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思想家严复曾说,“近代以来社会之文化风俗,十有八九源自于宋。”<div> 宋代,是一个妩媚香艳的朝代,宋代也是士大夫和市民的时代。这个时期,不乏宏大喧嚣的话语,但更多的是风花雪月的婉约气息。<br></div><div> “花香茶”是宋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梦梁录》有记载:“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br> “花香茶”也是民间趣味的亮点。《梦梁录》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br> 足见,“花香茶”,在宋代,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审美的一部分,更是爱美行为的展现。</div> <p class="ql-block"> “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朝是中国插花史上的鼎盛期,插花是宋朝社会的时尚潮流,不论是官是民,都对插花喜爱有加。不管是女儿的闺房、富家的庭院,还是出家人的案头、士大夫的书房,都有瓶插的鲜花,将生活空间点缀得意趣盎然。</p><p class="ql-block"> 宫廷插花有效地丰富了宫廷文化,民间插花也促进了民间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宋韵文化的高光时刻。相比于民间插花,宫廷插花会更加严格,花的意境也更深奥,宫廷插花的艺术风格一直引领着民间插花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插花艺术的“意境感”也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文学元素的加入,尤其是诗歌文化更能体现插花艺术的“意境之美”。</p> 宋人的插花时尚,自然带动出一个繁荣的鲜花市场。无数人以种花、卖花为业,养活了诸多花农与花商。宋朝的商家,也喜欢用插花来装饰酒店、茶坊,营造出高大上的优雅格调。<br> 宋代每年春天都会举办盛大的“花朝节”,花朝节出门赏花的市民往往比肩接踵。据史料记载:每逢花季,临安后苑都要“妆点一新”,“间列碾玉、水晶、金壶及大食玻璃、官窑等瓶,各簪奇品,如姚魏、御衣黄、照殿红之类几千朵,别以银箔间贴大斛,分种数千百窠,分列四面。至于梁栋、窗户间,亦以湘筒贮花,鳞次簇插,何翅万朵……”<br> 牡丹花会在中国是四大会节之一,宋代民间每年都会有特定的赏花大会。而且在特殊的节日里,还会有特殊的花所代表,如重阳节的菊花。开封的菊花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名的,到来菊花盛开的季节,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会举行赏花大会。在赏花大会中还有好彩头,好彩头是为了增加赏花大会的乐趣。<br> 《梦梁录》、《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西湖繁胜录》等书,都对宋代的花事有着明确的记述。《梦梁录》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div> 《东京梦华录》记载:“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br>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原以为是诗人的铺陈,其实,恰是当时的生活常态。<br> 宋代插花艺术的巨大影响力,令其在很多领域都留下了印记。在很多绘画作品中,都有关于插花的内容。南宋宫廷画师李嵩,绘有一套《花篮图》,分为春夏秋冬四幅。画面上的花篮,装饰漂亮,生活及艺术气息浓郁。</div> 李嵩 花蓝图<br><br> 许多宋代诗词,也都有插花的记述。如苏辙的《戏题菊花》:“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花插酒壶。”杨万里的《赋瓶里梅花》:“胆样银瓶玉样梅,此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莫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br> 千年前的卖花声,今还在否?恍如昨天,却已千年!<br> “香”<br><br><div> 宋代是文化的高峰,也是香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香文化蓬勃发展,遍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br> 宋代航海技术发达,使“海上丝绸之路”得以成行。无数商船带来了东亚及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同时,也将中国的麝香带入了国外。<br> 香,在宋代的兴盛,本来与祭祀和酬神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定的生活环境,富裕的物资保障,使香在宋代兴旺繁盛。一时间,庙宇殿堂、阶墀红楼,茅屋青舍、市井茶楼,皆是香雾缭绕、氤氲四起。 <br> 在宋朝之前,香更多是为贵族所用,平民百姓并不会有什么太多的接触。但是在两宋时期,香已非贵族皇家、士大夫的专属了,劳动百姓偶尔也会用于“改善空气、驱逐蚊虫”。可以说,在这个时期,香文化是真的被普及到家家户户之中。<br> 和一般人家普通用香不一样,皇家用香则更加的精致与讲究。当时的皇室专门养了一批制香的工匠,让他们在专门的制香工坊里制作香料,甚至于有的皇帝还会亲自督工。<br></div> 在宋代《清明上河图》之中,依稀可见香的存在,画面上香铺林立。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去味驱虫、过滤空气”,有阡陌飘香的说法。<br> 期间,有关“香”的专著也不绝于缕。北宋洪刍著《香谱》一书,属于“香”专论较为完备的第一本著作。还有宋末陈敬所著《香谱》,也可谓“香”文化的集大成者。 香,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需要传承与发展的,而文人所最擅长的就是从事文化活动。宋朝的文人多,他们把香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这也就导致了宋朝香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br> 在宋代,更有许多关于以“香”为题材的绘画。除了《清明上河图》外,还有李嵩的《焚香听阮图》,刘松年的《西园雅集图》等等。这些,足以说明,宋朝确实是香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李嵩 焚香听阮图 刘松年 西园雅集图<br><br> 在宋词中,香的符号屡屡出现。《全宋词》里面就多次提到香料,而且每次提到的香的名字都不太一样,比如说像“瑞脑”、“沉水”、“香篆”这些等等。<br> 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就有“香”的诗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div> 瑞脑是什么?就是香。金兽,就是香炉,铜雕的香炉。<br> 看吧!在充满思念的淡淡愁绪中,诗人燃起了薰香,排遣着无边的烦恼,带给自己的是无限的慰藉,带给历史的是无限的美好,也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感受到了香风旖旎的气息。设想一下,诗人不是在金兽做成的香碗里燃起了“瑞脑”薰香,而是啪的一声点起了一根烟,喷云吐雾;或者拿起酒杯,自顾自地喝上二两,还有趣味吗?还有雅致吗?<br><br> 是香,让岁月美好,让风光旖旎,让历史充满了温度。<br><br></div> “茶”<br><br><div> 茶为国饮,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细究历史,不难发现,茶,属于和平之物,动荡年代是无法饮茶的。而和平时期,茶香氤氲,正是茶饮活动的兴盛之时。优雅的日子、休闲的时节,正是茶大展身手之际。<br> 宋朝是和平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化鼎盛的时期,更是茶文化兴隆旺盛。因为宋朝的贡茶是以福建建瓯北苑所产的“龙团凤饼”为代表, 所以茶界习惯把盛极一时的宋代茶文化称为“ 龙凤盛世”。<br> 宋代茶事兴旺,与皇帝的喜爱分不开,宋朝历代的当权者都对茶情有独钟。宋太祖赵匡胤饮茶成癖,开国伊始,宋代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到宋徽宗时,茶文化登上了极为尊显的圣坛,皇帝亲自执笔,创作了的《大观茶论》。在正文中,宋徽宗介绍了宋代茶叶的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等方面的知识。<br> 宋徽宗在导言中提出:“‘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他把茶描写成天地间的灵物,极大地提高了茶和茶道的地位。<br> 紧接着,宋徽宗进一步论述品茶是盛世清尚,可以“沐浴膏泽,熏陶德化”,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所以,天下励志清白的人,都崇尚品茶这种高雅的活动,竞相“碎玉锵金,啜英咀华”。<br>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皇帝的喜好,为茶文化的发展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br></div> <br> 另外,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当时强大的农业生产力来看,也为宋人浓浓的茶韵提供了物质保证。宋代年产茶叶超越唐代的6000万斤,达到1.5亿斤。和平的环境为“茶马交易与南茶北输”提供了畅通之旅,又使更广大地区的饮茶之风延绵不绝。<br> 宋代的诗词有很多吟诵茶的句子,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br><br><div>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br> 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br> ——《龙凤茶》王禹偁<br><br>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br>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br> ——《双井茶》欧阳修<br><br></div> <div><br></div> 除了茶肆、茶坊、茶楼在固定的地方专门卖茶水等诸种饮料外,北宋汴京至夜半三更还有提瓶卖茶者,为深夜仍在活动、游玩的吏人、商贾或市民提供饮茶服务。<br> 到了南宋时期,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茶肆非常普遍。当时,小说讲史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茶肆则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讲史者在茶肆中搭台即席开讲,饮茶者一边品茗一边听书。<br> 南宋还兴盛斗茶,简单的“品茗”被演化出“斗茶”、“分茶”、“点茶”等“茶百戏”。刘松年绘有茶画《若园赌市图》,从画面上看,是卖茶沽若者之间在斗茶竞卖。<br> 刘松年《若园赌市图》<br><br><br> “花香茶”,本是一种生活,是在和平安逸的环境下,充满人间烟火的宋人岁月。但随着追求品味的上升,又变成了一种精神时尚,最后演绎成了一种文化。唯美与精致的宋人,把“花香茶”变成了一种艺术与欣赏,变成了诗书画的题材,变成了生命的寄托。<br> 其实,岂止是宋人,有宋以来,历代思想巨匠和文人雅士都在“梦回宋朝”。<br> “传承宋文化,弘扬宋文化”。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恰逢浙江省开启了重塑“宋韵”、打造文化名片的壮举。在这项活动中,朱军岷以一个杭州土著的身份,以宋代遗民的情怀,用独有的视角、务实的行动,勾勒了宏大而细腻的“宋韵”话题。<br> 朱军岷,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专业研究生,非遗传承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金星铜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br> 生长于临安古都、长于西子湖畔的朱军岷,对宋文化有着无限的神奇与向往,尤其对宋韵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他认为,宋韵的说法,有多种,但最接近的是十项内容,也就是他口中的“宋韵十雅”,既“书画诗香茶,琴棋石酒花”。<br>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气韵。南宋的建立,使有着浓郁北方气息的宋代文化在杭州扎根发芽,与浓郁的江浙文化相互融合。所以,宋韵研究从杭州出发,花香茶再次繁荣。艺术,瞬间进入高光时刻。这一点,朱军岷是幸运的,也是骄傲的。<br> 对于宋韵中的“花香茶”,军岷大师有自己的构思和把控。他认为,作为今天的人研究宋韵,不能做简单的对缝,也不能做呆板的嫁接。比如说,一种茶艺的复活,一种香具的仿制,一种花道的传承……这些都属于形而下的层次。在文化复兴上,在宋韵传承上,我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介入、多角度的谋划。不仅要把握于器物的层面,更要从形而上的角度开展研究。比如,宋代的思想、宋代的意韵、宋人的境界、宋人的情怀……也就是说,“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梦回宋朝”不仅要具体和形象,更要抽象和气韵,从精神层面开启“宋韵”的宏大之旅。<br> “不谋一时一事,而谋全局也!”正是这样高蹈的战略思维,令朱军岷的铜雕作品饱含了浓浓的宋韵情怀,展现着淋漓酣畅的意境。精准的宋韵,加上传统“清供”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更加奢华浪漫、一树繁花。是的,艺术家的境界,不仅仅是总结,也是传承、更是创造。那么,我们就通过军岷大师作品的一角,去感悟一下他内心的“花香茶”世界。<br> 千年岁月不朽,如丝如缕再现。宋代不远,近在眼前。惊艳的花瓶、烁烁的铜花,傲梅映雪,我们依稀闻到了香气氤氲。 立意新颖、造型精致,传统与现代有效结合,宋韵与生活巧为一体。铜为筋骨,熔尽精华。清新、雅致,案头一置、光华四射。匠心凝血雕铸,曼妙徐徐飘来! 精致的铜瓶,儒雅、高贵;璀璨的铜花,鲜艳、明丽。经纬之间,意韵横生。丝丝缕缕,编织着宋代的奢华。 铜为衣,宋为韵,一枝一蔓,梦回宋朝。穿越千载的岁月,洗却一身尘埃,芳华再现、眼目一新。铜雕匠人的风采,令你瞬间看懂宋代。 山石崚嶒,兰韵馨香;鹿鸣幽谷、铜色张扬。宋代的绝佳传承,穿越而来的使者。锣鼓声再次响起,历史缓缓拉近。“才子佳人,山巅湖水,鲜花处处,歌舞升平”。宋代,就在身边。 梅瓶是精湛的,铜花是璀璨的,图案是优雅的,意境是深远的。融“简约与直白”,兼“机巧并朴厚”。花与瓶,铜与彩,无限话语,尽在不言。 鸟鸣庭树,预示吉祥;繁花璀璨,铜光四射;雕饰精致高雅、寓意吉祥圆满。惟美的画卷,烘托殿堂奢华,高端的制作,打造大美宋韵。 精铜制作,花果一味。天街小雨、晚来欲雪,正是茶香缥缈之时。一花、一果、一壶,人间美事尽在眼前。 奇石依偎铜身,幽兰依偎人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的何止是颜色?金兰雅韵香气弥漫,宋韵风采熠熠生辉。 温馨飘逸、精致烂漫。匠心呕血、独树一帜。置放案头大海泛波,抚摸把玩青山着意。熏染了宋代,靓丽了闾阎,演绎着如歌般的岁月。<br><br> 以上,是朱军岷的作品一隅,虽零星,但也足见其风采和气韵。<br> 曾经,“花香茶”是不宜累家的消遣,而今天,它却是辉煌宋韵文化的一部分。感谢朱军岷大师,将这一充满浓郁历史气息的素材,变成了立体的、充满温度和色彩的艺术佳品。时光已经轮回,宋韵正在鲜活!<br> <div> 咏军岷大师宋韵之“花香茶”(1)<br> 新月半轮风景好,繁华易碎也曾经。<br> 昨日花香未穷尽,今朝茶浓正丰盈。<br> 唐风一开浑不语,宋韵千锤已称雄。<br> 江南铜屋高格调,数缕清幽西湖东。<br><br> 咏军岷大师宋韵之“花香茶”(2)<br> 牡丹盛开尽娉婷,桃蕊绽放满阶逢。<br> 茗茶一盏对斗室,薰香三炷立堂中。<br> 桂花适口馨常在,托盘怡心韵自生。<br></div><div> 玉人昨夜铜炉守,红袖添来不朽功。<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