满的理由,陪在他们的身边并告诉他们,你正在聆听着他们的心声。如此就能够安抚孩子不平稳的情绪。用心倾听不单单可以培养孩子沟通的能力,还是建立亲子关系的良好机会。</p><p class="ql-block">4、引导幼儿处理问题的能力,勇敢面对问题</p><p class="ql-block">通常孩子感到被聆听和接纳的时候,孩子沮丧的心情过一段时间就会安稳下来。下一步就是处理问题的核心。家长们可以把这个时机当作教育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除非孩子无力解决问题,建议不要急着介入给他们解决办法!这会让孩子觉得你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信心,同时失去了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五、面对孩子的胆小、敏感,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心</span></p><p class="ql-block">1.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p><p class="ql-block">孩子对自我认知是来自身边的大人,而他们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还有老师。只要父母说自己好,那就是好!老师说自己行,那就是行!反之如果父母和老师经常批评孩子,孩子自然会认为自己很差劲。只要父母和老师多重视点孩子的优点,多点鼓励和肯定,必然孩子的自信心会大增,做事的积极性也会很大程度的提高。</p><p class="ql-block">2.多培养孩子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一个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孩子,他自然而然的会拥有自信。所以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最基础的能力,比如穿衣、吃饭;比如自己去玩游戏,比如自己去找小朋友玩。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多让孩子独立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孩子除了收获快乐外,还能拥有其他孩子没有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3.让孩子体验成功</p><p class="ql-block">成功也是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的,父母要多创造出机会,让孩子充分享受成功后的快乐。比如父母可以陪孩子做游戏,让孩子多赢,偶尔也让孩子输一下,再让孩子赢。让孩子知道失败和成功的感受。及时告诉孩子失败不可怕,只要自己再努力,一定会成功。孩子就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懊恼,成功的喜悦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4.不要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p><p class="ql-block">很多不理性的父母经常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这样的结果只能让孩子心理沮丧,失去前进的动力,非常影响孩子的情绪,时间长了,自卑感也就生出来了。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发现孩子的长处,多培养,多鼓励。这样就能帮孩子树立自信心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无论是哪种教育模式,归根结底就是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家长们能做的就是为儿童提供最理想的家庭教育,这是每一位做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