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的残缺美(原创)●刘建宽

刘建宽

<p class="ql-block">(中秋帖)</p> <p class="ql-block">诗书画的残缺美</p><p class="ql-block">(原创)</p><p class="ql-block">●刘建宽</p><p class="ql-block">图片:作者/手机拍</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配乐:酷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老祖宗作事,认真不惜力,并进行天才性的创造,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支笔、一片颜色,以及一组文字,加上用自己生命去做,皆得了一个个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物质瑰宝。</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很,这些遗产又在岁月的长河里随着朝代兴亡,风霜雨雪、天灾人祸的无情损毁,相当一部分消失了或残缺不完整,现在仅仅流露出来一鳞半爪,二三句或半部书、半幅画,半截碑,裂缝的瓷器,但这也不失其独特的美的价值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单就诗书画说来,就很有意味、也很有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古诗方面,比如王维的咏牡丹,只剩两句:“自恨开迟还落早,纵横只是怨春风。”是无力回天的对生命的惋惜留念,迟暮之感,溢满心头,可能是全诗中的妙句,被人抄录保存下来了;李颀《酬袁赞府见赠》残句:“巴路千山秋水上,江村独树夕阳时。”也是画意深郁、色调偏冷,令人心眼为之踟蹰的句子;贾岛见大雪景有所惊叹:“莫是上天宫里唱,歌声飘下玉梁尘。”遐想得妙,并且视听通感,和那些敷色、造势、绘形的写法确实不同,生面别创,另造一种新境;殷穆句“藤拂石溪流水净,风来云寺过钟微。”;李堪句“此心复何已,新月清江长”,竟仿佛给人无穷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记录一瞬间的敏感的佳景。这些残句之美,虽无奈但也欣慰。像在夜里看一亮着烛光的窗户,周遭林木扶疏,最为丰富、神秘。就像俞平伯《冬夜》所说:“花正开着,不如未开,去想它开的意思。”也可借来作欣赏残句的一种味道。</p><p class="ql-block"> 书法方面残缺的数量可能会严重些,因为笔墨写在纸绢上、雕刻于木板、题在墙壁、勾勒上石等,都难长久保存。王献之的《中秋帖》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释文曰:“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其帖字形大小正斜组合,行草相杂,书法古厚,墨彩鲜润,字距布置紧密,运行流利,连断往复;整幅字守中线,行间透气,齐头平脚,气韵贯通,雄浑奔放。如再把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姿态劲挺,笔势灵动,体态自然俊逸,是魏晋风韵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绘画方面,还得要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了。其画在元代因焚画殉葬,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浙江博物馆收藏),是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的私人捐献;后半卷“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其中还燒损毁掉一部分,但并没有人愿意怀疑它的价值和意义。黄翁利用七八年时间,反复观察、揣摩,用五个部分描写出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好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总觉江水茫茫,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为后世的青绿山水、草木风光的绘画创新提供了经验借鉴和丰富技法,在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p><p class="ql-block"> 细细想来,欣赏文化艺术的残缺美,由于客观原因导致下的种种对艺术品的伤害,使得诗书画本身并不完整,它们身上的残破由于蕴含某种文化内涵带给人们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突破了其残缺的悲伤,反倒让人们更加冷静地分析想象世间万物。</p><p class="ql-block">(2022.7.30)</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