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的那次抗震抢险战斗

左苍右黄

<p class="ql-block">  四十六前的"八一"建军节前夕,发生了那场惊撼世界惨烈人寰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当时作为驻军部队的一员,参加了抗震救灾的战斗。在我十数年的军人生涯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值此建军节,又将前几年回忆参加密云水库抗震抢险的小文章找了出来快乐……</p> <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之前,我从京郊密云水库脚下的铁道兵第62团报道组到一线施工连队三营11连实习。11连是个在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战场上曾经屡建奇功的英雄连队,毛主席"动员起来,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的题词,就是为11连在朝鲜战争抵御美国佬细菌战而写的。</p><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那天前夜,天气闷热难忍,虽然一天施工很累,但很难入睡。28日5点本来轮我上岗放哨。但我们老班长(姓什么记不起了,只记得是江西余干人),个头不高,像个老大哥,非常关心兄弟们,知道凌晨两班岗下岗后很难再入睡,就没有叫醒我们,自己从夜里倒数第三岗一直站到天明。北京离唐山直线距离不到二百公里。地震发生时,班长背着冲锋枪在营房边上巡查,突然周围发出轰隆隆响声,开始他以为是汽车从旁边桥上经过,但他感到自己站立不稳,营房屋顶的瓦片哗哗坠落,他意识到地震了,马上吹响急促的哨子,并高喊"地震了,地震了”。战友们纷纷从门口窗口冲出来,有的把蚊帐都扯坏了,由于入睡前闷热,绝大多数人只穿着军绿大裤衩就跑了出来。紧急着各班点名报数。老班长突然发现临时插班的我不在队列,赶紧一边拍窗一边喊:"小耿,地震了,快出来。"我懵懵懂懂地跑了出来。熊排长指着营房鹅卵石和水泥垒起的墙上十多公分的裂口戏说道:你这小子睡死了,房子倒下来还有命。</p><p class="ql-block"> 天明了,上级通报来了。说唐山发生地震了。紧急着,我们住进了帐篷。再后来,接到命令说,我们所在的密云水库白河主坝出现巨大险情,要我们师的部队出动抢修。当年密云水库库容40亿立方米,担负着京津地区人民的生活用水供给。一旦溃坝,北京城区和天津将成为汪洋泽国。7月29日凌晨,我们提前起床吃饭,按要求打好背包和收拾好屈指可数的个人物品,一人一个信封把可怜的三两元钱放进去,给家人写一封信,写好家庭地址。那场面现在想起,真有点壮士一去不复归的壮怀激烈和英雄悲怆。连队在雨中开誓师大会,主持工作的高副指导员说,祖国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我们要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他带领大家振臂高呼:人在大坝在,誓与大坝共存亡。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p><p class="ql-block"> 我们连队驻扎在水库西侧离大坝十多公里的小水峪。那天可能是老天为唐山大地震死难者流泪恸哭,大雨滂沱。我们身着雨衣,挤站在解放牌卡车上,沿着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奔赴水库大坝工地。沿途公路两侧,已经密密麻麻地搭起一座座帐篷,一眼看不到头的盖着雨布的卡车整齐停在山脚下。后来才知道这是首都党政军机关的一些档案机要部门为防止大坝溃塌而做的转移安排。</p><p class="ql-block"> 密云水库白河主坝位于我们62团团部溪翁庄以东一公里处。坝长960米,宽8米,坝顶高程160米,最大坝高66米。全部为壤土斜墙碾压式土坝。水库的主设计者为我国水利泰斗张光斗教授。白河大坝上密云水库四个大字为周恩来总理题写。史无前例的唐山大地震导致大坝滑落面6万平方米,塌滑方量高达15万立方米。险情高悬,京津告急,在当时一点也不夸张。</p><p class="ql-block"> 参加抢险的有我们铁十三师,卫戍区警卫三师,还有水电部几个工程局。铁道兵负责西半段,三师和水电工程局负责东段。我们的任务是沿着大坝内侧陡峭湿滑几十米长的水泥护坡,先把大概有解放牌卡车车厢大小的柳编一片接一片放下去,然后再用印着中粮字样的崭新麻袋装满砂石一层层码起来,夯实坝基。</p><p class="ql-block"> 那天是水库很难遇到的风狂雨急浪高,更让人心悸的是一阵紧似一阵的余震,有几次让人几乎站立不住。脚站不稳,有可能连人带沙石袋滑到水库深处无法营救,狂风高处更暴,军用雨衣根本遮不住,雨水从衣领灌入,每个人都内外湿透,许多战友索性脱了雨水,任由风吹雨打。吃午饭时,还没吃到一半,雨水就从饭碗里漫了出来。开始,大家多少有些害怕,最可怕的是大坝溃决,我们将随之一泻千里,毫无葬身之地。但渐渐地,激情使命,使大家不再畏惧。我们"三八“式的师长孙福喜,打着雨伞纹丝不动一屁股坐在我们旁边的坝顶上,用他的家乡腔鼓励大家。水电部钱正英部长和北京市革委会的领导也不时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团长政委营连干部都是普通一兵。誓与大坝共存亡,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当时绝对是发自在场军人们内心的表白,也绝对是和平时期军人使命的神圣担当。</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是施工部队,有丰富的抢险施工技术和经验,西半段的抢险任务提前完成。深夜时分,我们才返回连队。沿途路上,一眼看不到头的卡车装满砂石料,司机端坐驾驶室,整装待发。听说这是为大坝出现最坏状况准备的。一旦出现溃坝,数以百辆装满砂石的车辆将冲向缺口。好在后面大的余震没有再现,避免了这壮烈场面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那天,回到驻地,大多数战友都裹着湿淋淋泥泞不堪的军装倒在地上,第二天上午好久才一个个疲惫不堪的醒来。大家庆幸圆满完成了抢险任务,庆幸一个不拉地全建制回到连队。就是有一个姓邓的小老广新兵,工地上疼了一会肚子,后来受表彰立了三等功,还作为代表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抗震救灾表彰大会,荣幸地见到了华总理。</p><p class="ql-block"> 不久,我又回到机关。随部队到唐山天津救灾一线。到过天津,去过唐山,亲眼目睹过那场自然浩劫给京津塘地区造成的难以言表笔述的巨大创伤,也直接间接地投入救灾重建的撼世工程,有的部队参加唐山重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春天我到驻唐山担负重建任务的某团采访,还遇上了震感强烈的余震。</p><p class="ql-block"> 2017年,几个战友密云水库故地重游,兴致勃勃又满怀激情地从北京城驱车来到溪翁庄。尽管大家青春韶华不在,但没想到四十多年沧桑流变,昔日庄严的团部已面目全非,透过大门斑驳锈蚀的大铁门,营区内荒芜而了无生气,一排排办公用房陈旧不堪,我们曾经播种收获的菜地杂草自由生长。没有军歌荡漾和青春迸发的地方已不是军营。大家都极想到水库大坝上走走。可车到路口被威严的武警战士礼貌拦下。密云水库尽管过去现在都是京城的重要水源地,但四十多年前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我们背着黄挎包摆着各种姿势,在白河大坝上游览照相,把周总理书写的密云水库4个大字拍进镜头里那是必须的。而现在已经是岗哨林立,不让人进入了。</p><p class="ql-block"> 扫兴而归多少有些遗憾。我们只得在远离水面遥远的栏杆边,一张又一张地贪婪地留影拍照。头顶上湛蓝的天空与远处碧清的水面互映,一群群鹭鸟在身后无垠的绿树丛中跳跃飞翔,它们也许想知道这几个鬓发染雪的人为什么会如痴如醉地深爱着这静寂的山林湖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