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的老院子,残缺的古钟,岁月剥蚀的拴马桩,斑驳图案的上马石,这些零星的物件与一个传奇的双枪女侠般的杨大姐联系起来,总觉得模糊得更加迷离。那个有着金子般信仰的果敢、勤劳、聪慧、侠肝义胆、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被所有人尊称为杨大姐的杨克冰,曾经率领抗日武装在太行山麓白鹿角村刘家大院工作居住写下了很多传奇。她转战辽南开展游击作战,铲除村镇地主恶霸,搞土地改革,被国民党悬赏金八百万通缉,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她所带领的队伍被陈云赞誉 “辽南屋檐下的一盏灯”。 儿时就在老人的片言只字里听到杨大姐的威名,曾经手持双枪单人匹马闯连营,并且又顺原路返回,那样的一种豪气与胆识让民间口口相传。坊间传说杨大姐是中央特批的几个不是军人却允许带枪的人之一,她嫉恶如仇面对邪恶敢把枪拍在桌子上震慑警示。六零年海城发大水很多村庄颗粒无收,杨大姐力排众议调拨粮食发到灾民手中,大灾之年没有饿死人,海城人至今提起这件事还在感念杨大姐的救命之恩。曾经和一个辽中籍作家朋友谈起杨大姐,他说当时就知道河对岸有杨大姐发放救命粮,河这岸因为没有救命粮就有些人饿死,那饥饿的记忆让人刻骨铭心。<br> 杨大姐的很多传奇都无法得到印证,在网上搜索到了她的自传《追求与奋斗》,也无法看到具体故事与情节,更使这位传奇侠女笼罩着神秘色彩。听说了海城析木羊角峪村有一个海城县委旧址杨家大院,当年杨大姐曾经在那里生活战斗过,不禁跃跃欲试终因机缘未到难以成行。在文友邢福吉的筹划安排下,我们一行十人来到了羊角峪村寻梦朝圣。干净的村子,绿化的街道,飞檐起脊的砖瓦房显示出富裕景象。老柳树上那口古钟最先映入眼帘,沉默的古钟残缺了一块,让人浮想联翩想一探究竟。那木头钟锤已经侵蚀的千疮百孔,没有了长长的钟绳拖拽下来沉默着。脑际中突闪出儿时看电影《地道战》的场面,村长高老钟冒死敲钟为村民报信,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联想到当年杨大姐带领辽南游击队与敌人激战周旋,这口古钟一定也藏着很多故事,特别是那个缺口,又会告诉我们哪些传奇呢。<br> 在村部见到了王书记,她干练与爽快的气质与风度,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像村官,倒像是一个企业的高管。王书记引导我们从村路走向杨家大院,远远就看见五间古朴的砖瓦房,院门口右边一个拴马桩,左右各有一块上马石,这沧桑斑驳的拴马桩和上马石诉说岁月的久远。王书记说这些上马石是在修复大院时候在地下挖到的,拴马桩原来是一对,现在另一个还散落在民间收藏,正准备想办法找回立在门口恢复当年的原貌。<br> 走到房门前,不仅震撼这五间瓦房保护的那么完好,更惊讶那上下两扇木窗棂的久远。曾经童年的老房子也是上下两扇窗户,上边花格子窗棂糊窗户纸,下边是木框镶玻璃,而这两扇窗户都是糊窗户纸,就令人想到看过的影视剧中舔破窗纸窥探里边情况的情节。走进屋里,东西都是两铺大炕,两间房屋隔断是木制的画门。走进里屋,第一次见识了那种南北大炕,这是原汁原味典型的东北民居。当年农民就是这样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南北大炕用幔帐一遮就是各自独自的世界,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繁衍成长在这样的大炕上。<br> 五间房屋墙壁展示了杨大姐一生的战斗足迹,汉白玉雕塑的杨大姐戴着一副眼镜,慈眉善目的样子,很难与那个打出一个抗日女侠威风的杨大姐联系在一起。打开手机镜头刚要拍摄,看见井淼与她的小女儿赵子孟正在抚摸雕像,并小心翼翼的擦拭着浮灰,把深情自然的倾注到对老革命的敬爱之中。赵子孟是零零后的大学生,能与我们一起来这里朝圣,并发自内心表达这份敬意,让我也不禁也欣然心动。仔细品读那些介绍杨大姐的文字,又回到了她的自传中,想努力把一些细节还原,还是觉得谜团重重。这次朝圣之旅,有零零后的大学生,有将近耄耋之年的老者,还有中青年作家书画家,每个人都被这五间老屋的点滴所震撼。抚摸岁月的沧桑,品读文物的久远,把记忆中的片言只语汇聚成一个为党为国家忠诚一生的杨大姐光辉高大形象。<br>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结识了热情好客的林大姐,她是这里的老住户,自从嫁到羊角峪村就住在杨家大院的厢房中。那厢房红砖灰瓦,铝合金门窗透露出富裕后农民生活的喜悦。她热情给我们介绍杨家大院,并且还把自己珍藏的一本记录有杨大姐事迹的《辽宁党史人物传》送给我们,希望我们多看看,多写写杨大姐。闲聊中知道,平时林大姐总是默默的打理这个院子,栽花种草,打扫房间卫生,难怪我们进屋后,只感觉老房子的年代沧桑感,没有陈旧破败感。<br> 我们回到了村部,和王书记交谈,我们对她领导的村民把村子建设的这样好,把杨家大院保护的这样完美赞叹不已。觉得她们村子一定经济实力雄厚,她的才华才发挥的如鱼得水,锦上添花。没想到,她们举步艰难从不叫苦。本来她在一家企业做管理工资不菲得心应手,没想到2018年村民选举把她推出来,她知道村民对她的信任,也知道这些年村里经济捉襟见肘,这个村官不好当。迟疑拖了三个月,在村民强烈要求下,只得扔下那份优厚待遇的工作当上了这个村官。在任期间,通过各方努力,在2019年把村上欠村民的钱都给还上了。村子里雇人干活拿不出钱来,很多时候自己亲历亲为,连路上村民家门口的垃圾都得自己捡起来。尽管这样,村里垃圾处理,路边绿化修剪,很多资金都要她自己想办法化解,实在不行就自己垫付,这些年已经垫付了十多万元。<br> 这次谈话颠覆了我对农村干部的看法,我一直以为很多村干部都是贪污腐化鱼肉乡里,他们在选举时候用小恩小惠竭力拉票游说,一旦大权在握,就把村中的资源变相据为己有,没想到现在还有村干部这么艰难。我以为这只是个例,她告诉我们现在很多基层村干部工作都挺难,但是都在苦苦撑着。我问了一句,这样难为啥还坚持。她说,自己愿意干呗,家没过好,总得把村子过好。就像过日子,就是没有钱,用水也得把玻璃擦干净。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的口号,就是一句自己愿意干,那不就是不忘初心,彰显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么?<br> 交谈中知道她被推举为海城市人大代表,突然问她,既然很多基层干部都这么艰难,人大代表提案可以提出,或许政府能给出解决办法,也缓解这些基层干部的压力。她说,人大代表是为老百姓代言,不是为自己诉委屈。几次我看到她说到艰难委屈处,眼睛里晶莹着欲流又止的泪光。我眼前突然又现出了杨大姐的形象,那铮铮铁骨的巾帼豪情,何尝不是眼前这些女性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呢。当年杨大姐在这片热土中为党为民,播下的红色种子发芽生根结果,辉煌成眼前这幅中华女性那种令人感动的豪情与忠诚的画卷。这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杨家大院,让我们不仅读懂杨大姐那样忠诚与担当,也都懂了林大姐无私奉献的,更读懂王书记一心为民的那份赤诚之心。<br> 说到古钟残缺之谜,王书记告诉我们,这口古钟曾经在村里的树上被盗卖。村民发现后立刻报警,几经周折,最后警察在古钟被盗运日本途中的海上把它截回。这是村里金塔寺曾经的古钟,析木金塔是三塔之一最宏伟壮观的。这口古钟很有历史文物价值,村民们为了保护这口古钟也是费尽周折,这古钟的失而复得,让我们看到了羊角峪村人对家乡对国家的那份挚诚的热爱之情,也看到杨大姐当年为了保护辽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理解了王书记那句“自己愿意干”的真正含义。有这些样的群众基础,当年杨大姐才能率领队伍在艰苦卓绝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相信今天的王书记也能在羊角峪村领着大家把日子过好,在为民代言的路上越走路越宽广。<br> 想起杨大姐曾重返太行山麓白鹿角村刘家大院,走访当年抗日群众,重温抗日亲情的故事。在听取县委汇报当地工作时,她兴致勃勃尝了当地社办企业加工的红枣罐头,汇报结束,她从口袋里掏出钱说交给财务下账。众人拒绝收钱,她严肃地说,罐头主要是为我摆的,钱应我出。咱老八路有纪律,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哪有白吃的道理,大家只好含泪把钱收下。杨大姐一生都在为国为民无私奉献,才赢得百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和为人所爱戴的这个杨大姐代名词。无论从中央到地方,无论年长年幼,都称呼她杨大姐,除了贺龙称呼她杨大妹子,据传连总理和毛主席都称呼她杨大姐。<br> 从地方到中央,无论工作岗位和身份变化了多少,杨大姐的称呼没有变,对党对人民的那份忠诚没有变。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仗义执言,绝不低下高傲的头,她那一身铮铮铁骨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的写照么?走进杨家大院,读着这样追求与奋斗的灵魂,我看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那份执着与坚毅,读懂了杨家大院历经百多年风雨仍然屹立的根本所在。想象着如果能复原整个杨家大院的外貌,让她成为海城的一景,那样该多么恢弘壮观。届时让很多人来到这里参观瞻仰,感受到杨大姐当年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拼杀,对我们下一代是很好的教育基地。希望将来这里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或者社会有识之士的捐赠,恢复杨家大院,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完整的海城县委旧址永不磨灭的回忆。<br> 告别王书记,目光又被宽敞明亮肃穆庄严的会议室所吸引,在红旗簇拥中的党徽更显光彩夺目。杨家大院,你还有多少神秘的谜团待解,你还有多少答案无法猜出,但无论怎么样的传奇与答案,都离不开对党的忠诚与担当,离不开党群的鱼水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