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国书法艺术的殿堂里, 人们熟知真、草、隶、篆这几大书体, 从表面的顺序来看, 篆书似乎排到了最后的位置。学习书法者, 也多是先学楷 (真) 、草、隶, 而后攻写篆书, 并且攻写篆书者比较起来为数很少。对于篆书在书法艺术领域里所处的位置, 我们应该有一个公正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p><p class="ql-block"> 一、篆书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篆书文字, 具有浓厚的“为物赋形”的象形意味, 从我们见到最早的甲骨文字, 已经看出从新石器彩陶纹样中继承下来的几何规律, 以点、曲线、直线组合的统一与变化构成的形象美, 开始显示出中国文字的艺术性。发展到商周时期的钟鼎铜器大篆体铭文, 其文字的装饰风格更加成熟, 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艺术构思, 滲透了高度的审美情趣, 体现在文字上的这种整齐、庄重和装饰性的书法意识, 是适应当时上层社会需要而产生的。</p><p class="ql-block"> 秦统一中国后, 小篆取代了不统一的大篆书体, 结构更加严谨、规范, 用笔更加整齐, 无论是大篆、小篆, 从书法艺术本质来说, 对于汉字的三大要素:字形、字音、字义, 历来书法家最着重者是形体, 也就是汉字结构的外观形态, 书法家借助于这种汉字的形态, 而用书写工具表现出这种不同体貌、不同风格线条组合的书法艺术美, 从这个意义上讲, 篆书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p><p class="ql-block"> 二、篆书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篆书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 并作为当时思想语言的交流工具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发展, 文字演化, 从实用功能讲, 到汉初篆书逐渐退出了实用书体的历史舞台, 被更简便、人们更容易接受的隶书所代替, 然而它的艺术功能并没有因此而衰退。</p><p class="ql-block">汉代的篆刻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却是黄金时代, 它冲破了小篆的严格规律, 吸收了隶书的笔法, 形成了更富有装饰性的篆书风格。如发现众多的汉代的印章、瓦当、砖刻、铜镜、封泥等, 它把篆书的艺术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变化多姿的线条, 有的温柔, 有的峻峭, 有直的劲健, 有曲的委婉, 有向上弯曲的倔强, 有向下弯曲的蕴藉, 有粗的凝重, 有细的飘逸, 有长得奔放, 有短的含蓄等等。</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 然篆书毕竟距离人们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 加之文化不发达的古代, 这种古老的书体人们也越来越不多见, 所以古代书法名家不少, 但攻写篆书的名家只是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 其他各代几乎无名家可数。尤其自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后, 朝廷取士亦着意延览善书之士, 要求写得一手“横平竖直”的工笔小楷, 否则进仕无望, 以致发展到清代的“馆阁体”在总的书法趋势上, 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严谨有余、生气不足, 使中国书法艺术失去了个性特点。</p><p class="ql-block"> 到清乾隆以后, 有些士大夫不满足于这种沉闷的书坛现状, 企图打破藩篱, 另辟蹊径, 把精力转移到考订训诂, 开始注意到被发现的古代钟鼎文字和金石刻碑。于是碑学兴起, 邓石如、伊秉绶等篆隶书家一时风靡书坛, 甲骨文、大篆、小篆、秦汉简牍、封泥瓦当等古老书体, 又重新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给当时的书法家大开眼界, 提供了前人所没见到过的书法创作上的借鉴资料。</p><p class="ql-block"> 在此形势下, 篆书又重新焕发了它的艺术活力, 邓石如在学习秦汉石刻碑额的篆法基础上, 又以二李 (李斯、李阳冰) 为宗, 并以羊毫写篆书, 吸收了隶书运笔笔法, 结体上, 上紧下松沉雄朴厚, 纵横捭阖, 线条舒朗, 一改几千年来篆书的玉筋体, 开创了篆书新风, 对后世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三、篆书现状</p><p class="ql-block"> 当今的书法潮流, 重外在形式, 重作品的表现。从态势讲, 其书法创作以“动势”是主要格调, 所以在许多书法展览中, 行草书占绝大优势, 长撇大撩、龙飞蛇舞、收放擒纵、自由奔放, 追求书势上的险绝, 点画上的欹正, 以求得视觉上的刺激, 写者尽兴, 观者痛快。所以在一些书法展览中, 以“静”势为主的楷书, 隶书都数量很少, 篆书的命运就更不佳。</p><p class="ql-block"> 四、篆书应有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一切文人艺术, 从来都是把学养放在首位。也就是说, 艺术家不仅要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坚实的传统功力, 也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 如果说多读书是书法家必备的修养的话, 那么学习篆书者更应加倍读书。学习大篆必须要懂得中国文字来源, 研究古代的钟鼎金籀;学习小篆必须了解许慎的《说文解字》, 要知篆而通文义。</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凡有所成就的书法家, 都不是墨守一家, 而是广采博取, 有些书法家虽然不擅长写篆书, 但他们对篆书也是精心研究, 心中有数, 据《宣和书谱》所载, 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小楷虽有很大收获, 但仍不能造微入妙, 其后见到李斯的小篆, 蔡邕的隶书, 从中受到启发, 他将篆隶的神韵巧妙地融于楷书, 于是创造出千古绝响的书法佳作。</p><p class="ql-block"> 对颜真卿的楷书, 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学习颜体的人也颇多, 有的临写颜体多年, 但收效不大, 有人学的形象但没学到其神韵, 其实颜真卿也是从学篆籀分隶而起家的, 他把其他字体的精髓融会贯通, 揉进了楷书中, 所以学习书法不管攻写哪种书体, 篆书不可不学。</p><p class="ql-block"> 所以, 篆书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 它在书法领域所占的主从位置以及学习篆书的普及程度, 很难赶上其他书体, 这是基于它已失去普遍实用功能所决定的。然而篆书的观赏艺术功能,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提高, 文化素养和审判情趣的发展, 作为一朵书法艺术奇葩, 仍然得到人们的青睐, 篆书古朴庄重的特有艺术风格, 在书法领域中占有着得天独厚重要位置, 也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替代的。</p><p class="ql-block"> 篆书和其他书体一样, 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体现时代精神。任何一种艺术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变革, 回答是肯定的。尤其篆书这种最古老、最原始的书体, 既要保持它古朴浑厚的风格和艺术特性, 又要体现出它新的艺术生命, 时代精神。这是很值得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不断从基础理论的研究, 来揭示篆书创作上的发展规律、特征、流向、变革及发展趋势, 以使篆书艺术赋予更新的艺术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