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几天一直在读毛姆的书。本来是只想读<b>《月亮与六便士》</b>,但不知不觉却把<b>《人性的枷锁》、《刀锋》、《面纱》</b>都读完了。就想写点啥,却感觉世事纷乱沉不下心,就继续读《月亮与六便士》。昨天,读到思特兰克里特抛弃一切离开家,在巴黎饥寒交迫、病入膏肓之时,忽然想到《人性的枷锁》里的菲利普,他心心念念执着于“去西班牙”,最终在离理想一步之遥的地方转向,回身去拥抱婚姻生活,亦或是接受大众生活轨迹,一种可望亦可及的安适生活。两相比较,得之失之?安之乱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就说说《人性的枷锁》这本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读这本书是读得翻江倒海。倒不是因为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这些元素它都没有。相反,这部书缺少现代背景元素,写法也缺乏现代感和鲜活性,有点冗长沉闷。这部含自传体性质的小说,是英国作家威廉.萨姆赛特.毛姆的力作,出版于1915年,有浓浓的英伦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克服了最初的阅读倦怠后,男主菲利普的成长经历深深抓住了我。获得、失去,或者获得、丢弃,重复再重复。他走得不自知,我在上帝之眼里深深凝视并沉思,得焉失焉?这种成长的投射,过程中的追求、苦痛、绝望、对抗、挣扎映照着强烈的共性体会。而在许多人生节点上的选择给我的冲击却是醍醐灌顶,所以我内心冲动着要写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读完掩卷长思时,我感觉我的身上套满了铮亮的枷锁,坚固而无形。以前不自知,读了这书却是完全具象了起来。<b>这些无形的枷锁在人的一生中始如紧箍咒,压迫着你的脚步,修正着你的人生轨迹,如同掰道岔一样,不管你想如何脱离轨道,始终固执地把你掰回来。</b>比如,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规范的人,成为千篇一律的他者,按照社会的模板塑形,然后这一生就成了和千千万万人一样的标准答案。这样的一生,适应者颇感舒适,不适者终至窒息。但无论如何,有一点非常清楚,每个人都将或多或少地戴着这些形形色色的枷锁走完自己的一生。打破必承代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残疾男孩菲利普的成长史,自卑,害羞,怯于沟通,生活窘迫,善意付出却收获不堪,构筑出他人生的层层枷锁,束缚对梦想的追求。如果归类菲利普人生三十年的成长经历,宗教、事业、爱情在其成长路上设置了三重枷锁,当然不止这三重。陷入、探寻、挣脱亦或接受,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历练。内心的枷锁和外在的枷锁合力作用于人生,所以人活着,就是挣脱枷锁和投进枷锁的反复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或者反抗或者被驯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宗教枷锁。</b>菲利普从小失去了父母,被当牧师的大伯收养,他天生跛足,生性敏感,受到校园霸凌。他虔诚地祈求上帝,渴望一觉醒来跛足痊愈,但是一切证明那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他因残疾而生出对自身的不满时,珀金斯校长的一段话点醒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果你对自己的处境总是心存不满,企图反抗,那只会给你带来更深的羞耻。你的悲惨遭遇只是上帝让你背上的十字架,而之所以选择由你来负担,是因为你的肩膀比其他人都更强壮。这是上帝的好意,你应该乐在其中,不能把它视作悲伤的源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每个人都被赋予不同的特点,或者缺点,也可说是缺憾。如果把拥有的缺点当成自身的负担,我们将始终被其束缚,而不能解脱。如果看成是应该经受的考验,看成加诸特殊个体的磨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即转换识之,人既可挣脱身为形狱,自生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浸润在宗教气息的环境里长大,很早就切身体会到宗教带来的困惑,宗教并没有拯救他,也没有使身处的环境稍有改善。他渐渐认识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信仰是外部强加给他的,那完全是新的环境和榜样所起的作用。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童年时代的信仰,像脱掉他不再需要的斗篷一样卸掉了捆绑在他身上的宗教枷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有哲人思想的阿西尔尼的一段关于宗教的话,我在读时,对“虔诚的信仰”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其实,信不信教全看性格,只要你有虔诚的品性,那么不管什么宗教你都会笃信不疑。可要是没有的话,那硬生生塞到你脑子里的信仰没多久就会消失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又一次的醍醐灌顶。对宗教的虔诚,并不是来自于对其内容的相信,对其经文的膜拜,而在于自身拥有“虔诚的品性”。这就能解释那些真正的信徒,即使加之于超常的苦难,也能坚守住。还有一些人,以同样的形式信奉着宗教,但因为缺失“虔诚的品性”,他们只是被自己所从事的宗教形式所迷惑,以为是信仰,其实只是行为艺术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段也是菲利普长久寻找而不得的精神内涵,他在这里逐渐明朗了困扰自己内心的那些东西。那就是以强劲有力的内心力量,去接受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不逃避、不消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结论,菲利普是经过多年的生活经历得到的,上升到了哲学层次,也是他自身顿悟所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放弃了去牛津大学学神学那条看似美好的路,执意去了德国海德堡学德语。后来,果然,他再也没有进入人生的“舒适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事业枷锁。</b>人生的展开不是一帆风顺的,菲利普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找、放弃、再寻找自己的道路。从德国海德堡的学习开始,他经历了当会计学徒、当律师助理、学画画、学医,后因投资股票失败破产,到商场当导购员和做服装设计,饥饿,露宿街头。我眼见着他的路一直在下坡,如同气球降落似的不可控,这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按他伯父的话说就是“总是半途而废”。但最终他迫降了,停留在学医上,这是他父亲的职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定位的过程,这个过程满含着寻找和挫败,也有一蹶不振,但更多的人是在不断的转换中放逐了理想归于平凡,如同海浪一波比一波低,最终归于平静。这未尝不好,但心里总有隐隐的不甘。可是我们怎样看待人的一生呢?又是怎样来定义人的一生?欲望促其寻找,人性的不满足又追求不断变化,世俗的成功遥不可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离自己的目标如此之近。这个近,只有自己知道,那是跨过一座座山,走过许多条岔道,面临无数次绝境才走到这里。终于如此之近,放弃的诱惑更加之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弃吗?好多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为诱惑转了向。不知不觉不自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读这一段时,我忽然看清了目标是个什么东西,它是给人心上的一把无需现时打开的锁。不需马上兑现,因此遥遥无期。它与追求的距离就在于诱惑,理清了,就不会迷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爱情枷锁。</b>菲利普成长中的三个女人。威尔金森小姐是他青涩时期的欲望体验,他不爱她,但深陷欲望枷锁,她是他男性意识的启蒙,是成长必经的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尔德里德是他青年时期的一段虐恋。这是一段超长时间的爱恋,让他饱受屈辱和折磨,读得虐心。我一直不明白菲利普为什么会爱上米尔德里德,她庸俗不堪,爱钱不爱人,两次沦为妓女,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尽管米尔德里德一点都不爱菲利普,并且一直在利用他,他也清楚知道这一点。在米尔德里德一次次离开他,又在走投无路时回到他身边,他一直无条件的接受着,包括抚养米尔德里德的私生子。只能这样说,有时候我们只是被自己的内心绑架,献祭于内心的祭坛,深陷泥淖不能自拔。最终他对米尔德里德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经认为我可以设法让你爱上我,但现在我明白了,那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最终放下了这一段虐恋,从内心解锁。但是一直没有放下救助,米尔德里德在明白了无法再从内心得到他后,把他的家砸得一塌糊涂,然后一走了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尔德里德从此再没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段结束,我松了一口气。我一直对人的内生力量不抱有过大的信心,我认为力量是某种磁场,当不期相遇的是正负极时,磁场会抵消。这种消磁力就是变种的无形枷锁,需要一方消失或者另一方内生出数倍的力量来挣脱,否则就会坠入深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菲利普冲破重重枷锁来到了萨莉这里。那么萨莉对于他又意味着什么?是他的力量还是又一重枷锁?我心里交织着多重矛盾,既希望人生有一种长久跋涉后的停顿,又希望一直不要停,因为他想要的越来越近。但这毕竟是毛姆的第一部小说,也许他没有想清楚一个人应该秉持怎样的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萨莉是平凡生活的象征而不是理想。她是这个世界大多数人向往的平稳人生,没有好与不好,如同温柔的陷阱。《<b>革命之路》</b>里,“去巴黎”是弗兰克夫妻理想的象征,如同菲利普的“去西班牙”。人到中年的弗兰克夫妻在中年现实的虚无面前,是重启人生,还是继续庸常?某种程度上是不是预示着菲利普们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遇见萨莉,是在菲利普真正饥饿,正处于饥寒交迫中。阿西尔尼一家平凡而温暖的生活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关于和阿西尔尼一家在田间劳动的描写,让我感到从小说最初对贵族和中产阶级生活的描述,逐渐转到对劳动人民生活的赞美,这种转变是脱胎换骨的,也是菲利普精神的脱胎换骨,更是毛姆发自骨子里对平凡而真实生活的赞美,是他赋予菲利普在人生这个阶段,抛弃理想折返回归的理论基础。那些虚华奢侈的行而上的生活,是虚幻的、虚伪的、虚饰的,得出的结论是“人生是无意义的。”但到了乡村,在田地里摘啤酒花,获得的感知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没有劳动,就没有干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悟道是如此朴实、饱满,而实实在在,这是他以前不曾感受到的。也是带给读这本书的我一种从未有的生活真实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菲利普的虚无感。特别得出的<b>“人生无意义”</b>,在真实的生活面前,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同空空行囊里塞满了各种物品。我已经感觉到劳动、强壮、阳光、青草的气息带来的生命的勃勃生机,看到了米勒的《拾穗者》,更想到的是,面对毛姆后面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刀锋》,他的这次停顿,是发自内心的认定为长久驻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人生就是一场体验的话,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的自由,如同菲利普最终的选择。但毛姆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悖论,大意是:生活无意义,所以要好好折腾。所以最终,那块充满悬念的波斯地毯意义何在?书中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生活就像一条波斯地毯,虽说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实质上却毫无意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毫无意义。意义是赋予的,无论编织出如何精美的花纹,终究只是地毯而已。而我们面对的除了感知美,没有其他。如同人生如此荒谬,所以我们要好好过一生。这就是“向死而生”的含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终究在无意义的基础上有了新一层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姆甘心吗?枷锁虽无形,终究会显露出来,所以他终究还是要挣脱枷锁,向着思特兰克里特,向着沃尔特,向着拉里走去,完成永恒的从六便士到月亮的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提示:原创文字,严禁盗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感恩阅读,欢迎点评,支持原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音乐来自网络,感谢提供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