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来自溆浦龙潭文联的报告》总第253期(2022年)第24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6年2月,怀化市委一纸通知,我从芷江侗族自治县副县长升任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当时的县委书记是杨正杰同志(兼任县长),县委副书记还有莫再恩同志(分管党群)、粟明坤同志(分管政法)。我的分工是主管经济工作。正杰同志对我很信任,让我代他出席县政府常务会,当时石希欣同志是常务副县长(一年后当选县长、县委副书记)。正杰同志还委任我分管县委办公室的工作。因此,县史志办的工作也属于我分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次听闻毛泽东在“通道转兵”,欣喜若狂,彻夜难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是在毛泽东思想阳光照耀下长大的。因为能背诵《毛主席语录》一百条,加之在小溪里捉到一条四斤重草鱼交给生产队,9岁的我成了全公社全县“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5岁高中毕业,我又当了王家山大队“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跳忠字舞,唱毛主席语录歌,学演革命样版戏。记得王家山业余宣传队排练演出过《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到周围乡村演出。高声喇叭公布毛主席逝世的那一天,我正参加生产队挑猪粪,所有挑粪者都哭成了泪人。我当了“国家干部”后,也算个学习积极分子,曾认真学习过《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书中没有哪一处提到过“通道转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6年4月的一天上午,我正在办公室阅文,准备去县溪镇和牙屯堡乡调研。正在这时,通道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禹玉奇带着一位50多岁的干部走到了办公室。禹玉奇说:姜书记,这是县史志办的田主任,叫田自保。来向你汇报“通道转兵”。我根本不知“通道转兵”是什么意思。我与田自保同志握了手之后,便说“请坐”。但办公室除了我坐的那张旧椅子外,没有多余的椅子或沙发,常陪我下乡的石全瑜同志解围说:到那头常委会议室去坐吧。禹玉意识到了作为县委办主任的尴尬。说:姜书记,三天内给你办公室配好茶几和沙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来到常委会议室,禹玉奇说:姜书记,你就听田主任的工作汇报吧。看得出,他不想参与听取汇报。我说:“禹主任,史志办的工作归县委办管,你和石全瑜一起听田主任汇报。”听我这么一说,禹玉奇同志与石全瑜同志都不好离开。石全瑜时为县委办副科级秘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田自保(田志保)主任是个工作严谨之人。听他一个小时关于中央主力红军在“通道转兵”的汇报,我至少听明白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有一份“万万火急”的电报说明中央红军主力在“通道转兵”。田主任是到中央档案馆弄到的电报复印件。这份电报共500余字,正文三小段。左上角标有1934年12月12日和“万万火急”字样,落款为:军委,十二日十九时半。这份电报的大意是:敌军已布下重兵,中央红军主力不能按原计划与红二、六军团汇合。应向贵州方向进发。电报的签发人为周恩来、朱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有一个“担架上的计谋”。1934年12月11日,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进入通道县境内。毛泽东患病坐担架,王稼祥被敌机炸伤坐担架,一路同行。一场关乎红军的命运讨论在担架上开始了。毛泽东分析,中央红军已被蒋介石察觉,应避其锋芒,不能往口袋里钻,湘西去不得。王稼祥说:我是支持你的,闻天也是支持你的,要争取多数,否决李德的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三,有一本刘伯承元帅《回顾长征》一书为佐证。书里说:“部队在12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听完田自保主任的汇报,我无比激动。我大声对在座的几位同事说:“田自保,你这个史志办主任立功了。有毛主席在通道转兵,通道侗乡幸大运了。今晚我请县史志办同志们喝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一夜,我无法入眠,一直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史料,一直想着如何将“通道转兵”宣传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通道转兵”这一重大光辉历史第一次刊上《人民日报》,如愿以偿,如释重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6年8月,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人民日报》来了三位记者到通道采访。县委书记杨正杰对记者说:“我们通道县委由姜庆华副书记全程陪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全程陪同了《人民日报》三位记者两天。组织了两次小型的座谈汇报会。一次是由田自保主任为主汇报。另一次由我为主汇报。记得当时的县委宣传部部长尹松云同志也全程陪同。记者们重走了长征路,看了县溪镇的恭城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应当说,人民日报记者对通道侗乡的印象十分好,对我的汇报和田主任的汇报也甚为满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久(具体日期记不准了),人民日报发出重磅文章《通道转兵新启示》。全文约1500字。文章里写道:“正如通道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姜清华所说,当年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使红军转危为安,使中国从黑暗转向光明,今天,我们发扬‘通道转兵’的精神,就是要走好新的长征路,让老百姓从贫穷走向共同富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虽然人民日报把姜庆华写成了姜清华,可我依然万分庆幸。沾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托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的福,我的名字和我的发言,第一次登上了人民日报。我预感到,“通道转兵”旧址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道侗乡作为红色景区,已为期不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次纪念“通道转兵”的光荣历史,简单隆重,万民欢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县溪镇,是通道的老县城。1996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出生纪念日。通道县委决定在这一天,在县溪恭城书院,主办中央红军“通道转兵”光辉历史60周年纪念活动。当日,暖阳高照,天气晴和,侗汉同胞,万民欢腾。《长征组歌》响彻侗乡大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搞好这次纪念活动,石希欣同志与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两次筹备会。我们的初衷和初心,就是要把“通道转兵”宣扬出去,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6年,通道小城镇建设指挥部就设在县溪镇。我作为县小城镇建设指挥长,常驻县溪。借助时任怀化市市长吴宗源同志、市委书记杨泰波同志、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杨正午同志调研通道县溪镇的机会,石希欣同志与我,向领导介绍“通道转兵”。通道县委、县政府的请示,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7年9月,省委组织部一纸调令,我被调往湖南省体改委工作。之后的每一年,我都要前往“通道转兵”旧址参观学习,或组团参观,或捐款,或写“通道转兵”的诗歌与文章。我庆幸与“中国转运地”有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通道转兵”,中国转运。</span></p>