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明末四公子:桐城的方以智(字密之),如皋的冒辟疆(字襄),宜兴的陈贞慧(字定生),商丘的侯方域(字朝宗)。<br><br> (一)方以智(1611--1671),明末清初画家、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安庆府桐城人,出身世家,崇祯年进士,任翰林院检讨(相当现在国家级研究所的研究员)。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他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以文章誉望动天下。<br>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惧仇敌阮大铖的迫化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时被捕,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br> 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他创立了天地会,在民间开展反清复明活动。兵败后出家为僧,改名换姓,人称“药地和尚”。<br> 对于方以智之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为大明殉国而自沉,一种说法是病殁。<br> 方以智是个智者,也许他早就知道此生注定会跌宕起伏,注定会身后寂寞,因为他知道,抗清斗争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学术也是冷上加冷而不会为人重视和承认,所以他早早地就写下这首《独往》一诗,我们也能从诗中体味出方以智心中满满地无奈和悲怆之情。<br> 同伴都分手,麻鞋独入林。<br> 一年三变姓,十字九椎心。<br> 听惯干戈信,愁因风雨深。<br> 死生容易事,所痛为知音!<br> (二) 冒辟疆 (公元1611年-1693年),名襄,辟疆是他的字,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苑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语体文字的鼻祖。<br> 冒辟疆与董小宛的故事:<br> 董小宛是江苏苏州人,她除了董小宛这个名字之外,还有一个别名叫董白,号青莲。她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歌妓,不光色艺双全,而且还名满金陵,为江南秦淮八艳之一。<br> 她出生在明朝天启四年,后来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皇太极崇德四年,年仅16岁的董小宛在苏州半塘与乡试落第的冒辟疆相遇,她对冒襄一见倾心,还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可是冒襄却多番拒绝,后在柳如是和钱谦益的撮合下,董、冒二人最终缔结连理,被正式立为如夫人,是年小婉20岁,冒辟疆33岁。明朝亡国后,董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襄同甘共苦,从没有分开过。<br> 据冒氏本人《影梅庵忆语》称她与冒氏在乱世中相伴9年,殁于清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不幸因疾逝世,年仅岁,葬于如城南郊影梅庵侧。冒辟疆还写了一篇《亡妾董小宛哀辞》悼念她,文章有今幽房告成,素旐将引,谨卜于闰二月之望日,安香魂于南阡矣的记载,冒襄把她葬在如皋影梅庵。<br> (三) 陈贞慧(1604年~1656年),字定生,江苏宜兴人。。明末复社重要成员,复社中坚,为人豪放,倾家财结交天下名士,文章风采,著名于时,因揭露阉党分子的丑恶嘴脸而闻名于世。其父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陈于廷(1566年~1635年),其子为明末清初著名词人、文学家陈维崧。<br> 崇祯十一年(1638),与吴应箕、顾杲等共商讨阮(大铖)大计,起草草《留都防乱公揭》,其文骈散皆擅,温雅婉丽。后为阮氏借故逮入镇抚司狱中,几乎被迫害至死。</b></h1><h1><b> 1645年南都破灭之后,藏身家中土室中不入城市十余年。或常一人独往城外山中,沧然恸哭,闻者悲之。明亡后隐居家乡。<br> 陈贞慧对家乡阳羡茶、紫砂壶情有独钟,其《秋园杂佩·庙后茶》称:“阳羡茶数种,为最。数种,庙后为最。庙后方不能亩,外郡人亦争言之矣。然杂以他茶试之,不辨也。色香味三淡:初得口,泊如耳。有间,甘入喉。有间,静(沁?)入心脾。有间,清入骨。嗟乎! 淡者,道也。”此条言茶以庙后所产为最,其茶之性在于冲淡,乃茶之魂也,实久饮者的亲身体验。<br><br> (四)侯方域(1618年4月—1655年1月),字朝宗,明朝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br> 侯方域少年时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侯方域擅长散文,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较浅薄,功力不深;后期日趋成熟。他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其论文、书信,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也能诗。著作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br> 侯方域是明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明朝灭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明亡后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晚年失悔此举。 在35岁时,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除诗文一无所成,悔恨不已,又因违心参与顺治八年乡试,认为自己失节于明,便将其书房更名为“壮悔堂”,表示其壮年后悔之意。<br> 清朝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1655年1月30日),37岁的侯方域因国破家亡,复明无望,壮志难酬,郁闷在怀和思念香君,染病身亡。<br> 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br> 李香君,苏州人,生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本姓吴,兄妹三人,有两位哥哥。其父原为武官,因系东林党人、被阉党治罪而家道败落,飘泊异乡。八岁时的李香君被秦淮名伎李贞丽收养为养女,即随养母改姓李,名香,号香君。<br>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20岁的复社才子侯方域,为准备参加江南贡院乡试而从河南商丘来到南京。第二年春,在南京旧院,侯方域对不满16岁的李香君一见倾心。两人交往没多久,侯方域即征得李贞丽同意,娶李香君为妾。当时,侯方域将一把崇祯皇帝御赐家父的宫扇送给李香君作为定情之物。<br> 1644年春,清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侯方域逃离南京,往扬州督师抗清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重权在握的阮大铖强逼李香君嫁给督运漕粮的佥都御史田仰作妾,李香君誓死相抗,以头撞地,额血溅于侯方域送她的宫扇,杨龙友在扇上依着李香君的血迹画出几枝桃花,添上枝叶,这就是桃花扇的由来。<br> 伤愈后,李香君被阮大铖强征入宫充当歌姬。清军南下攻破扬州后,侯方域逃回南京。南京城破后,李香君下落不明。<br> 后来,几经周折,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侯方域妾的身份住进侯府,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与侯方域琴瑟和谐。<br> 当李香君歌姬的身份暴露后,被侯方域之父侯恂赶出家门,此时李香君已经怀孕在身。<br> 1653年春,李香君诞下一子,儿子不到满月,她即含恨离开人世,终年29岁。侯方域将爱妾葬于李姬园村东头的空地并立石碑,碑上书“李香君之墓”五个大字,下刻一联小字:“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br> 一年后的冬天,不堪悔恨和抑郁的侯方域遽然追随李香君而去,年仅37岁。<br><br><br></b></h1> <p class="ql-block">出家后的方以智</p> <p class="ql-block">冒壁疆</p> <p class="ql-block">侯方域</p> <p class="ql-block">侯方域</p> <p class="ql-block">冒壁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