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印象(2.枫桥与寒山寺)

行知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昨天是星期日,儿子休息,我们便开车去了寒山寺和枫桥景区。</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本来在苏州就负盛名,加上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寒山寺更加名扬四海,更是人尽皆知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请了一位导游,一路讲述,让我增添了许多有趣的知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名称的由来: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8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长大以后,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拾得是自己的好朋友,寒山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p><p class="ql-block">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他懂得“朋友之妻不可欺”的道理,所以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也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p><p class="ql-block"> 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伦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经过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 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手捧竹篦盒迎接舍得。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据说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相互笑容可掬,人称“和合二仙”。</p><p class="ql-block"> 据说,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来到人间,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浩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传说,拾得后来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看来“和合二仙”早就告诫过:中日两国人民应该既“和”又“合”,而不应兵刃相见。正因如此,日本友人也特别喜爱中国的寒山寺。由此可见,和平、合作、友谊、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最强音!</p><p class="ql-block"> 寒山和拾得的问答名句也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种极度包容与世无争的思想不一定人人能够接受,但谦谦君子之风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而那种冤冤相报、以恶相向者,往往没有好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p><p class="ql-block">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征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有多人书写《枫桥夜泊》诗刻成石碑,形成了寒山寺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书法爱好者趋之若鹜,前来观赏,效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是佛教圣地,尽管信徒甚众,香火很旺,但我觉得很多游客还是因张继的《枫桥夜泊》对其地、其人、其事、其景、其情有着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走出寒山寺,步过江村桥,我们参观了京杭大运河畔的漕运展示馆,了解了京杭大运河的缘起、沿革和历史贡献。然后来到枫桥附近。枫桥和江村桥很相像,都是圆拱桥,石栏杆,站在上面看古运河,两岸都是古镇人家,树木葱茏。不时有游船穿桥而过,有一艘船上还写着“张继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枫桥桥头就是古城门,有多艘游船停泊于此,据导游讲这里就是当年张继乘船夜泊之处。当时城门已经关闭,张继不能进城住宿,只好滞留在船上。他看着渐沉的残月,苍茫的夜色,点点的渔火,清冷的河水,黑魆魆的古树,想到自己连着六次科考不中,名落孙山,念及年事日高,功名难就,不由得悲从中来,愁苦不堪。一首千古绝唱因此而成,流传于世:</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span></p><p class="ql-block"> 首句“月”“乌”“霜”都是让人伤怀的景物“江、枫”二桥和船上的渔火不由得让人有异域他乡的愁绪,寒山寺的钟声响起,想到前途迷茫,人生无常,于是浓浓的愁苦,使张继彻夜难眠。</p><p class="ql-block"> 文学源于生活,诗歌贵在真情。张继的人生坎坷竟成就了他的诗名,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可惜导游很难体察这样的情怀,她在河岸边张继塑像前说:“当时张继写诗没有用笔,而是用自己的手指。”她又指着张继塑像伸出的一根手指说:“很多人到这里都要摸一摸这根手指,大概是摸了手指之后就能成为诗人了……”</p><p class="ql-block"> 呵呵,导游惯于杜撰,但这样的噱头也太离谱了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8.1于苏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文章有些资料参考于网络,特致谢资料发布者。资料如有不实,仅供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