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户外笔记(21)紫峪休闲徒步</p><p class="ql-block">2022.07.31 星期日 多云</p><p class="ql-block"> 一个久违的好天气。</p><p class="ql-block"> 气温不高,蓝天白云,多日的淫雨总算按下了暂停键,难得。</p><p class="ql-block"> 今天算是休闲游。紫峪转山、摘黄花菜,粘知了。转山路线不长,六、七公里的样子,不太过瘾,几个人多走了一段,九公里多点。途中摘了些黄花菜,粘知了的事压根就没做打算。</p><p class="ql-block"> 读小学时正值文革,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所以作业很少,课本很薄,就有许多时间耗在了野外。打鸟、钓鱼、粘知了、捉蝈蝈、斗蛐蛐儿……,虽然那时没有电游没有迪士尼,但现在回想起来也还觉得是一段极其快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上山捉蝈蝈有时可以捉到十几只,回来放进用高粱秸扎的笼子里,院子里便整日一片聒噪。为了让它们活的更久,还特意种了圆形葫芦,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一套民国石印的《芥子园画谱》,让死党同伴颜洪从中选图案刻画在葫芦上。那时完全没有线雕、浮雕、透雕的概念,纯粹是为了好看和透气。那年做了三个,我和颜洪、邵泽波每人一个。冬天没有暖气,上学就揣在怀里。上课时蝈蝈的叫声会从棉衣的领口、袖口传出来,音量很小,只有周围几个同学可以隐约听到,看到老师走下讲台,便悄悄戳一下葫芦,叫声立马停止,旁边同学就窃笑。</p><p class="ql-block"> 每年粘知了也是少不了的,而且每次都是几十只、上百只,装在布袋里吱吱吱叫个不停,基本都是大黑知了,偶尔可以粘到喂儿哇,体型比大黑知了瘦小些,身体微微有些绿。 </p><p class="ql-block"> 工作之后这类活动渐渐少了,还曾一度认为野外的蝈蝈已经被农药灭绝,直到前几年亲眼见到驴友捉到蝈蝈,才知道是自己耳朵不中用了。</p><p class="ql-block"> 知了叫声是可以听到的,而且是每时每刻都可以听到,几年前就开始了,常年无休。</p><p class="ql-block"> 紫峪是喂儿哇聚居区,大黑知了反而极少。样子也不是过去见到的那种,有点像是大号的蟪蛄知了,不怎么机灵。同行驴友中有几人粘了些,途中也遇见一些专门过去粘知了的人,个个收获颇丰,可见喜欢这事的还是大有人在。</p><p class="ql-block"> 粘知了这事堪称历史悠久,《庄子》中就有一段“丈人承蜩”的故事。说孔子去楚国,见一个驼背人在粘知了,就象用手捡东西一样容易,遂上前问是不是有什么诀窍。</p><p class="ql-block"> 驼背人说那是当然,我用圆球摞在杆头来做练习,能摞上两枚而不掉落,粘知了就很少会跑掉,能摞三枚而不掉,十只知了只能跑掉一只;能摞五枚,粘知了就如探囊取物了。我的身子站定就象树桩,手臂就象枯树枝,虽天地之大,容有万物,而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心不旁骛,世上万物我都不换蝉翼,这样还有什么得不到呢?</p><p class="ql-block"> 孔子听完对弟子们感叹道:用心专一,聚精会神,这就是典范啊!</p><p class="ql-block"> 这是典范了,却还算不上是用心专一的天花板。</p><p class="ql-block"> 战国《列子·说符》讲了一段咱齐国的故事。说齐国有一个喜欢金子的人,到一家金店抓起金子就走,理所当然被衙役逮住,问他:周围这么多人,你怎么就敢明目张胆抢别人的金子?齐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了。”</p><p class="ql-block"> 什么叫旁若无人目不转睛一心一意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屏息凝神?此也!</p><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半,远处一片乌云飘来,领队招呼驴友上车准备返回。须臾,又现蓝天白云,乌云已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 说起童年往事就啰里啰嗦,清晰的说明了一件事——人老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喂儿哇知了</p> <p class="ql-block">山上的黄花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