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爱秦腔

清风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陕西关中,周秦汉唐的盛世辉煌,都埋在了土里,唯一活在地面上的秦风古韵,大概就只有秦腔了。每当听到秦腔,我就特别兴奋,那是沉浸在老秦人血液里的高亢之声,是扎根在黄土地深处的慷慨之歌,更是洗尽铅华的艺术瑰宝。时光流逝,秦腔伴随着秦人穿越岁月沧桑,被世世代代的传承了下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史料记载,周至县是滋生秦腔的热土,明代中期周至人张附翱创建的“张家班”是那时关中最早的演出团体。张喜欢填词,精于曲律,尤爱戏曲,在西府一带广揽人才,农闲演练,农忙劳作,深得艺人爱戴,慕名而来者达百人。他们经常演出于节日庙会,深得观众欢迎,名震关中,驰名陕甘。几经历史更迭,秦腔沿袭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是打小听着身边人吼着秦腔长大的。文革时禁演古戏,只能唱《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8本现代“样板戏”,村上组织了个业余剧团,经常在农闲时排练演出。我的二姐和大哥参与其中,他们缺乏专业指导,尽管偶尔有点跑调,但却不失秦腔的那份高亢有力,听起来依然让人觉着精神振奋。</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改革开放后,庙会兴起,每年村里过“十八会”和“三神庙”会,都要唱几场大戏。那时文化娱乐少,无论哪个村唱大戏,都是十里八村共同的节日,家家落锁,十村九空,都去赶赴这难得一遇的精神大餐。我们村小,没有戏楼,每次唱戏都是临时在田野里搭建戏台。再开阔的地方,也盛装不下四面八方来的村民。老年人及妇女便提前占好位置,坐等演出,而年轻人则在大戏开场后往台下挤,抢占地方,剧场顺间变成了波涛汹涌的海洋,这时拿着竹竿"打场子"的治安队员便紧急出动,维持秩序,台下观众才慢慢稳定坐下来,大戏又重新开演。记得年年都演《金沙滩》、《辕门斩子》、《铡美案》,《五典坡》,《赵氏孤儿》等。还有好多个斩,斩黄袍、斩李广、斩秦英、斩单童等。那时觉得除了演员扮相好看之外,很难听清唱词,声乐与器乐配合的不好,效果很差。只听到演员咿咿呀呀的,一个啊字可以啊上半天,一句唱词半天唱不完,和鲁迅先生看社戏的感觉一样,每到老生出来了坐下唱,就知道要等好久,吸引我的只有花旦和小生出场。</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要说正而八经看戏,是1978年夏天在县剧团观看的《逼上梁山》,真正让人耳目一新。不愧是专业院团,道具服装布景,文武场面,唱、念、坐、打清清楚楚,剧情让人明明白白,观众拍手称快。后来在省电视台观看了《秦之声》春节戏曲晚会,艺术效果更胜一筹。2013年我同几位朋友相约,在被公认为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的易俗社,观看了周至剧团演出的《公主情殇》,才了解到家乡剧团的名声已远扬西北五省,经常代表陕西进京汇报演出,备受社会各界戏迷喜欢,其中看家戏封神榜系列经典神话剧目《进妲己》与《黄河阵》,唱响西北五省,经久不衰。多少年来,周至县被称为“戏窝子”,这里除了有享誉全国戏曲界的县剧团,还有着被视为秦腔艺术人才“摇篮”的县艺术职业学校。从这里走出了李淑芳、侯红琴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何红星、刘随社、乔慷慨等国家一级导演和一级演员,以及张武宏、赵巧苗、何粉莉等如今各个省市剧团的秦腔“中流砥柱”,他们遍布并唱红西北地区的陕、甘、青、新等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见过的演员中,我最喜欢周至剧团高广杰那高亢浑厚带有磁性的嗓音,大花脸的粗狂豪迈,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还有三意社候红琴出演的《火焰驹》,其唱段清脆悦耳,扮相俊美,把黄桂英追求幸福,与父抗争,出演的出神入画,让人回味悠长。每次走进剧场,在秦腔的声声控诉中,我就会融进深深的情感中,演员唱腔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我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其情感或欢欣喜悦,或悲愤交加,伤心断肠,种种的情感都可以表现得酣畅淋漓,一切意味尽在不言中。</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让我对秦腔情有独钟。因为戏曲里寄托了劳动人民朴素美好的价值观,恶人奸臣总是会得到惩治,正义总会到来,好人最终会得到好报。相信陈世美终会被铡死,相信包大人会为民做主,相信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相信投桃报李以德报怨,相信孝感天地。我听懂看懂了戏曲里的酸甜苦辣和五味杂陈。所以,这些年来,我在工作生活中便遵循了与人为善、和谐共处的原则。同时,通过观看《窦娥冤》和《海瑞罢官》也能够坦然面对世态炎凉及天地不仁。</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小时读不懂,读懂已是中年,才解其中意。也许是身心漂泊太久,对家乡的眷恋便更加深沉了。这种植入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总在不经意的那一刻被秦腔激活,我就多了一份热爱,生活便多了一些感悟和自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爱大秦腔!</span></h1><p class="ql-block"><br></p> <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