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城

阿狼

<p class="ql-block">7月22日 青州古城(免费5A)</p> <p class="ql-block">  到达青州已近十一点了,安顿好住宿便寻觅着特色美食,在儿子的引荐下来到这家其貌不扬甚至有些破败的“老街印象”,谁知内里却是别有洞天,还有地道的鲁菜……</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院落课不止三五个哦。</p> <p class="ql-block">  午休后,途径偕园,一路溜达着前往青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万年桥,就离古城不远了。</p> <p class="ql-block">  街头巷尾的立体墙雕,诠释了古城的过往云烟。</p> <p class="ql-block">  去一座古城,或流连于美食,或惊叹于美轮美奂的古风建筑,或陶醉于当地的人文底蕴!漫步在青州古城,却被那一座座威严屹立的牌坊深深吸引!</p><p class="ql-block"> 牌坊,是崇高荣誉和权威的象征,是历代朝政为表彰显宦节妇、功臣世家而建,流芳百世。一座座风格迥异的牌坊,就是一个个迥异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大宗伯”坊</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陈经所立。</p><p class="ql-block"> 陈经(生卒年不详),字伯常,号东渚,明青州府益都县城里(今青州市)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累官至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性耿直敢言,“立朝三十年,门无私谒,卒后囊无私遗”。工诗文,善草书,存世诗作见《海岱会集》。</p><p class="ql-block">  当年立此坊时,陈经任礼部尚书,即“大宗伯”,故坊额中有“大宗伯”三字。顶额“聖旨”。题额:右边为“赐进士、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前兵科给事中、礼部侍郎、户部尚书、侍经筵、东渚陈经”,左边落款为“大明嘉靖乙巳孟春榖旦立”。</p><p class="ql-block"> 抱柱联两联:一是“大臣气度,朝堂柄政扶社稷;名士风流,海岱会集留诗篇”,二是“立朝骨鲠,谠直敢言名已闻;平居性澹,门无干谒廉有声”。</p> <p class="ql-block">  古街新建,店铺林立,彩幡飘扬,商业气息浓郁,不知是否再现了古城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柱国”坊“</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旌表大学士刘珝而立。</p><p class="ql-block"> 刘珝,字叔温,明代青州府寿光县人,今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堪称三朝元老”。</p> <p class="ql-block">“大学士”坊</p><p class="ql-block"> 建于嘉靖二十二年,为旌表青州府诸城县人翟銮而立。</p><p class="ql-block">  翟銮,字仲鸣,青州府诸城县(今诸城市)人,以锦衣卫籍举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首辅),卒谥文懿。</p> <p class="ql-block">“一门科第”坊</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旌表青州冯氏家族而立。</p><p class="ql-block"> 青州冯氏家族,自冯裕开始,书香传承,科第连绵,人才辈出,自明正德三年(1508)至明万历元年(1573)冯氏三代65年的时间内,先后有冯裕、冯惟重、冯惟讷、冯子履、冯琦、冯瑗等6人考中进士,冯惟健、冯惟敏、冯子咸等3人考中举人。</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冯氏为青州的名门望族之一,声名显赫,被称为“北海世家”,亦称北海冯氏。明清时期,先后出了冯裕、冯溥、冯琦等名人,如:明代,冯裕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冯琦官至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敏;清代,冯溥官至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p> <p class="ql-block">  冯溥,明末清初刑部尚书、文华殿学士,代表作《佳山堂书目》</p><p class="ql-block"> 冯溥是冯氏文学世家中官阶最高者,他生当明清交替之际,顺应时势,入仕清廷,历顺治、康熙二朝。他处事虽机敏圆润,但也持正敢言。康熙年幼登基,鳌拜等四大臣专权朝政,骄横跋扈,任意诛戮大臣,朝廷官员尽缄其口,惟冯溥持正不阿,敢于谏言。 </p><p class="ql-block"> 冯溥(1609-1691)清初大臣。字孔博,号易斋。卒谥"文毅",益都(今属山东青州)人,冯裕六世孙。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初授编修,后擢吏部侍郎。康熙年间为刑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卒谥文毅。所著《佳山堂集》,有王士祯、陈维崧、方象英等十几人为之作序,赞扬其文风“承累家学,继文敏公之后,涵蓄演迄为巨儒。”冯溥于康熙六年(1667)和十八年两次任会试考官,在清初文坛上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珩在《佳山堂集》序中对冯溥荐拔人才多有赞扬之语。</p><p class="ql-block"> 酷嗜图籍,家有名山佳处曰偶园、万柳堂。藏书楼有“佳山堂”,藏书中善本颇多。曾编撰《佳山堂书目》1卷,著录古籍900余种,其中除了四部分类之外,另分有韵书、佛书、医书、道书、杂记、家刻等。乾隆间,山东藏书家李文藻曾访其藏书处,得到数种精椠,并借录过不少藏书。清道光间藏书家刘喜海曾在道光二年、三年(1822~1823)两访益都,登“佳山堂”,游相国故园,已成废井颓园。刊刻图书有《山堂词稿》、《宗伯遗稿》、《风雅广义》、《文毅公年谱》、《文敏公奏疏》、《诗经》、《万柳堂唱和诗》等15种,多为自著之书,著有《佳山堂诗集》、《山堂词稿》等。</p> <p class="ql-block">  因为出来的晚了,古城最精华要紧的偶园已谢客关门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门楼有点“意思”,一上眼就知道有些年头了,但精美绝伦的雕刻仍然不失风采。和前面见过的“府文庙前街”,算是见到的比较“古”的地方了,其它都是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尚书里”坊</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石茂华而立。</p><p class="ql-block"> 石茂华,青州府益都县人,明嘉靖年间,官至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文治武功,政绩卓著。朝廷为旌褒石茂华的功绩,特下圣旨,建造了这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海岱都会”坊</p><p class="ql-block"> 海岱都会,因为,青州地处海岱(黄海、泰山)之间,历代为都会之地和军事重镇,曾长期作为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贸发达,商贾辐辏,被誉为“三齐重镇,海岱都会”。为彰显古代青州的历史地位,设立了此座牌坊,是青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还有小雨,来时是北门进入,沿着偶园街一路南行至海岱都会坊,本计划走南北营街返回,但行不远没有灯火也无景致,又绕回的偶园街。</p> <p class="ql-block">  夜不观色?听着嘀嗒的雨☔️声,霓虹灯下的古街道比白昼更多几份妩媚,稍事休息,撸把串,一杯蜜雪冰城,便是孩子们最惬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据说青州的牌坊有20多坐呢,最古的衡王府里就有两座,没有开放,在学校院内,看不到。两座石坊都有横匾,而且是正反两个,南侧石坊的两面牌匾分别写着: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侧石坊的两面牌匾题字为:大雅不群、孝友宽仁。据说这一题字是明朝奸相严嵩所书。</p><p class="ql-block"> 另,真正的老街老建筑在昭德街,只能瞅机会再去了。</p> <p class="ql-block">  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大禹治水划九州,青州为九州之一。被公认为科学价值很高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古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中就有青州,称青州“东北据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吕氏春秋》称青州为“东方之州”。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迭为名城重镇,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之久。西汉元封五年,设青州刺史部,是全国13刺史部之一,治所广县城(今城西1华里处),辖5郡4国100多县。魏晋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辖9郡47县,期间公元399年-410年作为南燕国国都,慕容德成为山东境内的唯一一个皇帝。隋置青州总管府,辖4郡36县。唐仍先后置青州总管府、都督府,辖8州49县,中唐及五代设平卢淄青节镇,辖15州。北宋初设京东路,辖26府、州、军、89县,熙宁七年设京东东路,辖1府7州36县。金设山东东路,辖2府11州53县83镇。元初设益都行省,后设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3路12州44县。明初设山东行中书省,辖6府15州89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历城。此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为青州府治所。青州古城池也随着历史的变革不断变迁,汉设广县城,现瀑水涧以西。公元311年(晋永嘉五年)建广固城,经六次大攻坚战,至410年夷为平地。东晋灭南燕后,另筑东阳城(西至现海军402医院,南至南阳河,东至城关医院,北至尧王山路)。北魏孝明帝筑南阳城,城高3丈5尺,濠3丈5尺,周13里,其规模比济南高3尺长1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