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从熙公祠的历史故事

空心木头

潮州从熙公祠位于潮州市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为旅居马来西亚柔佛州侨领陈旭年所建,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海内外潮州人心中,从熙公祠“一根牛绳”的历史故事千古美谈。那么,就请我们走进悠久的潮州历史深处,探寻从熙公陈旭年的传奇人生。 从熙公祠中的门前石狮、建筑格局、石雕、石饰品画、木雕,等等,都达到古代建筑的巅峰之作,堪称为绝无仅有的精妙绝伦的古代建筑。<div>  从熙公陈旭年发扬“奋发自强,相信自己、爱拼才会赢”的传统潮州人精神。坐着红头船到异国他乡谋求生计,本着自强不息、永不言败、坚忍不拔的意志,坚定“爱拼才会赢”的信念。<br></div><div> 在从熙公的海外生涯中,有一段少为人知的从“穷困潦倒”到“著名侨领”的艰辛发展历程。</div> 传奇侨领•陈旭年:彩塘镇从熙公祠的创建者潮州人心目中的从熙公陈旭年有着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至今仍为潮人津津乐道。<div>  陈旭年(1827—1902年),又名毓宜,清代海阳县上莆都(今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人,少时家境贫寒。贫穷和屈辱使年仅17岁的陈旭年决定出洋谋生。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44年),身无分文的陈旭年只身来到柔佛国。<br></div> 据传,陈旭年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以做油贩度日,生活十分艰难。后来,他的老母亡故,家徒四壁的从熙不仅无钱买棺材收敛其母,就连一把挖坟地的锄头也没有,他只好用破草席卷着母亲的尸体,扛在肩上到桑浦山麓去,没有锄头,葬不下。<div>  愕然之余,无计可施,只好在山上找到一处石洞,洞里汩汩流着一股泉水,从熙公陈旭年一看日暮将至,就只好把他母亲的尸体塞进洞里了事。</div><div> 回到家中的从熙想,老母亲也过世了,自己孤苦伶仃,实在走投无路,于是,把房子变卖以作盘缠,冒险乘红头船远渡南洋到马来西亚的柔佛州。</div> 初到异国,人生地不熟,陈旭年只能靠一根扁担、两条绳索,当挑夫,做苦力。<div>  可是,命运的捉弄令他无法谋生,跟谁做苦力,谁家就会倒霉。真是“时乖运蹇,挨墙墙倒,靠壁壁倾,竹槌进门,厂家倒闭”【潮汕民间流传:“一枝竹槌靠(潮州人读“wa”)倒十三家行铺”,故事大概就来源于此】。</div><div> 这使他成为—位人见人畏、极不受欢迎的人,他觉得生不如死,于是跳海自尽,可天无绝人,竟被海豚驮上岸。</div> 无奈之际,他颠沛流离,走到一处荒凉野岭,想在此开荒种植,当地人告诫他,这里常有老虎出没,他思索,不怕死,何惧老虎。<div>  当他刚搭寮住下,几只老虎出现了,他十分紧张,猛地大吼一声,老虎竟被惊跑了。于是,他开始垦荒,但繁重的劳动使他难于维持下去。</div><div> 他就到一个小小的金矿工地上做苦力。说来也怪,自从熙公来这个金矿以后,这家矿就每大成倍地挖出含金量很高的矿砂。</div> 做了—年之后,因工资太低,他就到另一家金矿做工。而这家金矿也是自从照公到来之后每日产金量成倍增长。从熙公一连换了几家厂矿都是如此,而自从熙公离开那一家金矿,其日产金量便急剧下降。<div>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从熙成为—位人见人爱、极受欢迎的人,各家厂矿、商号纷纷要求从熙公参加入股。真是“时来运转,一顺百顺,冠从熙生意兴隆,合从熙发财致富。”这样,从熙公坐地分红而发迹。</div> 从熙公发财后便回唐山(潮州家乡)探亲,悲切未能早日让母亲入士为安,今日一定要加倍补偿。于是便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去看他母亲下葬的地方,说也奇怪,事隔几年,其母亲的尸体还是原样不变。<div>  风水先生便摆起罗盘一测,惊讶地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是活地,此地名曰‘鲇鱼出洞’,倘若当时使用棺木,且有锄头可挖穴覆土下葬,那就会把鲇鱼闷死、填死,风水就破了”。</div> 后来,从熙公想在家乡建一座祠堂,请了一些石匠来打石雕。初时,他向石匠们说:“把你们敲打下来的石屑拿来换大米,一斤换一斤”,那些石匠拼命地敲打雕刻,每天都能换回很多大米,发财了。<div>  后来,石雕进入修整阶段,石匠们每天雕刻敲打不了多少石屑,提议加工资,从熙公说:“好吧,那就从现在起用石屑换白银吧,一两换一两”,修整时的石屑很少,那些石匠也就只能勉强度日。</div> 再后来,进入成型细刻阶段,从熙公就向石匠们说:“用石屑换黄金,一钱换一钱(旧时一钱等于三点一二五克)”,然而,石屑已是很少了,换回的黄金难于维持生活,石匠都先后饿死了。<div>  所以,潮汕流传这样一句话“打石换大米发财,换白银可度日,换黄金饿死”,其故事就出于此。</div> 如今,我们相约来到从熙公祠,探寻从熙公陈旭年的传奇人生和自强不息发迹(发财致富)的艰辛历史,学习侨胞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从熙公祠里哪一幅石雕既让人敬佩潮州艺人精湛的技艺,又让人感慨艺人谋生的艰辛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