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s的美篇

zbs

<h3>近几年来除了央视九套和十套播放的内容及其他台极少数的历史剧之外,一般有些电视节目我是不大看的。尤其是那些抗日神剧和天上地下不伦不类的“娘炮”武打片,对于这样的片子我己经厌恶到了极点看上一眼便如同不小心吃到了一只苍蝇!但是自从去年无意当中看到了电视剧“山海情”的内容介绍之后便断断续续基本是看完整了。该剧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再加上福建地方政府的对口帮扶,各级干部们带领着西海固的人民群众集体移民搬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並且努力探索出新的思路,引导着世代都为贫穷所困扰的西海固人民能夠迅速致富!将飞沙走石干旱少雨的戈壁荒滩建设改造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让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好日子!说来说去这也只缘于在九十年代初我曾经从“西海固”地区走过,並且也亲眼目睹了那里贫脊的土地和极困苦的生活。而且在平時的工作中我也近距离接触过一些来自于西海固的那些年轻人,因此我自以为对这一地区的民风和习俗还是有些了解的,所以剧中那些“西海固”的朴实小伙儿以及在他们身边发生的那些亊好象离我也並不遥远……</h3> <h3>【简陋的“砼搅拌站”】</h3> <h3>我们是公司属下的一个“混凝土”(砼)预制构件厂,规模不算大鼎盛時期也不过三四佰人。主要任务是完成公司所承接施工项目中的钢筋制作及主体工程所需要的各种预制构件,其中也包括有对外销售的业务。为了服务这两项主要生产任务本厂内部也有相应配套的各工种如水电,木工,机修,及汽车修理等车间。随着時代的不断进步在钢筋制作和混凝土构件生产流程上与几十年前相比早己是大相径庭!机械化成度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時也大幅度的减轻了劳动强度。但是无论多么先进的生产方式总会由于科技的更新而被淘汰。那時候“商品混凝土”在乌鲁木齐己经悄然兴起只是尚未形成规模,待到全面推广己经是我退休以后的亊了。因此我所接触到的一线职工还是无法摆脱直接与水泥和沙石打交道的亊实!而且加班加点也是极普通的亊,单从劳动强度上看还仍然是处在重体力的范筹之内,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苦逼”行业……</h3> <h3>【西海固……】</h3> <h3>‌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厂里每年开春時都需要招聘很多临时工。其中主要是充实在一线砼制作上。这些工作比较简单只要有力气年轻人都可以胜任!通过登记我了解到他们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宁夏六盘山周边的“西海固”地区。我工作的内容就包括到社区和派出所给他们办理居住证及社区登记。而且还要時不時的跟他们说一些有关安全方面需要注意的亊项,这就需要经常与他们打交道,另外出于个人爱好我也会了解一些他们家乡的那些事。可是不知什么原因每当一提到他们家乡有些人总是闪烁其辞的好象是不太愿意透露给外人一样。有一个来自“西吉”的小伙子无意中说到他们家乡平時吃水的亊並随手指了一下附近的山对我说;在他们那里挑一担水要翻过两道这样的山!虽然“乌拉泊”分厂旁边的山並不算高目测估计不会超过二百米,但是要翻过这样的两道山去挑水喝这可决不是三五个小時就能做到的!这话听起来真的会使人:怜悯之心油然而生……</h3> <h3>【书法欣赏:“日照香炉生紫烟”(范曾)】</h3> <h3>中国有句諺语“人上一百,形形色色”(shai)。有一次我到分场去办亊无意中见到宿舍墙上挂着一条随手撕下来的劣质皱纹纸,上面只写了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字虽不多乍看上去好似顺手涂鸦,可仔细端详却是写的错落有致看着十分潇洒!能用一支在砼上写字写废了的“工业”用笔写出这么漂亮的书法来而且用笔又是如此之巧妙这可决非是一日之功!我随后便打听写字的人,组长却回荅我“前天刚走”他只说这活儿太累了要去伊犁……我知道这是个“西海固”小伙子,因为我去过他的家乡所以登记時还简单聊过几句。听说他走了起初还觉得有些挽惜可转念一想现实社会就是这样殘酷。人生原本就是个修炼过程,厂里必竟招的只是临时工,能摆正自身的位置便不会期许过大。说句迷信话冥冥之中命运早有安棑能在淡泊中寻求滿足才是王道。即使你书法写的再好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也自会有人去做!到头来大概率还都是要安于现状,生活不会因此而有任何改变!再说每个人身边也都不会缺乏能写一手漂亮字的人。以前在老家我就见过办“白亊”的场合里那些写挽联的农民老兄看上去都是粗手大脚,可他们从来不在乎写字的环境是否高雅,总是嘻嘻哈哈的也不见有焚香净手的规矩!在糟杂环境中只需一张桌子一条板櫈写出来的挽联不但是用词古朴而且洒脱飘逸,非常饱满……</h3> <h3>【农民“书法家”】</h3> <h3>虽然看上去这些人都是大大咧咧但是他们对于手中的毛笔却是十分珍爱!用过之后即清洗干净用一块软布仔细的包裹起来。聊天時他们也都称自己写的“马马虎虎”若是说到写字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他们却不以为然的说:俺们就是个种地的不象城里人懂那么多!这话听上去特别朴实也从来不会因为能写一手好的毛笔字而背上“包袱”。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灾区的难民大约不会去种“兰花”,贾府里的焦大也绝不会去爱林妹妹……这句话就充分表达了身处不同位置的人,心理状态和各自为人处世的方式。</h3> <h3>【“那拉提”的杏花……】</h3> <h3>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这话理论上非常正确!可实际上很多有才之人却並沒有等来发光的那一刻,大多都是默默地在“也无风雨也无晴”之中度过了恬淡的一生。因此我想他去了伊犁也好,区区构件厂也确实提供不了他任何邦助。但愿他在伊犁能夠找到心目中的“那拉提”改变自己的命运,若是能用那里的杏花酿出他所要的“甜蜜”来这岂不也是件美亊……(一)</h3> <h3>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h3> <h3>2022,7,25,</h3> <h3>【海南,陵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