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县文史资料》

菅伟民

<p class="ql-block">许昌县隶属河南省许昌市。位于河南省许昌市中部,环抱许昌市魏都区,东邻鄢陵县,西邻禹州市,南靠临颍县,北靠长葛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5′-114°04′、北纬33°52′-34°10′。建安区总面积809平方公里。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578598人。2017年2月5 日许昌县更名建安区。</p> <p class="ql-block">许昌县历史悠久,原始时期距今约8至1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许昌人”出土于建安区境内,填补了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的空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相传唐尧时许由牧耕于此,故被称为“许”。</p><p class="ql-block">夏、商昆吾族居许地,属豫州域。</p><p class="ql-block">西周武王封太岳后裔姜文叔于许,男爵,称许国,都邑在今张潘镇古城村一带。</p><p class="ql-block">春秋末,许国小,力弱,屡遭大国侵伐,70余年间五迁其都(公元前576年迁叶,今叶县南15公里;公元前533年迁夷,今安徽省亳州东南城父;公元前529年迁叶;公元前524年迁白羽,今西峡县;公元前506年迁容城,今鲁山县东南);公元前504年为郑所灭。楚复立许元公,公元前482年许元公卒,许国终。战国,原许国地属韩、魏。</p><p class="ql-block">秦,行郡县制,以故许国地置许县(县治在今张潘镇古城)、颍阴县(一说西汉初置颍阴县,治今许昌市)、颍阳县(故城在今建安区西南),均隶颍川郡,郡治阳翟(今禹州)。</p><p class="ql-block">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许县为许县和颍阴县(治今魏都区),均属颍川郡。东汉末,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同),曹操迎献帝刘协都许,称许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改元延康。十月,曹丕迫刘协禅位,汉亡魏立。十二月,魏迁都洛阳。</p><p class="ql-block">三国曹魏黄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为魏五都(洛阳、长安、许昌、邺、谯)之一。许昌县、颍阴县仍属颍川郡。</p><p class="ql-block">西晋,许昌为中原政治、军事重镇,颍川郡治亦自阳翟移此。东晋,北方十六国混战,许昌先后为后赵、前秦、前燕所占。</p><p class="ql-block">南北朝初,许昌县、颍阴县属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许昌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颍川郡治迁长社(今长葛市老城),许昌县治移许田(今陈曹乡许田村)。</p><p class="ql-block">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颍阴县并入临颍县。东魏天平初,置颍州,治长社。分颍川郡置许昌郡。元象二年(539年),恢复颍阴县。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颍阴城(今魏都区),辖颍川、许昌、阳翟三郡。许昌县属许昌郡,颍阴县属颍川郡。北齐改颍阴县为长社县。</p><p class="ql-block">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魏都区),许昌县、长社县并属之。</p><p class="ql-block">隋初,废郡改县。开皇三年(583年),改长社县为颍川县。大业三年(607年),复行郡县制,改许州为颍川郡,许昌县、颍川县均属之。</p><p class="ql-block">唐初,改郡为道,许昌县、颍川县隶于河南道。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许州,颍川县复称长社县,许昌县、长社县均属许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许州为颍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许州。</p><p class="ql-block">五代,后唐庄宗讳其祖父李国昌之“昌”字,同光二年(924年),改许昌县为许田县。</p><p class="ql-block">北宋,许州属京西北路。熙宁四年(1071年),许田县并入长社县。元丰三年(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p><p class="ql-block">金,改颍昌府为许州,领长社、长葛、襄城、郾城、临颍五县。</p><p class="ql-block">元,许属汴梁路,仍为州。</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元年(1368年),裁长社县,称许州,隶开封府。</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许州为直隶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州为府,增设石梁县为附郭。乾隆六年(1741年)又改府为直隶州,裁石梁县。</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1913年)3月,废许州,重设许昌县,县衙称县公署,隶属河南省开封道(亦称豫东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改区,许昌为中区第二区行政长驻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县公署,改称许昌县政府。民国二十二年年(1933年),许昌为河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许昌被日军侵占。[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军投降,许昌县仍属国民政府河南省第五区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12月15日,许昌解放,原许昌县划为许昌县、市两部分,市辖城关,县辖农村。1948年3月,增设许西县,许昌县京汉铁路以西划归许西县。同年12月,撤销许西县,京汉铁路以西原属许昌县部分仍归许昌县,并将临颍县的繁城、杜曲两个区划属许昌县。1949年2月,成立许昌专区,许昌县属之。同年3月,繁城、杜曲两个区仍划归临颍县。</p><p class="ql-block">1960年7月,撤销许昌县,并入许昌市,蒋李集公社划归许昌专区农场。</p><p class="ql-block">1961年10月,恢复许昌县建置。12月,县属的碾上、五郎庙、塔湾、裴山庙、潘窑、董庄、赵湾、河湾、三里桥、李庄、孙庄、丁庄、七里店、洪山庙、菅庄、高桥营16个大队、54个自然村划属许昌市。</p><p class="ql-block">1970年,许昌专区改称许昌地区,许昌县属之。</p><p class="ql-block">1982年初,县属邓庄公社的徐湾、大坑李,尚集公社的俎庄、王庄、郭楼、陈庄、金湾,河街公社的傅夏齐、罗庄、李庄、庞庄、崔戴张、老吴营,长村张公社的老户陈、徐庄、周庄、罗庄,将官池公社的马岗、申庄等19个大队、40个自然村划属许昌市。</p><p class="ql-block">1983年7月,县政府由市内衙前街迁往枪杆刘村北新址办公,次年8月,县委亦迁入。县委、县政府驻地称县直新区。</p><p class="ql-block">1986年2月,许昌地区撤销,许昌市升为省辖市,许昌县属之。</p><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南省调整许昌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许昌县,设立许昌市建安区,以原许昌县的行政区域为建安区的行政区域,建安区人民政府驻建安区尚集镇新元大道与老107国道交汇处。</p><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5日,许昌市建安区人民政府挂牌成立。</p> <p class="ql-block">1953年,石固南寨及董河湾村划归长葛县,原属临颍县的张潘南寨、汪场、王宋门和东申、南张、郭庄、温李划归许昌县。同时将繁城北半部及繁城西的司庄、吴刘、吴庄、马井、凹李王划归临颍县。</p><p class="ql-block">1957年,县属的樊沟、袁庄、榆林、洞上、白庙划归许昌市。</p><p class="ql-block">1962年7月,蒋李集由许昌专区农场复归许昌县。</p><p class="ql-block">2008年10月6日,县委、县政府迁至位于许昌县尚集镇的许昌县新区创业大楼办公。至2012年2月,县直各单位陆续从枪杆刘迁到创业大楼和兴业大厦办公。</p><p class="ql-block">2014年,设立新元街道、许由街道。至此,全区辖2个街道、7个镇、9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新元街道、许由街道、将官池镇、五女店镇、尚集镇、苏桥镇、蒋李集镇、张潘镇、灵井镇、陈曹乡、邓庄乡、小召乡、河街乡、桂村乡、椹涧乡、榆林乡、长村张乡、艾庄回族乡(其中,邓庄乡由许昌市东城区管委会代管,长村张乡由许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代管)。</p><p class="ql-block">2020年3月27日,昌盛街道办事处举行挂牌仪式。截止2020年3月底,建安区辖4个街道,14个乡镇:新元街道、许由街道、昌盛街道,邓庄街道;将官池镇、五女店镇、尚集镇、苏桥镇、蒋李集镇、张潘镇、灵井镇;陈曹乡、小召乡、河街乡、桂村乡、椹涧乡、榆林乡、艾庄回族乡,457个行政村。政府驻建安区新元大道与老107国道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许昌县境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处在豫西断块与华北拗陷的邻接部位上。岗峦由西北渐次向东南延伸,在中部跌落。颍河、清潩河、小泥河、老潩河等大小20多条统一走向的河流沟汊在东部南部冲积而成为一大片平原和浅平洼地。</p> <p class="ql-block">许昌县境内已发现的矿藏有铁矿和煤矿。铁矿(磁铁矿)分布于桂村——石固一带,称武庄铁矿田,由武庄、磨李、翟庄等矿床组成。探明(C+D级)储量2.63亿吨,矿面平均品位为25%,埋深200~600米,属太古代火山——沉积变质铁矿。煤矿在角子山——许昌背斜两翼,灵井以西的兴源铺至泉店南侧,东西长7公里,南北1.8~2.8公里,面积18.4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36亿吨。开口后,年产可达90万吨。</p> <p class="ql-block">许昌县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主要有颍河、清潩河、石梁河、小泥河、灵沟河、小洪河、老潩河等7条。水资源主要有降雨和地下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11580万立方米,浅层地下水10800万立方米,过境水资源32010万立方米,区外引水2975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年平均57365万立方米。建安区的水质均属重碳酸盐型矿化淡水,矿化度多在0.5~1克/升,基本符合人畜生活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p> <p class="ql-block">许昌县境内有野生植物154种,栽培植物206种,属华北豫西山地和黄淮海平原亚区植物区。建安区的动物区系属于华北区的黄淮平原亚区。20世纪60年代以后,野生动物中的狐狸、獾、老鹰、鹞子等已属罕见;喜鹊、乌鸦基本绝迹;燕子、灰喜鹊、杜鹃等也大量减少。唯饲养动物中的家畜、家禽品种有所改良和增多。</p> <p class="ql-block">许昌县北距省会郑州70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40公里,京珠高速公路、许平南等5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织成“米”字型,311国道、107国道和京广铁路、石武高铁穿境而过,是全国高速路网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工程交汇于此。[17]</p><p class="ql-block">京广铁路、京珠和107国道纵贯南北,311国道横穿东西,许昌至南阳到重庆的高速公路、许昌至开封到青岛的高速公路、许昌至登封到洛阳的高速公路、许昌至扶沟到安徽亳州的高速公路交汇于此,郑州至武汉的高速客运专线、许昌至安徽亳州的准轨铁路正在建设。北距郑州国际机场仅40公里,郑州机场航站楼正在建设,许昌至机场的城际铁路即将开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两大工程穿越县境。</p> <p class="ql-block">许昌是三国文化之乡, 全国的三国文化古迹有五百多处.,许昌境内有八十处。许昌著名的三国遗迹遗址却有80多处,或与三国史实有关,或与三国人物有关,或与三国传闻有关。许昌遗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记录汉魏更迭的“三绝碑”,蔡邕真迹《尹宙碑》和画圣吴道子为关羽造像的《勒马挺风图》等。许昌历来人杰地灵,贤臣名士层出不穷。曹操周围的谋士文人、悍将勇夫,属许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诗云: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在许昌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古迹遗址分布于各县(市)区,主要的有: 汉魏故城:位于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距许昌市18公里。据民国廿二年《许昌县志》记载:“许昌古城(即汉魏故城)在城东30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至今城垣轮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层清晰可见,汉砖瓦块俯拾皆是。据考,当时城内建筑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筑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国魏人卞兰作的《许昌宫赋》和韦诞、何晏作的《景福殿赋》流传至今。1986年,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受禅台: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公元220年,汉献帝在文武百官的请求下,宣告愿意让位。曹丕在此接受献帝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称魏文帝,自此开始了我国魏、蜀、吴三国时代。受禅台原为青砖护坡,两侧砌有台阶,台顶四周有石雕栏杆,平台中央有一遮阳凉亭,上设龙墩宝座。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至今仍有20余米之高,30余米长宽的二层凸状台基存在。由汉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礼部尚书梁鹄书写,大理寺武亭侯钟繇镌刻的《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实地记述了献帝禅让、曹丕称帝的历史事实,俗称三绝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p><p class="ql-block">春秋楼: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在此史实基础上,《三国演义》作了不乏附会的详尽描写:为保护甘糜二皇嫂的安全,关羽在“土山三约”之后归附曹操。曹操赐给关羽府宅一处,让关羽与二皇嫂共住。关羽分一宅为两院。皇嫂居内院,关羽只身在外。院中有楼,为关羽秉烛达旦夜读春秋之处,即春秋楼也。 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后经多次修葺。1995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元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大规模修建,还新辟了春秋楼广场。春秋楼现属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许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关羽被擒到许昌后,曹操“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意欲留之。但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军部将欲追之,曹操断然制止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桥旁有明末将领左良玉题写的“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灞陵桥、关帝庙景区进行修葺,如今灞陵桥关帝庙已是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此庙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毓秀台:毓秀台在汉魏故城西南隅,建于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为汉献帝祭天所筑,高约15米,面积为4000平方米,有台阶99级,是用青砖铺就的祭祀广场。每年秋分时节,汉献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来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荫之中,绿意拥簇,高接云天。台下布列着数十座豪华的宫殿式古建筑。是汉献帝祭祀前暂时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为皇家祭天场所的北京天坛早建千余年。 </p><p class="ql-block">射鹿台:射鹿台位于城东北许昌县许田村西。相传为汉献帝与曹操、刘备等狩猎射鹿处。现台高约1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由于射鹿台四周田野多为盐碱地,茫茫苍苍,似瑞雪初降之状,故被后世称为“许田积雪”,为许昌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华佗墓:华佗墓在许昌县苏桥乡石寨村,距许昌市15公里。华佗墓内安葬着三国时代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墓高约5米,周围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新彻有六角形花墙环墓一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医华公之墓”石碑,系当地从医者所立。据传,由于华佗医术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愿专为曹操一人服务,便托辞探家回乡。曹操派人将华佗押回许昌,打入牢狱,迫害致死。华佗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救死扶伤的故事仍流传于此间,至今墓前香火不断。</p><p class="ql-block">张公祠:张公祠亦称张公庙,位于许昌县张潘古城西北部,距许昌市18公里。相传,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兄弟三人来许拜见献帝时,张飞在此居住,后人称张公祠或张公寨。《嘉靖许州志》记载:“张公祠始建于汉魏,重修于嘉靖7年(1528年)。”祠庙建于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占地20余亩。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50余间,庙中奉祀刘备、关羽和张飞。庙前有三姓柏,一树松、柏、桧三个品种,像征着桃园三兄弟。山门内东西墙壁上各嵌有一块青石,东雨石,西风石,二石有预测阴晴风雨的功能。另还有张飞井和三义殿等遗迹。  此外还有曹操割发代首处、张辽城、永始台、愍帝陵、伏皇后墓、董贵人墓、张、潘二妃墓、八龙冢、王允墓、马腾墓、曹彰墓、郗虑墓、徐晃墓、夏侯渊墓、夏侯惇墓、毛玠墓、贾诩墓、徐庶之母墓、司马城等众多三国遗迹散布在许昌各县(市)的土地上。 除地面上的古建、遗址、墓葬、桥梁外,许昌各县(市)境内相继出土了大量的汉砖汉瓦、汉代铜器、钱币等文物。在汉魏故城附近,出土过制作精美的鸟纹、绳纹板瓦,鱼纹、云纹、花叶纹画像砖,上称“千秋”、“万岁”字样的青砖和瓦当,饰龙凤战车图形的空心陶立柱等。还出土有汉代铜鼎、铜矛、马衔、车饰、箭簇、钱币和曹魏时期大型行军造饭锅,石碾及犁铧等。1985年在古城皇宫遗址区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础,上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据考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属国家一级文物。三国时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许昌县的“哭佗”村,今更名为“呼佗”。相传华佗死后,其妻千里寻夫至此痛哭不止难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区的“碾上”村,相传许下屯田时,这里是曹军碾米的集中场地。此外尚有“运粮河”、“枪杆刘”等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灵魂所在,记录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许昌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近两千年的杜寨书会、还有艾庄回族产的铜器舞、河街乡双龙村的始于明朝中后期的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大铜器、丈地羊肉汤、王氏传拓、周氏骨科、泉店的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独杆轿舞、灵井镇霍庄村的社火技艺、蒋李集镇的张氏六合拳等。</p><p class="ql-block">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琴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和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琴艺术与许昌历史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流传至今的古琴曲目中,有不少都是生于许昌、借于许昌,与许昌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古琴曲有50多首,特别是和许昌著名的许由文化、三国文化等密切关联,如最早的古琴曲《遁世操》,就为尧帝时隐居在许昌的名士许由所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许昌县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建安文学是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主以及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作家们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而形成的文学时代。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建安时代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可见时代环境的刺激对建安文学的兴盛是有重大影响。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p><p class="ql-block">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奉天子以令不臣”。他们爱好文学,广招人材,曹操下令“唯才是举”,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作,建安七子即是一例。曹氏父子招才之馀,自己亦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加以其政治地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们喜好文学,对文士自然礼遇有加,不同于过去的统治者将之视作“俳优”,相反却是一同从事创作,讨论文章,相处如宾如友。是以文学风气变得活跃,建安文学兴盛,与统治者的态度有莫大关系。</p><p class="ql-block">一干多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许昌市作家们一直以弘扬三国文化重振建安风骨为己任。以《原野》《建安诗苑》《建安诗风》纸媒及网络公众平台为阵地,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时代主旋律。2017年许昌县更名建安区后,“建安文学”实至名归。区文联着力为全区广大文艺家、文艺工作者建好组织、搭好平台、做好服务,逐渐形成了文联机关、文艺家协会、文艺团体“三位一体”的组织建设工作新格局。建安区的作家们在建安区区政府、区文联、区作协、区诗词学会领导的指引下,以重振建安风骨为己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目光聚焦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来,准确把握人民对文学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等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以饱满的热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不同的体裁反映着</p><p class="ql-block">建安区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火热实践,推进郑许一体化,实施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中焕发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以优秀作品和高尚精神、用文学的力量滋养人心,引领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激励人民前进。为建安区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前不重视收集文史资料.最近两年才着意。《许昌县文史资料》应该出了28期或27期。如今缺一大半。(1、2、3、4、6、7、8、10、11、12、13、15、19、22)。建安区成立后,就没有了《许昌县文史资料》只有《建安区文史资料》。虽已出三期,我还没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