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讲解员志愿者团队前往红区武陵参观学习,为打造大田全域红色研学旅游做准备。大田县民政局、老区办领导林克源、烈士后代林晓丹亲临讲解。 雪山脚下,红色武陵。第二集美学村志愿讲解员们走进武陵革命老区——闽中的“井冈山”,朱德中央红军建立的苏区中共闽西北特委的诞生地、闽西北抗日救亡和抗日反顽斗争中心、英雄辈出的红土地。 清晨六点半出发,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蜿蜒而上,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伴着凉爽的山风来到武陵乡探花亭瑞卅桥,首先参观林笏隆烈土故居,也是朱德住过的地方。林笏隆烈士故居暨谢武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127号。 一门三英烈<br>林笏隆(1989-1947),乳名昌芽,福建省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人。1889年9月23日出生于富裕家庭。青年时代继承祖业经商,成为武陵地区首富。为首创办武陵中心小学。1937年2月,中共武陵小学支部委员会建立后,林笏隆积极支持地下党领导抗日救亡活动,资助武器帮助党组织组建革命武装。此后任农民自卫队负责人,并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支持子女参加革命。1944年7月15日,国民党顽固派突然袭击武陵革命根据地,林笏隆不幸被捕,受尽残酷折磨,罹患重疾,家属,亲友通过各种统战关系并花费重金,于1947年5月方得保外就医。但终因伤势严重,仅经过一个多月便不治身亡。1988年7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林笏隆为革命烈士。林笏隆重视教育,爱才用才,以他为首创办武陵中心小学,资助林鸿图(后任河北省立农学院党支部书记)到河北省立农学院念书。他发现林大蕃(后任中共大田县委、中共闽中工委、中共闽西北特委书记)是大田中学的高才生,请他回武陵小学当校长。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带头捐献巨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前线,获当时福建省政府授予“同心协力抗击日寇”的牌匾。<br><div>林笏隆的儿子林其蓁在燕京大学附中读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参加北平西山游击队,在执行党的任务时不幸被捕。他在狱中为纪念五四青年节,领导难友大唱抗日歌曲,1940年6月9日被日寇杀害。</div><div>林笏隆的女儿林友梅,193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大田县第一个中共女党员,创建大田县第一个妇女党支部并担任书记,先后担任闽中工委大(田)、漳(平)边委委员、闽西北特委妇女部副部长,1946年11月在监狱被折磨一年多后,被被国民党反动武装押往桃源分水隔活埋,时年仅23岁。</div>1929年8月,在红4军帮助下,谢武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林壮谦为主席,乡苏维埃政府办公场所曾设在林笏隆烈士故居内。谢武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组建了赤卫队、贫农团、儿童团等群众团体,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打土豪分田地。<br>林笏隆烈士故居速祖堂占地面积3.8亩,坐北朝南,歇山式木结构,四周有土墙围护。2002年、2009年分别进行整修,整体建筑保存较好。林笏隆烈士故居于2009年6月30日被中共大田县委、大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大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紧接着参观林志群故居。林志群(1923一2013),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人,他创建大田第二集美职校的党组织,并担任书记。1943年底,组建了中共南(平)、沙(县)、尤(溪)边委,任边委书记,创立了南沙尤革命根据地,重新组建闽西北特委,任中共闽西北特委书记、闽西北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福建省永安行署专员、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等职。他的事迹编入《开国将士风云录》、《军之英才》等国家级出版的书籍。2013年8月去逝,享年91岁。 随后参观林鸿图故居。林鸿图(1912-1949年),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人,他就读于河北省立农学院(现为河北省农业大学),后前往广西柳州农学院深造并毕业,他是河北省立农学院党组织的创始人,并担任支部书记;1937年春,组建大田县武陵小学党支部,1949年10月16日,即厦门解放的前一天在厦门鸿山脚下被国民党特务毛森下令秘密杀害,时年37岁。 站在房门口,感受当年林夫人40年凄美守望 <div>(附大田县地名故事)凄美悲壮宏图街——大田县武陵乡宏图街纪事 <br></div><div>范立洋 林克源</div>林鸿图,男,大田武陵乡百束村人,1912年生,幼年因聪慧过人,由开明乡绅林笏隆保送外出前往大田县城、福建省城和河北农学院求学。1929年县立均溪国民中心小学毕业,1932年县立初级中学毕业,1935年福建学院附中高中毕业后考入河北省农学院。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创建中共河北农学院地下支部,任书记。1936年冬回福建传播革命种子,1937年初创建大田地下党组织。在大田县立初中、福建学院附中高中、河北农学院就读期间,林鸿图始终关注着东北“九一八”事变、淞沪“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七七”事变,全力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支援前线抗战。华北沦陷之后,农学院被迫停课,林鸿图受党组织委派回闽发动民众抗日救亡。他在母校大田县立中学执教,被地方当局和乡贤推任为“大田抗敌后援会”总指导员,组织大田县和内迁大田的集美职校开展抗敌救国活动,发动民众防范日寇空袭,创造了“零伤亡”奇迹,大田县抗日救亡、支援前线活动如火如荼。在常年革命斗争中,他几经凶险。1942年之后,数次被捕入狱,受尽折磨,皆守口如瓶,坚守党的秘密。<br>1944年10月,在战时省会永安省政府工作的林鸿图第三次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虽经多次审讯、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仍然领导狱友坚决斗争,以“死硬”著称。抗战胜利后,他作为“要犯”又押解福州囚禁。期间,曾多次被判处死刑,因林鸿图确系“人才难得”,同时地方当局又有意将其作为解放战争政坛变幻中的“政治筹码”, 国民党三任省政府主席刘建绪、李良荣、朱绍良均不签批执行。1949年4月,大田同乡卢浩然(同为乡贤林笏隆保送就学的乡土三才俊之一)前去探监时,林鸿图虽身体孱弱却依然坚定不移,与卢浩然隔着铁窗耳语:“坚持下去,苦难就要到头,天快亮了……”。<br>林鸿图夫人陈明英为本县武陵茶山小家碧玉。婚后两人情感笃深。然因林鸿图为革命四处奔波,小俩口离多聚少。1944年10月,丈夫第三次被国民党当局秘密逮捕,家中一无所知,林夫人思亲心切,每日独坐家门,翘首企盼,一见村口有文化人模样的人前来,便上前迎接,次次失望之余又多方探问丈夫信息,然皆音信杳无……<br>1949年秋,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声中,当年的地下党员、后来的解放军福建第二军分区林志群司令员率部席卷闽中、闽西北。在解放大军的铁流中,林夫人千百度寻觅,仍旧没有找到丈夫身影。解放后,人民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寻访,只得知其在永安省府被捕、转羁福州,后便音信全断,据分析可能已被秘密杀害。195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林鸿图为革命烈士,然林夫人依旧痴情不改,倚门守望如故。<br>1985年,大田县党史办派员查证大田地下斗争史失望返程,投宿泉州酒店,偶遇林鸿图当年的狱友、青海省农科所研究员方旅仁同店住宿,得悉:林鸿图从1942年至1944年期间,曾三次被捕、三易监所。1949年夏,国民党溃败时,林鸿图又被转押厦门,准备解往台湾,10月16日,也就是厦门解放的前夜,他和刘惜芬等17名志士被军统特务头子毛森直接下令秘密杀害于鸿山脚下,时年37岁。值此,林鸿图的死讯才方最后尘埃落定。<br>1986年,适逢武陵乡新农村建设进行集镇改造,新主街命名时,乡亲们自然而然地想起林夫人从清秀俊美的旗袍少妇到鬓发染霜的花甲老太、四十年如一日的凄美守望,再联想到林鸿图创建闽中、闽西北地下党,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历史功绩,众口一词地提议:将新建大街命名为“鸿图街”。之后,依国务院关于 “不用人名命名地名”的原则,谐音置换为“宏图街”,又增 “挥泪继承英烈志,誓将伟愿化宏图” 新意。从此,革命老区武陵的集镇上, 有了一条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的新街。<br> <div>红四军二纵队驻扎地旧址——武陵乡百束福临堂</div><div>该旧址位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51号)的南面,坐东南朝西北,建于清朝年间(1951年),木质结构,占地面积850平方米。旧址前有庭院,左右有护厝;主体建筑有上下两厅,中间一天井,天井两边有厢房。<br>1929年8月,为打破闽粤赣三省国民党军队对闽西苏区的“会剿”,朱德率领红四军二、三纵队3000多人出击闽中大田,首站进入武陵乡百束村,福临堂是三纵队的驻扎地。该庭院是当地百姓公用祠堂,背靠大山,进退自如,为红军提供了安全的住所。福临堂也是大田县第一支人民武装游击队队长林茂森出生地,红色历史文化厚重。</div> 孩子们仔细聆听林副局长寄语新一代。 参观中共闽中工委成立遗址。革命先烈林大蕃(1916.1-1945),又名林作为,大田县武陵乡桃溪村人。大田县党组织和游击队的主要创建人。1942年2月任中共闽中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1943年奉命率领游击队恢复南(平)沙(县)尤(溪)游击根据地。1945年5月,闽中工委改建为中共闽西北特委,林大蕃任特委书记兼闽西北挺进游击队政委。有效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1945年9月,林大蕃奉命率领闽西北挺进游击队突袭龙门保安队夺缴机枪。由于敌情突变,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却遭到百倍于已的敌中兵的围追堵截。危急时刻,林大蕃沉着指挥,且战且退,与敌军浴血奋战九昼夜。9月30日在永安西洋镇内炉村游击队再次遭遇敌人伏击,壮烈牺牲,时年29岁。 一门十一英烈。林大蕃一家7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林大蕃及胞弟林大森于1945年9月战死沙场,父亲林壮谦被国民党反对当局催残致死,革命伴侣林友梅、姑姑林龙使、堂侄林占江、堂侄媳刘绍珠都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活埋。 聆听革命烈士林大潘的孙女林晓丹深情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