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重庆母城挟两江而生,截至20世纪30年代,长江上到黄沙溪,嘉陵江上到相国寺,两江交汇朝天门,再延伸至下游的唐家沱,都是人口居住相对密集的区域,每日来往于两江之上的人络绎不绝,或为商贾,或为公干,或为探亲。</h5><h5> 奔流不息的两江之上,数千条大小船只来往穿梭,一半是南来北往的长途运输船只,还有一半,仅仅是为这两江四岸的人们,提供日常摆渡之用。</h5> <h5><b>木渡时代</b></h5>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早在乾隆年间,轮渡成为了种生意,重庆母城开始出现轮股,所谓轮股者,就是把用于轮渡的船只当成一种买卖,船只既是动产,也是一种不动产,重庆许多乡绅,开始以契约的形式开展此类业务。</span><br></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当时的行情是,很多船板主向轮户租轮股,船夫头向板主租船,船夫再向船夫头领船,徒弟代船夫推船,各个层级皆有 盘剥,到实际领船的船夫手中,收益也不过十之一二, 而辛苦推船的徒弟,仅仅能够混口饭吃,但即便如此,据《四川月报》1933年统计,在重庆城及南北两岸主要的40多个不同规模的码头上,一共有大小渡船1018只。</span><br></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相对于这种收费的渡船模式,还有另外一种是义渡,这种模式在重庆母城来源较早,明清开始出现,民国时期仍在沿用,义渡主要是由旧时的乡绅或者民众捐钱买田,放佃收租,以支付渡工的工资和来往船只的维修费用,行人可以免费坐船过江,算是轮渡业的慈善事业。</span><br></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当时,两江上用于轮渡的木船形式很多,但主要是梢船为主,唐幼峰在1933年《重庆旅游指南》中记载,嘉陵江和长江的渡船船型均无棚盖,以木板横置为座位,船尾置长梢以代舵,前置三桨为推进工具,大的可以坐20人,小的仅载8人。</span><br></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江边帆樯林立的木船</h5> <h5><b style="color:inherit;">走向公司化</b></h5> <h5><br></h5><h5> 两江之上潮涨潮落,尤其到每年六七月份的洪灾期间,那些用于轮渡的小木船,经常出现安全事故,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抗战军兴,重庆成为后方重镇,人口激增,原有的木船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重庆轮渡公司筹备处在何北衡[1]的主导下开始成立。</h5><h5> 战争期间,举事不易。1938年1月1日,重庆轮渡公司筹备处迫于资金的压力,不得不向民生公司租用了民约、民庆两艘轮船,另向义渡事务所借了两艘趸船,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才开通了重庆市的第一条轮渡航线,从储奇门到海棠溪,简称海储线。</h5><h5> 机动船的使用,打破了轮渡行业原有的市场格局,一些木渡的船主纷纷不满,导致多次罢工阻拦线路事件,轮渡公司调用警力协助处理,才能安然开航。</h5><h5> 重庆轮渡公司在1938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旗下管理的航线也变得越来越多,前期开通的主要有从朝天门到弹子石、从望龙门到龙门浩的线路,后又规划了从朝天门的野猫溪、从临江门到相国寺、从南纪门到黄沙溪、从临江门到磁器口等线路。时运不济,重庆轮渡公司刚成立不久,就战火连绵,从香港等地购买的先进设备,迟迟不能到达,而迫于战时人口疏散的需求,不仅要开通白天线路,夜晚也要坚持开航。</h5><h5> 在敌军的大轰炸期间,重庆轮渡公司实行免费渡船模式,有时候警报解除后,还要开航三四次,此后才能正常收费,如此-来,轮渡公司在财务上,必然入不敷出。</h5><h5> 垂涎于轮渡市场的蛋糕,民间资本也跃跃欲试。自1942 年,民营资本的渝工轮渡公司开始重组,1945 年正式开业,与官办的轮渡公司相比,渝工轮渡公司主要活跃在嘉陵江上,其主打航线是临江门至相国寺一线,但事与愿违,最终也因经营惨淡而收场。</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重庆母城江边的蒸汽船</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这类大型船只主要负责远途运输</h5> <h5><b style="color: inherit;">木船与机船同在</b><br></h5> <h5><div><br></div> 重庆轮渡公司设立之初,并没有将木渡赶尽杀绝。高绍聪在《陪都重庆素描》中记载:“现在既有了轮渡,但是,木船依旧有生意,因为渡资便宜,黑晚也可以走,外地人以为这种木船,极易发生危险,不敢乘坐,但是本地人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然,毕竟渡资比轮渡便宜三分之一。”<br> 高绍聪在文中还细致地介绍了重庆轮渡的航线,储奇门到海棠溪的线路,到海棠溪后,可从公路往西南各省方向,或到南温泉游览。高还描述了行李的运输问题,“每件行李照一个人渡资算,先在起渡的趸船购票,船到的时候让乘客由一端出门上岸,行李在码头和船上,每件约一角”<br></h5><h5> 舒新城在《蜀游心影》中,记载了自己在重庆的一次渡船经历:“船泊重庆的对岸,但这里只是一-个极小的市集,并无旅馆,而且要去成都也得从重庆动身,所以无论如何都得过河,我因为一人独行,对于重庆情形完全不懂怎么过河,何处登岸,行李怎么搬运?”这些他当时担心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br> “后来看见许多人过河,而且每人只要当200的铜元一个,我想附骥而行,但一连3个小船都搭不了,于是只能独雇船,船夫竞争揽生意者很多,索价只要3000文,我以为在洪水汹涌,浪花击石成声的激流中渡我过去,实在所取甚廉。”<br></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对于下江人来说,舒新城第一次体会渡江的不容易。“江里的水是很急,从远在四五公里路的上游开船到重庆城,已经落在城东的末端了,于是船夫又慢慢的撑上去,船近江岸,便有五六个赤膊的汉子,每人手拿着一根绳子在岸上随船行走,而且有两个人将绳子丢上船来,其余的人慢慢散去,起初我不知道他们所为何事,后询船夫,始知道这些都是在码头上等候客人专运行李的。”</span><br></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为了规范码头上搬运行李的“乱收费”的问题,政府还专门多次出公告,规定了搬运行李到各个地段的阶梯价格。</span><br></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1941年《重庆轮渡公司航线情况示意图》</h5> <h5><b style="color: inherit;">更安全的过江方式</b><br></h5>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轮渡公司的机动轮船开通以来,成了人们过江交通的新选择,当时的各类报纸杂志,对于航线及价格均做了详细罗列。以1942年出版的《重庆指南》为例,当时重庆市轮渡公司,开通的航线已经有七条,在渡资上,前舱六角,后舱四角。夜航一律一元。</span><br></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当时轮渡船上还流行一首《轮渡歌》。“隋都形胜自天成,江水滔滔绕山城,唯我轮渡营运而兴,日夜服务便利民行。”轮 渡开办之初,直要求员工做到“旅客至上, 安全第一但是即使这样,因为轮渡航线船少人多,加上售票制度不规范,经常出现拥挤等现象,轰炸警报时常响起,安全隐惠依旧严重。</span><br></h5><h5> 1941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轮渡管理办法),对渡轮和趸船的设置及维修安全问题进行了规范,并对售票定额做了详细的规定,各渡轮上的安全设备,如救生带等数量都有具体要求,必须与规定的乘客相同,并放在便易取用的地方。<br> 而趸船也是管理的一个重心,毕竟趸船是乘客候轮的地方。在1940年5月重庆市轮渡安全会议上要求:各趸船上应设置座位,设救生消防设备,不许报童小贩进入,并不得设置 卖烟摊贩;各趸船一律分别设置出口, 跳板宽度须在-公尺五以上,距水岸一公尺五之处须设置木栏门,各木栏门进口,应备民兵一人,取缔无票乘客及限制乘客超额:各趸船上应配水警一人,以维持秩序。<br></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如此一来,轮渡公司渡船的安全性得到了百姓大众的首肯,很多随国民政府迁建而来的工作人员,时常坐轮渡从储奇门出发到海棠溪,再拾阶而上去南山游玩。</span><br></h5><h5><br></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1945年《重庆轮渡公司航线全图》</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