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鸠山红专大学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抗大式学校,由禹县县委创办于1958年3月14日。地址是禹县方山区薛沟乡天垌村破旧的天王山寨内。1959年迁入天王山南鸠山半山腰三座大楼,属于薛沟乡鸠山村。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停办。1969年恢复,1977年达到鼎盛时期,1981年改名为禹县师范,迁入顺店高门楼。1984年更名为禹县教师进修学校,搬入禹县县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创办背景 </p><p class="ql-block"> 1955年毛主席发出了“在12年内绿化祖国”的号召,团中央立即号召广大团员和青年争当植树造林的先锋。1956年3月,团中央在延安召开全国绿化造林动员大会,各级政府和广大团员及青年积极响应。1956冬天,党中央发了“根治荒山、绿化祖国”的号召。禹县县委和禹县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发动了全县人民治理荒山植树造林的人民战争。 </p><p class="ql-block"> 1957春天,禹县县委组织得力、部署周密,几十万人民开展了治山运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县913座山头,86万亩荒山得到了治理,昔日的不毛之地,披上了淡淡的绿装。特别是鸠山治山成绩特别突出,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治理标准,受到国务院颁发的嘉奖。1958年3月14日,禹县县委、县政府特意在鸠山召开有4500人参加的“禹县治山胜利庆祝大会”,县委领导宣读了国务院嘉奖令,对治山劳模进行了表彰。</p><p class="ql-block"> 为巩固治山成果和建设山区储备后备力量,县委决定,从治山劳模中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同时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学毕业生,创办一所农林水院校,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山区建设人才。县委在当天大会上宣布成立“鸠山红专大学”。</p> <p class="ql-block">鸠山红专大学的创办 </p><p class="ql-block"> 山寨安家窑洞办学,创造了世界办学史上的第二个奇迹。1958年3月14日,禹县乃至全国第一所培养农、林、水建设人才的县办大学诞生了。县委县政府选择鸠山北侧的天王山为校址,命名为“鸠山红专大学”,简称“鸠山大学”,或“鸠大”。</p> <p class="ql-block"> 禹县县委提出的办学宗旨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继承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实行半耕半读,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禹县县委在表彰大会前,就从县委选择了3名干部,7名省里下方的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同时到达表彰会场。 </p><p class="ql-block"> 首批学员选自治山青年劳模16人,又从全县选拔14位青年,作为最早免试入学的鸠山红专大学学员。第一批学员包括鸠山治山特级劳模郭仙。 </p><p class="ql-block"> 天王山古寨是清朝咸丰年间所建,老百姓用来防土匪的避难的住所,废弃多年,房子全部倒塌,只留下几十条没有门窗的山洞。</p> <p class="ql-block"> 面对一无所有的荒山古寨,经过师生讨论一致同意:自己的学校自己办,不要国家一分钱。师生们自己捐钱捐物,自带农具、生活用品。一面学习,一面劳动,自己动手起炉灶、修窑洞、修操场、建礼堂等建校劳动。学生早上起床端上脸盆,拿着洗刷用品,跑步到下泉河沟里洗脸刷牙,回来时端一盆水,作为日常用水。上课是露天教室,黑板挂在树枝上,学生坐在石头上,膝盖作为桌子。</p> <p class="ql-block"> 鸠山红专大学建校事迹,很快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媒体竞相报道。中央及各部委领导,相继来学校考察,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代表团及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调研。 </p><p class="ql-block"> 1958年6月28日,首先来学校考察的是主管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部长邓子恢和著名教育家邵力子 (重庆国共谈判的民主人士),他们高度评价了师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革命精神,并赠送图书100多册。 </p><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主管全国宣传与教育工作的康生来视察。康生视察时说:“看看比听说的还好”。</p> <p class="ql-block"> 康生为鸠山红专大学书写了校牌,并题词“庆祝你们达到自给”。 </p><p class="ql-block"> 1958你9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胡乔木视察鸠大。</p> <p class="ql-block"> 1958年9月26日,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视察鸠大。胡耀邦在听取汇报后说:“办学也应该两条腿走路嘛,你们以抗大为榜样,更要学习延安抗大的革命精神”。胡耀邦视察学生寝室时,在地铺上坐下,掀开席子,发现下面铺着百草时说:“你们睡的是弹簧床,太好了!我今天仿佛又回到了延安的窑洞里,又回到了当年的抗日军政大学了”。胡耀邦在接见郭仙时紧紧握着她的手说:“你就是治山女英雄郭仙,你们治山的事迹我已经知道了,干脆这山就叫英雄山吧!”临别时,胡耀邦为郭仙亲笔写下“一定要把英雄山治好,一定要同群众同艰共苦”。所以从胡耀邦同志视察后,鸠山又称英雄山。胡耀邦同志视察鸠大时做了许多指示,鸠山5村委会为纪念胡耀邦同志视察,建立了胡耀邦视察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冬天,八一电影制片厂排导演和演员来学校体验生活,以郭仙为原型,拍出《江山多娇》故事片。故事片中的岳仙原型就是郭仙。1959年10月在鸠大礼堂首演。郭仙同志为全国甲级劳动模范,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十一次受周总理接见。郭仙同志的治山英雄事迹鼓舞了许多青年踊跃参与治山的热情。</p><p class="ql-block">学校的发展 </p><p class="ql-block"> 1958年6月在禹县县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愿报名,社队推荐,领导批准,学校统一考试后,录取了100名新学员。加上原先已录取的30名学员,被定为58级学员,学制三年,九月份正式报到入学。学员分为农业、林业、水利三个专业。开设九门基础课,十七门专业技术课。 </p><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容纳更多的学员,禹县县委决定在天王山寨南测建设教学办公大楼,地址选定在鸠山山半腰。1959年10月,在师生和建筑工人共同努力下,3座大楼竣工。教学大楼呈“工”字形,两层144间,砖木结构,设有教室、大小会议室、办公室、图书室、实验室等。教学楼周围,建起了餐厅、卫生室、缝纫社、磨坊等配套设施,并进行了绿化。</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招生200名新生。为保证鸠大有更好的生源,同年又办起了鸠山红专大学附中,招生180名学生。 </p><p class="ql-block"> 1960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招收了200名河南教育厅备案的大专生。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教师队伍的壮大</p><p class="ql-block"> 中央党校、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河南省教育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河南农学院等单位大力支持,相继派遣干部和教师充实学校师资力量。北京大学毕业生李国光等八位同学,受禹县县委派遣到学校支教一年。 </p><p class="ql-block">学校停办</p><p class="ql-block"> 1961年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时期,全国人民陷入极度饥荒之中,考虑到学校实际困难,禹县人民政府在禹县东关农场划拨100多亩土地,供学校耕种,以解决生计问题。1962年,学校停止招生,学生放假,随后教师调离,学校停办。 </p><p class="ql-block"> 恢复办学 </p><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中旬,河南省青年造林积极分子大会在鸠山之巅召开。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和林业部、团省委、中共许昌地委、许昌行署发来贺信贺电。禹县青年妇女造林积极分子代表会也同时在此召开,与会者在鸠山栽种万株纪念林。治山造林缺乏技术人才,在多方努力下,经河南教育厅批准,1969年恢复鸠山红专大学办学。 </p><p class="ql-block"> 恢复之初由农业局、林业局、教育局、农机局、电业局抽调部分人员组成教师队伍。 </p><p class="ql-block"> 1969年招收60名学员,分为农电、林业两个专业班,上课地址为鸠山红专大学老校址和东关农场。 </p><p class="ql-block"> 1970年在顺店高门楼东,颍河河滩建了新校址。 </p><p class="ql-block"> 1971年,招收了农业、林业、农机三个专业,120人。 </p><p class="ql-block"> 1973年学校党总支恢复成立。 当年招收农林两个专业80名学员。 </p><p class="ql-block"> 1974年扩大招生,招收200名学员,分别为农业、林业、水利和农机专业。 </p><p class="ql-block"> 1975年河南教育厅认为,鸠山红专大学办在鸠山才名副其实,经禹县县委报请河南教育厅和许昌行署批准,鸠山红专大学迁入鸠大原校址。 </p><p class="ql-block"> 鸠山红专大学原校舍十几年不用,十分荒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楼房损毁严重,上山道路崎岖狭窄,缺水、缺电,办学困难重重。 </p><p class="ql-block"> 在禹县县委和禹县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禹县教育局、农林局、农机局、轻工局从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全体师生投入了恢复建设。</p> <p class="ql-block">学校修缮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第一步,修缮大楼和天王山寨。原来三栋大楼,门窗基本损坏,楼板残缺不全,大楼外部暗淡无光。同学们自己动手烧石灰,招募能工巧匠,修复了天王山寨和三栋大楼。 </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修公路。原先的公路坡陡路窄,师生开山炸石,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开辟了新公路,每天有班车往返学校与县城之间。 </p><p class="ql-block"> 第三步,架设高压线。搬迁初期没有电力供应,学校只能靠发动机发电,许多实验无法进行。学校协调电力部门,提供电料,聘请电工指导,师生土法上马,定位挖坑,架设了高压线,解决了照明和动力用电。 </p><p class="ql-block"> 第四步,兴办水利。搬迁初期,师生用水困难,仅有一口水井,深度200多米,每天要组织十几人轮流绞辘辘打水。师生们群策群力,寻找水源,购买水泵、水管,从下泉抽水到天王山寨储水池,靠自身压力流到学校。 </p><p class="ql-block"> 1977年学校得到了空前发展,天王山寨寨墙修复完工,寨内整齐的阶梯型梯田,绿树成荫,山寨南大门可以卡车通行。从下泉抽水的管道经过127级台阶直通天王山寨最高峰储水池,储水池的水经过2000多米管道,连通了鸠山红专大学。师生们用上了清凉洁净的自来水。 </p><p class="ql-block"> 鸠山大楼经过工人师傅精心维修,楼顶修复如新,室内外粉刷标准,门窗统一刷漆,明窗净几。整个学校如同刚刚建起的现代化大楼。学校周围,1959年种植的银杏树和法国梧桐散发着青春活力。每天来往的公共汽车,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p><p class="ql-block"> 1976年根据许昌地区需求,招收120人师范班,分为中文班、理化班和文艺班三个专业。尤其文艺班,优美的歌声、动听戏曲唱腔回荡在山谷,排练的戏曲节目,堪比县剧团。当地许多百姓争相观看。 </p><p class="ql-block">鸠山红专大学再次停办 </p><p class="ql-block"> 1977年学校停止招收社来社去学员,代替许昌师范连续招收三届参加全国高考的师范班。 </p><p class="ql-block"> 1981年改名为禹县师范,同年搬离鸠山到顺店高门楼。1984年又更名为禹县教师进修学校,搬入禹县县城。</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鸠山红专大学旧址,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房顶塌陷,楼板腐朽,门窗残缺,一片破败景象。教学楼正门上方,五星红旗下面康生书写的“鸠山红专大学”校牌,已被河南省博物院工作人员拆除,保存在河南省博物院。教学楼下面的一字楼,楼顶坍塌,只剩下墙基,最下面的工字楼被鸠山乡政府全部拆除,原地基上已建起村民住宅。</p><p class="ql-block"> 2016年鸠山红专大学已被许昌市列入红色教育基地,计划投资一千九百万进行修复。2017年整个教学楼打满了钢管支架,开始了修复工作,教学楼南部已完全修复,2018年钢管架子又拆除了,复修工作中断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