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很想拥有一座可供休憩、读书、喝茶、清谈的小院,在他们的想像里,这个小院得与城市有点距离,也可深藏于城市里,但必得隔开城市的喧嚣。既是小院,必得有独立的院落,独立的门庭,而不是小区的鸽子笼。最好,在小院的内外,有可种植果蔬花草的土地,可让人在莳花弄草时,感受到四季的变化,体验到劳作收获的喜悦。而最与农人乡亲不同的,是住在小院的人,有情怀来打理这个小院,并在打理的过程中,把生活过成一种艺术,或者说,是在体味一种诗意化的生活。 很多朋友看了我的朋友圈,说我的生活过得很有诗意,其实我一方面是觉得不好意思,别人一说这个,我就觉得像是偷情被人抓了现形一样,如果朋友越是表现表扬和羡慕,我就越难为情。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很难过,难道人的一生,如果不为生活所迫,不为世事所难,不应该过得从容一点,有诗意一点吗?古往今来,古人和今人的的诗词文赋,描写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只是学一点点,比如湖心亭看雪、比如浮生六记里的闲情记趣、比如赤壁怀古后的杯盘狼藉……我觉得这种超脱名利的闲情,才是最接近人性的。 朋友郭小云,一个小个子的女画家,也是一名美术老师。近些年,忽然有人告诉我,她在城郊不远租了一个小院作工作室。她一个画油画的,就在她租下的民房小院里,竟然开始练书法,北碑入手,体现了画家特有的造型能力,吓人!然后又开始学习茶艺,我去小院看她时,发现她把一床旧时乡下的印花被单做了茶席,墙上是她习书几个月临的魏碑,搞出郑板桥那种乱石铺街的章法,两两相对,竟然没有一点违和感。那时,应该是她经营小院的开始阶段。 再过几个月,另外的朋友说,郭小云不是原来的郭小云了,整个人气质都变了。然后看到她在朋友圈里,发出的小院视频,透过竹木蓠芭,看到一派草木荣发景象,院子里还种了果蔬,不知道是乡下给了她这个艺术家灵感,还是她这个艺术家被乡间的气场给吸纳了,与她那印花茶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她用一张木板门,也就是乡下的木门板,架起了一张室外乘凉会客的好桌子,看着这粗糙黝黑的大桌子,我在心里默默地举起了膜拜的双手,服了! 于是,我急不可奈地约着要去她的小院乘凉,这不正好是七月的大热天了吧,儿子也刚好搞完高考,一家人就奔小院去了。 推开竹蓠芭门,心里就没来由的欢喜,我知道我肯定是跟这小院的气场很融洽了。最喜欢地,就是这一院破破烂烂的摆设,你看,那菡萏轻摇的水缸,是被乡下某个“司马光”给打烂过的。那种了憨憨多肉的树墩,是顺着那破破烂烂的造型,给收拾了一下的。很多花盆花池,是她花几块一个买来的废弃轮胎。反正是哪个乡邻们不要的旧物件,只要被她看中了,就或买或赠,成为她最好的摆件饰物,只要有心,这些别人眼中的废弃物,都会“找到”合适的位置,成为最独具匠心的“打造”。 比如,那天我们去围着的喝茶的茶桌,就是两条木板凳支起的竹铺子,竹铺子是乡下人的夏日纳凉神器。夏天的黄昏,把屋门前禾场里的饭桌撤下,在禾场里“湿”几桶井水,再把竹铺子一架,一家人或坐或卧,繁星点点的夏夜,就不那么难熬了。这个被主人遗弃的老竹铺子,架到小院花圃间的竹木架下面,竹木架用素淡的苎麻布覆顶遮阳,四周却只缀着几藤葫芦,生出丝丝碧绿的凉意,竹铺子的四围,又是她从乡邻家里收罗的几条竹木椅子,于是,这炎炎夏日,就被小院里的这些个满目所及、可触可用的竹木花草给收拾得没一点火气了。 从小院花圃往后转,是菜地,菜地的入口处,是用竹条编织的葫芦拱门,葫芦藤上已经结出了好几只青碧的葫芦仔,没有人不喜欢在这个葫芦拱门前留个影的,青青翠翠地,看着就让人满心欢喜。这就是人的共情心,没有人不喜欢看到草木滋长所体现的勃勃生机,让人觉得安心、有希望。穿过葫芦拱门,就真正地进入了菜地,菜地里因势而设的红窑砖步道,是郭老师和学生及学生家长一块砖一块砖地铺设的,这需要耐心,更需要时间。 这院子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甚至于院墙上的一笔和画,都是郭老师带着大伙儿,一点一滴地“生长”出来的,它不像其他的民宿小院,是请了专门的设计师,打好图纸,再买来材料,一天一天地做出来的。正是因为没有之前的设计,所有小院里的设置,都是大伙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地添加的。只有经历过时间的检验的,才是最合理的。所以,你看到的小院的所有,有生命的花草果蔬,是因着四季生长的,没有生命的物件,是因着小院的地形和需要而摆设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刚刚好的。于是,你就会想到了我们中国古典的园林设计,就是因着这个原理来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而要实践这个原理,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只有经历过春天,你才知道小院里种些什么,才能让春天留得更久远,而且在夏季来临时,又想着用什么来避开这烈日的炙烤。 秋冬季节,最应该打理的,就是一院的萧瑟凄凉,我想,她们应该是让果蔬的收获和花草的姿色,来丰富整个秋冬的吧,我没有去看过,我一定得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